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快30年了,乡村记忆已模糊,城市生活时浮躁,看书往往一览而过。读《梁家河》,突然使我静下心来,一遍遍,合而复开。品读青年习近平同志7年知青生活中的“心、恒、志、情”,如饮甘露,似也唤醒了自己心中的那份“梁家河”之情。
扎根农村的心。当15岁的习近平拥有一颗主动扎根黄土地的心、愿意融入群众的心。“像变了一个人,习近平努力弥合着北京娃和村里娃的差异,而这意味着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变”。从此,他“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在这里生长,在这里奉献,用心血和汗水辛勤浇灌。正是有了一颗扎根农村的心,贫瘠的土地终成人生的沃土。
学习修身的恒。习近平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在乡亲们眼里,他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不忘拿书看,锄地到田头休息一会儿也看。他常常就着煤油灯,看书到深夜。为了一本书,能跑30里路去借,“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都看了”。正是有了学习修身的恒心、信念,才得以迈上无悔人生、灯火阑珊的精神高地。
苦中前行的志。乡亲们说,“习近平从来不诉苦,也不抱怨,很坚强”,“挨饿是经常的事”。“那时候打坝,一挽起裤腿就跳到带有冰碴的水里”,梁家河至今还保留着五座土坝。1974年,21岁的习近平从看到报纸上一条办沼气信息,到靠自己学习考察摸索,仅用半年时间第一口沼气池试验成功,仅一年时间实现全村沼气化。正是有这种苦中前行的志,才能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会“投入全部的热情”,把一件又一件事干成。
不忘乡亲的情。乡亲们说,“习近平这后生仁义”,“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再粗糙的饭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也看得起”。 离开了梁家河,不管有多远,村里的老乡有困难找他,他都会帮助,只要写信他就回复。习近平说,“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正是有不忘乡亲的情,才会永远与群众心连心,才会永葆“我就是一个农民”本色,才会真正脚踏大地,踏实坚定有信心。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圣地。我的家乡白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修田造地,到九十年代以来“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在我看来,与“梁家河”一脉相承。今天,希望有更多的人唤醒自己心中的“梁家河”,为家乡,为工作,为国家,甘做铺路石,共筑康庄道。
陈新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