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成了张明俊的办公室
在村“两委”班子成员眼中,张明俊有眼光、尚实干,他全力抓发展,拢了全村人的心。
天柱山村方圆18.6平方公里,660多户、3100多人散居在5面坡、13条沟、15道梁上,群众埋怨“守着青山没饭吃,望着瀛湖没水喝,靠着电站没电用,省道过境出行难。”面对群众强烈的发展企盼,张明俊在摸清村情、了解民愿的基础上,亲手制定了发展生态农业、个私经济、旅游服务、劳务输出“四大产业”,狠抓建路、建园、建家、亮灯、清洁、娱乐、平安“七大工程” 的工作规划,矢志拔穷根、富百姓。
张明俊决定首先啃下引水、修路、拉电“三块硬骨头”。为解决吃水难,他争取上级扶持110万元,动员村民投劳1万多个,还自掏腰包设置奖励,修建集中供水工程8处、蓄水窖290口, 85%的村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为解决用电难,他组织村民栽电杆、拉电线,争取电力部门农网改造项目15公里,家家户户用上电、看上卫星电视,40%的农户实现了宽带上网。为了解决出行难,他率先垫钱购买爆破器材和砖沙水泥,组织群众筹资2100万元,投劳2万多个,修通并硬化通村、到组、入户公路14条41公里和连户路6条5 公里,贯通到每家每户,天柱山村的基础环境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明俊敏锐地意识到,国家退耕还林、安康“瀛湖绿化”是天柱山村百年难遇的发展机会。他积极招商引资,推行“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采取“村民土地入股、用工村民为主”的办法流转治理荒山荒地3500亩,主导建成5500亩核桃园、1000亩板栗和枇杷园等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引资建成农副产品精细加工厂,成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注册“天柱山莲菜”品牌,发展优质莲菜100多亩。过去的荒山野岭,如今瓜果飘香,老百姓的收入逐年稳步增加。
为进一步发挥天柱山村背靠千年古刹白云寺、环抱西北第一大人工湖、紧邻安康中心城区的旅游区位优势,张明俊推动实施了“游白云古寺、享农家风情、观瀛湖美景、品美味斋宴”的旅游战略,动员群众兴办农家乐、超市66家,集中开展环境整治,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赏景休闲,有力拓宽了老百姓挣钱的门路。
张明俊怀揣更大的梦想。2013年他亲手修订《天柱山村2013—2017新农村发展规划》,重新设定了“四大产业”发展目标,系统描绘了“七大工程”建设蓝图,提出了“让全村百姓在花果山中幸福生活”的远景规划。几年来,他把实现这个蓝图作为自己的坚定追求,直到病重住院期间,还通过电话与班子成员商量计划落实打算。在病情转危已不能正常说话的情况下,他通过手机短信安排村上小学建设、断板路恢复等工作任务。弥留之际,他反复给妻子念叨“要是能再活个三五年,一定要让天柱山大变样” ……
在张明俊的带领下,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084元增加到2014年的10937元,足足增长了10倍;村全年总收入也增长到4196万元,翻了近8番。村里建起3个居民安置点,450户村民盖起了楼房,建成文化娱乐广场3处,还成立了民俗文艺宣传队、舞蹈队、篮球队。天柱山村先后被评为全省“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好类村、陕西省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村、陕西省水库移民示范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在党员眼里,张明俊牢记党的宗旨,注重示范,更善于锻造精诚团结的战斗集体。张明俊带领支部一班人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组织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开展学习、研究发展,坚持党务、村务公开,大事小事商量,他的民主作风受到了群众的肯定与称赞。
他经常说 “干部不会富,当不了好干部;只顾自己富,不是好干部”, “要想经济富,先得脑袋富”。他坚持每天挤出时间读书看报,随时随地学习政策和理论,认真研读了《走在前列、干到实处》、《如何当好农村党支部书记》、《打造优秀的团队》等书籍。13年里,他累计做读书笔记近10万字,总结心得箴言100余条。
在张明俊看来,农村要发展,党员必须举好旗。他积极培养优秀分子入党,13年共发展26名党员,为党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壮大了支部力量,改善了党员队伍结构。他坚持认为,对党员严是爱、宽是害,要求党支部成员带头认真落实党员承诺制、联系服务群众制;要求党支部严肃党的组织生活,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他担任村支部书记期间,先后劝退不合格党员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