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廖霖 郭永和
近年来,岚皋县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岚皋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路径,积极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围绕全县特色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速生丰产林、林下魔芋、富硒茶叶、猕猴桃、特色林果、巴山地道中药材为主的山林经济产业等为补充的生态农业体系。
“魔芋种植可分为树下套种、粮芋间种、果芋套种几种方式。这片地产魔芋又产玉米,两样收入都很可观。给魔芋除草,不能用锄头,要用手,用锄头一挖,很容易就挖断底下的根系……”说起魔芋种植,南宫山镇桂花村三组王德成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王德成不仅自己大力发展魔芋种植产业,还为10余户贫困户30余人找准了务工门路,户均年增收达3000元以上。“原来我一家人居住在低矮的土墙石板瓦房里,近几年,凭着勤劳双手种魔芋过上了富裕生活,如今自己建起了新房,家里家具、电器等样样俱全。水泥路都修到了村民家门口,村里环境卫生也很好,空气清新,觉得现在的农村真不比城里差!”王德成说。
发展魔芋种植产业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拓宽群众增收道路,用看得见、摸得着、算得出的事实,激发村里人的积极性,最终为岚皋农业发展的“经济账”和“生态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林下产业已扛起了岚皋精准扶贫大旗。
此外,该县聚焦发展林下经济,突出发展林芋、林药、林蜂、林菌、林畜、林禽六大林下模式,2019年发展林下种植17.86万亩,林下养殖243.8万只,林下养蜂7.3万箱,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6300元,人均增收1818元。大力培育魔芋、核桃、茶叶等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全县建成以茶叶、核桃、猕猴桃、特色林果为主的经济林基地30万亩;建成以泡桐、杉木、厚朴为主要树种的速生林基地10万亩。2019年,全县实现山林经济产值21.3亿元,山林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6800元。
“以前,我们想着养更多的猪羊;现在,大家想得更多的是守护咱们的山林、河流……”说这话的是四季镇木竹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朱忠银。他笑着说,要不是加入了生态管护员的队伍,作为贫困户的自己肯定想不到这么多。
有了生态护林员这份收入作“靠山”,朱忠银干劲更足了。“看我干活扎实,去年在林场干部的帮扶和指导下,我还养殖了4头山猪,销售了3头,纯收入8000多元。养殖土鸡100余只,收入7000多元。有林业技术人员的帮扶,十几亩土地也没有让闲着,种植七叶树3亩,拱桐树1亩,核桃树2亩。”
“我能成为一名生态护林员,我很高兴,真是打心底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朱忠银说起自己现在的新身份时,一脸的感激和骄傲。
该县以“生态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惠民”为主线,在退耕还林、林业工程建设、聘用森林管护员、发展林业产业增收等方面,充分利用贫困户劳动力、土地和现有产业资源,把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落实惠农政策及时兑付惠农补贴资金。
美了生态,鼓了口袋 。该县把发展愿景镶嵌在青山绿水间,实施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主的绿化造林,实施森林抚育及低产林改造,吸纳贫困人口参与造林管理、抚育经营等工程。“两山”理论岚皋实践呈现出绿色大增、景色大变、收入大长的生态格局和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