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文安
近日,走进汉滨区叶坪镇的山乡大地,处处瓜果飘香,通村水泥路四通八达,栋栋新房鳞次栉比,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一张面孔上,精准扶贫的种子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收获满满。截至2019年,全镇累计退出贫困村(社区)3个、687户贫困户215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5%,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相对解决,村民阔步走向新的小康生活。
叶坪镇曾经是汉滨区基础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深的镇办之一。近几年来,该镇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和底线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集全镇之力、聚全民之智,施精准之策、下绣花之功,扶真贫、真扶贫,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说起叶坪镇曾经的旧貌,桥亭村村民徐顺前仍然记忆犹新:“多数群众住在土坯房,吃水要到沟里去挑,出行全靠走山间羊肠道,就连镇政府旁边的路都是泥巴路……”
如今,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让该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道路多了,也宽敞了,老百姓出行脚上不再沾泥,清澈干净的自来水直接通到厨房里,电网全部改造,点亮工程实现全覆盖。
一组数据见证了叶坪镇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嬗变。
5年来,全镇共争取项目资金2200余万元,新修硬化村组道路4条12公里,实施通村公路“油返砂”5条4.2公里,新修产业路5条8公里,实现了所有村组通水泥路目标,所有产业园区通产业路。
5年来,全镇新建集中安全饮水设施13处,共计17处,其中新修集镇水厂1处,供水管网60千米,现全镇农户集中供水率达到100%,均落实净水处理设备和专人管理,全镇100%饮用安全达标水。
5年来,多方争取资金1200余万元,修建集镇河堤休闲走廊900米,文化活动广场3个3800余平方米,新修村级活动阵地2个800余平方米,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 1处200余平方米。5年来,争取工会系统点亮乡村资金140余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372盏,实现了镇域境内所有道路沿线和常住3户以上院落路灯全覆盖。
“输血”解一时之难,“造血”解长久之困,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要让多元的产业真正成为带动群众脱贫的富民产业。 为此,该镇把政府力量、群众力量、社会力量共同嵌入产业扶贫的“链条”之中。“土地没流转之前,只能种土豆和玉米,一年收入也就每亩300元。现在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在花椒园干一天活,可以挣80元钱。去年底,我已经领到了600元的保底分红。”叶坪中心社区村民石世梦说。据悉,全镇没有闲置一寸土地,村民把土地全部流转给能人大户,加入合作社,户户都有增收的主导产业。
该镇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资产受益、就近就业等模式,建立企业和贫困户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懂市场、会经营的人做“领头雁”。
为鼓励用好用活帮扶金,该镇把产业扶贫资金支持授信到户,对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农户,每户可贷款5万元。同时,通过普遍建立“金融扶贫工作站”,对贫困农户贷款发展产业给予免抵押、免担保、足额贴补利息的优惠,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发展产业缺少资金的困境。
按照“长、中、短”结合的原则,该镇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将公司与群众结为一个利益连接体,确保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确保群众脱贫不返贫。先后引进金德集团、扬鑫生态旅游等新型经营主体6家,流转土地4000余亩,建成中药材繁育基地1200亩,原生态猕猴桃示范园970亩,原生态米核桃示范园2680亩,种植花椒400亩、辣椒500亩,发展特色冷水鱼养殖200亩,养蜂1000余箱,发展袋料香菇20万袋。注册新场中药材等家庭农场5家,开办森鸟毛绒玩具等社区工厂3家。实现了全镇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质变。
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每年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等途径实现贫困人口增收160万元以上,仅产业一项,可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实现了全镇兜底以外460户贫困人口的产业全覆盖。
扶贫更要扶志,不仅让贫困户口袋要鼓起来,精神也要富起来。该镇积极开展“文明乡风涵养、感恩奋进教育、技能技术培训、先进典型树立、舆论氛围营造”五项行动,通过“百姓宣讲队、百姓大舞台、百姓好人榜、脱贫互助组、村文化阵地”五大载体,提振贫困户精气神。
该镇还开展脱贫攻坚干部述职院坝会,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面对面向群众述职,将一年来的工作举措、取得的成效“晒”出来,接受群众现场质询和评议。
“希望让群众当‘考官’,把话语权交给直接受益者,促使我们的干部真正沉下去,为民办实事、为民解难题,让干部群众通过面对面交流,真正述出‘好声音’,谈出‘和谐音’,改出‘满意度’。”镇纪委书记屈晓彬说。
如今,叶坪的老百姓从山沟沟走向现代化生活,从“移居”到“安居”,从“安居”到“乐业”,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山乡变美了,民风淳朴了,日子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