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辈生活在湖北郧阳韩家洲,父亲驾船拉纤跌伤后流落在安康。我出生于1946年,是个地地道道的安康人,如今年逾七旬的我,亲眼目睹安康的过去和现在。过去度日如年的一幕幕和无忧无虑的今天相比较,真是天壤之别。痛苦和喜悦展现在自己的脑海,让人永不忘怀。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带动着安康的巨变,安康的巨变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缩影。
我是一个爱怀旧的人,只有新旧对比才更能体会出一个人在世向往的真正幸福。上世纪50年代安康刚解放,没有铁路、公路,汉江水运给安康带来一线生机,小贩的叫卖声、船工的拉纤、摇橹的号子声时起时伏,喧闹不迭,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场面。安康的居民家家穷的叮当响,没有电灯就用墨水瓶做个芯子点煤油灯。当时学校很少,我八岁了才上学。
60年代,我考上了县一中,家长拿不出1.5元的报名费,我也眼巴巴地着急。天不灭曹,正遇汉江涨水,二爹在江边捞鱼无获,回家吃饭时让我给看网,未曾想,我捞到了一条3公斤重的鲶鱼,卖了10元钱,这样我终于圆了上中学的梦。为了挣学费,我修过河堤,卖过水。安康没有自来水,全靠从水西门下河担水,冬天结冰,担水摔伤了不少人,摔破了不少桶。水西门有个代名字叫“乏炭坡”,我家全靠拣乏炭为生。1963年镇坪县修公路,放假了我去修路挣学费,路过平利县,我姐夫在油脂经理部当经理,他说修路危险大,到油厂榨油每天能挣1元钱,一个月挣30元已是天文数字了,我去干得很卖力。不久县财政局招驻库会计,只考一门珠算,幸好我的珠算基础很好,加、减、乘、除、九归九除都难不倒我,很快我被录取。中学没毕业16岁的我就参加了工作。我的其他3个兄弟因家里穷,全部没进过中学的门。
上世纪70年代,安康人没见过火车,也没见过电视,更没有高档汽车。一个县大概是一辆北京吉普,也没见过摩托。1970年毛主席说“三线建设要抓紧”,安康才建了第一座通江大桥。这时我又抽调到铁建二团一营任管理员,营部从东乡搬到七里沟,又搬到东站,我终于见到了火车。1977年平利全县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设在气象局的高山上,看一次电视还要登山走夜路,很危险。七十年代末安康大北街一两层楼的百货商店叫“百货大楼”,后来安康城又有了座6层高的江南大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30多年来,民富了,国力国防增强了,世界威望提高了。三峡、南水北调工程、高铁、高速公路、互联网、手机通讯等高科技,都实现着中国梦。从此安康的变化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自1983年水灾国家拨给安康1个亿,高层楼房逐年增多,通江大桥新建了4座,加固和新修了防洪堤,解除了东、西关群众的洪涝之苦,城市公共设施得到改善。特别是近年来,铁路相继建成了复线,“十天”、“西康”、“安平”高速四通八达,最偏避的山区都有通村硬化水泥路。城市有了公交,并修建了港湾式公交停靠点,方便了群众出行。高新区建设突飞猛进,有音乐喷泉、儿童乐园、千亩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很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安康学院、技术学院北迁很宏伟。尤其通过近几年“双创”,安康的山更绿了,天更蓝了,水变清了。城市绿化、美化了、旅游景点增多了。数以万计的游客都向往着安康,如今的安康是我心中最美丽的故乡。
今非昔比,我眼中的安康,是突飞猛进迅速发展的安康,是民富市强的安康,也是和谐宜居、充满魅力的安康。通过这些反比,我们要享受现在的美好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汉滨区检察院退休干部)韩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