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兵
10年前的今天,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清澈甘洌的汉江水越过崇峻的高山、广袤的平原,一路北上润泽京津冀豫。
10年来,这个伟大的“世纪工程”累计向受水地沿线26座大中城市,输送超680亿立方米的洁净水源,超1亿人口直接受益。
作为“南水”供应的主力,安康提供了丹江口水库63%的来水量。受水地群众喝的每10杯水中,有6杯来自安康。
送出一江清水,留下生态福利。
10年间,安康牢记“国之大者”,全力守水护水,不断提升生态颜值,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为绿水青山“镶上”产业旺、百姓富、生活美的“金边”。
一杯“南水”,既是“解渴”北方的生命之水,也是助推幸福安康建设的生态之水、发展之水、民生之水。
安康瀛湖 资料图片
一泓永葆生机的“南水”
小雪刚过,安康江南再生水厂顶部的生态绿地公园色彩斑斓,市民们纷纷前来拍照“打卡”。
谁能想到,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污水处理厂,如今竟成了热门“打卡地”。
“咋做到的?”
“技术加持,让污水厂变身水生态综合体。”厂长王业飞一语中的。
他口中的“技术”,是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即将污水厂建在地下,地面则建设水环境科普馆和开放式生态绿地公园。
“下沉式设计,不仅占地小,而且有效隔绝噪音、臭气等,规避了传统污水厂的邻避效应。”王业飞介绍。
走进地下的污水处理厂,厂区洁净明亮,几乎闻不到异味。“看,这是处理后的水,多清澈!”在出水口,王业飞舀了一杯水和自来水对比,“完全看不出差别!”。
他介绍,该污水厂日处理污水6万吨,处理过的水达到国家污水处理厂出水最高标准。
除了污水处理,配套建设的水环境科普馆也独具特色,每天前来开展水资源科普教育的人群络绎不绝。
参观“打卡”、污水处理、科普教育,成为安康江南再生水厂的“破圈”密码。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上,该水厂项目被评为长江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
不放过每一滴污水,不仅要严把“出口”关,更要加强全过程监管。
位于安康高新区的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是汉江生态保护的“超级大脑”。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第二年,安康组建了该中心,将全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大型砖厂等128家重点污染源的420个视频监控点位全部接入其中,进行24小时监管。
“监测数据定时更新,一旦发现异常,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转办预警。”处置中心大厅,一块巨型屏幕占据了大半个墙面。该中心副主任何勇轻点鼠标,各条河流的监控画面及监测数据实时展现在大屏上。“中心成立以来,转办涉水异常数据325起,成功处置突发环境事件22起。”
为让这杯“南水”永远清甜,安康人把守水护水当作“天大的事”——
2610名河湖长、2598名护河员、10000余名志愿者共同参与护河“最后一公里”,全市941条河流和149个湖泊有人管、有保障。
创新建立“河长湖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的“四长治河”机制,构建行政、公安、司法共同守水责任闭环。
与汉中协同为汉江立法,颁布《安康汉江水质保护条例》,打破汉江流域分段而治、一江两治局面。
累计投入100多亿元,实施生态环境类项目84个。主动关停铅锌矿、汞锑矿、皂素等“两高”企业520余家,坚决摈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
全民守水护水,安康绿色家底日渐殷实——
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全市城市水环境质量指数连年位居全省第一。
境内朱鹮种群达484只,“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频频现身大小湖泊,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等在安康罕见越冬。
安康相继被确定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等。3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4个县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安康天蓝、秦巴地绿、汉江水清成为美丽中国的生动缩影。
一滴“南水”的裂变
一泓碧波三千里,为北方送去源头“活水”的同时,也为安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增量。自然生态的“绿色颜值”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金色产值”。
12月2日,晨曦微露,汉滨区关庙镇,龙王山上清澈甘甜的泉水涓涓涌流。
车间里,3条生产线高速运转。工厂外,等待装货的车辆排起长龙。
“供不应求!现在每天出货几万件。”看着眼前的红火景象,安康龙王泉富硒矿泉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凡喜上眉梢。
“走俏市场的秘诀是什么?”
