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安康 > 安康
安康:小场子的大艺术
2024-12-16  来源:本站原创

□ 通讯员 汪海玉Uca安康新闻网

安康小场子,是安康非遗文化上的瑰宝,经过一代一代艺人的传承,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一腔一调唱出秦巴山间的平平仄仄,一张八仙桌,接纳地气,情系陕南几代人。Uca安康新闻网

追踪溯源,还是因为陕南安康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处汉水中游,毗邻川、鄂,山清水秀,安康文化深受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影响,随着清代大量南方移民涌入陕南,也带来了大量湘、赣、皖等优秀的南方文化,安康文化是多元化文化的大融合,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安康文化。Uca安康新闻网

Uca安康新闻网
小场子表演现场照Uca安康新闻网

安康小场子主要分布在恒口示范区及汉滨区周边的五里镇、流水镇、大河镇等乡镇、川道河谷地区,流及毗邻的旬阳、汉阴、石泉、紫阳、白河、宁陕6县,是一种最具陕南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舞。安康小场子形成于清乾隆中期,清嘉庆年间(1772—1810)已日趋成熟,道光年间达到鼎盛。Uca安康新闻网

安康小场子不同于东北二人转,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男一女也即是一丑一旦两角儿,在不到一平方米的八仙桌上,伴和着清脆响亮的锣鼓声演绎着独属于安康的特色,无论说唱,音调抑扬顿挫、清脆婉转。Uca安康新闻网

小场子是安康山民从民间“唱民歌”“打围鼓”“地蹦子”和传统的社戏中演变而来,这就不得不归功于安康的移民文化,安康的先民来自五湖四海,多元化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在农事劳作间隙,相互唱上几嗓子用来解乏,农闲时三五人聚集一起,交流各自的曲调,有时候人多场地小,为了都能听清唱词,看清表演者的舞姿,干脆就在八仙桌上表演,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种。Uca安康新闻网

安康小场子百年来经久不衰,地域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陕南安康的山区人居分散,非常适合小场子这种“轻骑”型的表演形式,不需要过多的道具,八仙桌随处可见,道具扇子、手绢、草帽也是农人随身携带,搬来即可表演,一男一女就可包揽戏中的不同角色,人虽少但是包含了说、唱、挑、舞,包罗万象,表演精妙绝伦。Uca安康新闻网

安康小场子在表演风格上,丑角以逗趣为主,表演泼辣,旦角含蓄。唱词说词诙谐幽默,演出形式也颇有趣味:闹台打毕之后丑角上场,随着旦角上桌后,二人在锣鼓伴奏中表演“走圆场”“三缠腰”“三见面”“三碰头”等舞蹈组合,然后二人对唱“拜场花鼓”,意为问候观众拜请同行关照的谦和之辞。按唱本的要求演唱八岔戏小调或花鼓调,主要是以说唱为主,仅在锣鼓间奏中做些即兴舞蹈,结束时照例有一段“落场花鼓”给观众作以交代,最后随着长板锣鼓做与开始相似的舞蹈组合。Uca安康新闻网

安康的群众之所以喜欢小场子,不仅仅是因为其诙谐幽默滑稽逗笑,更重要的是它表现的内容与安康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通俗易懂,不仅陕南人听得懂,外地人也听得懂。Uca安康新闻网

在安康的文献里,关于小场子的文字记录少之甚少,基本上是师徒之间传承,得了流传至今。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对各项民间艺术进行搜集整理,由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成册,给后人留下了珍贵遗产,为安康小场子的传承作出前所未有、利在千秋的贡献。Uca安康新闻网

安康小场子源于生活,在民间扎根,融入乡土气息,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安康小场子艺术表演的精髓,随着著名艺人的逝去而凋零殆尽。虽有些专业团体仍坚持表演,但歌唱、舞蹈,包括乐器的敲击都不那么地道,无法完整地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好在每年汉滨区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中都有安康小场子的“身影”,让小场子有了新活力。2007年5月,安康小场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汉滨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打造汉滨文化品牌”专题会议,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规定、实施措施,让安康小场子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活力。Uca安康新闻网

安康小场子虽然小,却是经历了300多年风雨磨难的大艺术。这一艺术依然历久弥新,深受陕南地区人民的喜爱,必将以它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活跃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舞台上。Uca安康新闻网

Uca安康新闻网
小场子表演现场照Uca安康新闻网

 Uca安康新闻网

 Uca安康新闻网

责编:王慧芳|一审:许安|二审:孙妙鸿
终审: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