陈玮玮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完《梁家河》,掩卷沉思,青年习近平从知青岁月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在“疾风劲草”中,用“行稳致远”书写人生华章,作为一名青年干部从书中汲取什么养分?
《梁家河》是当代青年成长的一本活字典。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习近平从梁家河开启人生成长的道路,梁家河孕育他成长的智慧源泉,这种智慧首先从梁家河的大学问中学来的,从梁家河7年的奋斗实践中来。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青年习近平上山放羊,揣着书,锄地到田头拿着书。他从田间地头的群众文化到马列主义、国学经典、近现代词作等,无所不学。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成长了青年的习近平。打开梁家河这本活字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字典的主题词,看到最多的就是奋斗。作为一名青年干部,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将书中所学所思所想所得落实到“笃行”上,从“学问思辨、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梁家河》是青年干部成长的教科书。“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不是别人”青年人最怕的是看不清自己,不知道何去何从路在何方?看看青年习近平,7年里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他不但给自己树立了非常坚定的理想信念,更以他那不屈不挠的性格为自己铺下了坚实的成功之路。看看我们自己,我们可否记得我们立过誓言要为民为公,可否能战胜自己,面对人生的低谷永不言弃?青年习近平告诉我们,青年干部要始终以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勇气,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锐气,以千锤百炼、百折不回的豪气,以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正气,始终不忘初心,知难而上,久久为功,以奋斗的姿态实现人生价值,在奋斗中搏击长空,以青春之我筑奋斗之魂。
《梁家河》是教会青年干部与群众打交道的起手式。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里,与当地父老乡亲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我无论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因为总书记对群众饱含深情的热爱,时刻怀揣赤子之心,以民族振兴和百姓幸福为己任。在梁家河,他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等,在大中国,他走基层访疾苦,俯首听民意,躬身解民忧。常言道:“主不厌人故成其众”,《梁家河》告诉我们只有带着感情,真心实意的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融入群众,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只有用脚下的泥土才能建立和群众的感情,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自己当亲人;只有坚持为民爱民的情怀,才能立足本职工作在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中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