“水质过硬!”沈凡自信地介绍,龙王泉属于天然自涌泉,水源富硒、富锶,低钠、含锌。今年,在首届8·20国际硒友日共享发展大会上,她捧回了以硒元素发现者、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名字命名的“贝采利乌斯·金品奖”。
欣欣向荣的不只是“龙王泉”,目前全市共培育包装饮用水企业25家,安康好水热销全国30多个省、市,频频亮相全国两会、欧亚经济论坛等盛会。
有人千方百计用好生态资源,也有人想方设法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循环发展。
黄姜加工生产这个曾经的高污染产业,如今在白河县焕发新生,成为全市绿色循环产业的一座标杆。
2005年,陕西永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永宏化工”进入白河县,从生产黄姜水解物发展到规模生产黄姜皂素,但皂素生产高污染这个世界性难题一直无法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后,尤其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安康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大批污染企业被关停。
为了“活”下去,2014年,该企业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了一套污水废气处理系统。2016年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研发“黄姜深加工废水废渣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
该项目将皂素提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进行二次利用,制成复合碳源、碳基营养肥及沼气。“简言之,就是将所有废弃物‘吃干榨净’,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陕西永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永宏总结道。
绿色转型后,企业很快打开新局面。
“10年来,虽然环保投入增加了2亿多元,但我们的产业链不断延长,总产值超3.5亿元。”陈永宏说,目前公司已成长为全国知名的皂素生产企业。
十年南水北调,为安康绿色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通过深入调结构、促转型,安康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大幅提升。
通水10年间,安康市地方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达85%,绿色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80%。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超过760亿元,稳居全国各大富硒区之首,全市六成以上农户因硒而富。涉水产业井喷式增长,渔业经济总产值达24.09亿元。同时,搭建了全省首个GEP核算制度体系和GEP自动化核算平台,为生态算“身价”,组建10个县级生态资源公司,对生态资源资产进行常态化运营开发,生态变现通道更加通畅。
一杯“南水”照见幸福生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今天的安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绿水青山已然变成百姓的“幸福靠山”。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12月5日,宽阔的瀛湖湖面上,一艘满载游客的画舫缓缓驶向瀛湖镇桥兴村的“唐家链子”。
面对游客的赞扬,桥兴村党支部书记唐汉邦的脸上漾起笑容。“生态好,生活才会好。守护好这一湖清水,就是守护我们的幸福生活。”他感慨道。
过去,桥兴村和瀛湖镇其他村庄一样,大多以养鱼为生。“高峰期,瀛湖网箱超过3.5万口。水质不断恶化,在岸边隔着老远都能闻到一股腥臭味。”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唐汉邦不禁摇头。
2017年,安康“壮士断腕”,全面取缔瀛湖网箱养殖,这个西北最大的人工淡水湖的生态得以修复,桥兴村的人居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子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布设了垃圾投放亭和集中回收站。开展‘厕所革命’,将所有旱厕改为三格化粪池。对村道进行绿化亮化,全部装上太阳能路灯,村子彻底告别了‘脏乱差’。”唐汉邦如数家珍。
生态红线划定后,渔民改吃“生态饭”,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茶、低山果、沿湖民宿和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202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4万元,比网箱养鱼人均多增收4000元。
不只是桥兴村,生态带来的幸福样本还有很多。
冬日清晨,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草池湾,温暖的阳光洒向山间,几只朱鹮正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游闲地踱步、觅食,散落于山脚下的农房升起炊烟。
看着眼前这幅恬静、和谐的画卷,朱鹮日记咖啡馆主理人李和平有些感动。“这哪里是农村,分明就是新时代的‘世外桃源’。”他说。
得益于生态保护,几年前,国宝朱鹮来到草池湾栖息。村民们从此更加珍视生态,农耕时不使用化肥、农药,不大肆开垦,为大自然“留白”,朱鹮种群壮大至60余只,该村因此得名“朱鹮小村”。
借助朱鹮这张名片,2021年,村子开始进行“朱鹮小村”草池湾田园综合体保护性开发,培育出青旅酒店、田间课堂、咖啡馆等新业态。
25岁的李和平是河南商丘人,正是被草池湾优美的生态所吸引,扎根于此。每天伴着漫天繁星入睡,听着鸟鸣声起床。一睁眼,诗情画意都在眼前,同时还有一份稳定收入,李和平很知足。他说:“目前处于旅游淡季,咖啡馆每月营收1.5万元,旺季能达到2万元,感觉很不错。”
随着一批批“新村民”入驻,草池湾的人气越来越旺,经营能力不断增强,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既有当下计,还要长远谋。
安康人永远记得2020年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凤凰茶山考察,作出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的科学论断,在锦屏社区寄语安康百姓“平安顺利,幸福安康”。
如今,安康不仅刷新了“生态颜值”,还擘画了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的“战略图”,全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幸福不动产”——
在汉滨区,随着旬阳电站完成蓄水,穿城而过的汉江“玉带”已变身为8.6平方公里的“安康湖”,“夜游汉江”游船观光、摩托艇水上超跑等项目相继启动,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滨海城市的欢乐。
在镇坪县,好山好水好空气反哺生命健康,总人口不足6万,90岁以上老人达181位,成为全国首个被命名为“中国长寿文化之乡”的县城。
在宁陕县,森林可折算成碳减排量进行交易,人们保护好生态,将来靠卖碳票就能挣到钱。
青山深处,幸福滋长。这杯清澈的“南水”永续北上,为京津冀豫送去甘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注入不竭的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