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李静) 白河县代表陕西省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作主旨发言;平利县作为唯一一个基层县区,在全国社会组织扶贫现场观摩会上进行工作经验交流;汉阴县在全国县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论坛上发言,交流“镇园产业联盟”助力脱贫攻坚经验……安康脱贫攻坚经验近期密集“亮相”国家级脱贫攻坚论坛和现场会,这不仅是荣誉,更是我市近年来因地制宜,创新举措,精准施策,坚持走秦巴山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特色之路探索成效的集中展现。
安康属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深度贫困核心区”,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要战区。截至2017年底,还有855个贫困村和16.52万户、45.39万贫困群众,贫困人口数量仍居全省第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牢固树立“四个凡是”鲜明导向,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五大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精准施策,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质量,既要阶段脱贫,更要长远小康。
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针对陕南山区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实际,我市坚持把移民(脱贫)搬迁工作作为避灾安居的治本性民生工程,按照规划选址先定产业、确定对象先选产业、搬迁安置先兴产业、后续服务先抓产业、督查考核先看产业的思路,建立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准施策的移民搬迁“三精”机制,探索形成了“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安康扶贫搬迁模式。
此次代表陕西省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作主旨演讲的白河县,属于典型的深度贫困区域。“十年九灾、因灾致贫”是长期困扰当地安全与发展的重大难题。该县紧紧抓住精准脱贫攻坚的政策机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依据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制定出台移民搬迁专项规划,依靠规划从总体上引导资源配置,探索构建起符合县情实际的搬迁安置体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建立“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台账,实行因人定建、照单搬迁,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设施,做到既符合“三条红线”要求,又满足群众居住实际需求。通过创业就业和实用技能培训、兴办新社区工厂、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劳务经济水平,确保搬迁群众能就业、有产业、可创业。同时,成立新型社区,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机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加强治安物业管理服务,解决移民搬迁后的管理服务难题,让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目前,35个新型移民社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产业发展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脱贫,是产业扶贫的基本思路。我市各个县区都在摸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扶贫路径。汉阴县2017年底创新性提出的“镇园产业联盟”发展模式,在近期举办的全国县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论坛上,得到与会专家领导的广泛认可。
该县通过搭建龙头企业与各贫困村党支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对接平台,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系起来,形成利益联结共同体,既消除了贫困户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迷茫,又解决了园区、企业基地往哪里扩展、原料从哪里供给的问题。通过“镇园产业联盟”,促进了贫困农户收入、能力和动力的“三提升”,推动了现代农业园区要素、成本、资金的“三整合”,实现了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规模、效益的“三改进”。
这是我市强化产业带动的一个缩影。我市优先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对群众脱贫致富带动性强的富硒产业、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力促每个贫困村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贫困户收益联结机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展各类现代农业园区732个,19个省级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150个、家庭农场850家,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915个,组建村级互助资金协会1038个,达到了“一园一社”全覆盖。富硒食品、装备制造、新型材料、丝绸纺织、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强劲增长。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调动社会组织等一切力量参与扶贫,形成了政府、行业、社会同心同向、决战脱贫的强大攻坚合力。
针对长期以来,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扶贫的主要形式是捐钱捐物,存在着组织不严密、帮扶不精准、供需不对接等问题,平利县探索搭建扶贫需求项目库、信息对接微信群、民风积分超市三个平台,引导社会组织爱心扶贫。从贫困群众的致贫根源入手,谋划一批长远扶贫项目,作为社会组织深度参与扶贫的载体,引导其各展所长,提升扶贫效果。通过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兴办社区工厂促进就业、开展技能培训强化扶智这三个载体,推动社会组织精准扶贫。建立政策扶持、环境保障、表彰奖励机制,激励社会组织踊跃扶贫,该县134个社会组织、215家市场主体、5000余名爱心人士踊跃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通过扶技扶业、扶志扶智、扶弱扶贫,使近万名贫困人口走出生活困境,实现稳定脱贫。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各地根据自身特点,谋脱贫攻坚长远之策。紫阳县以足疗为重点开展订单免费技能培训,探索出“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培训基地+贫困户”的技能脱贫模式,已带动安康40万群众稳定脱贫;平利探索出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民风积分超市等创新做法;汉滨区积极探索“折股量化、配股到户、收益共享、分红到人”资产收益扶贫新路径,初步取得贫困户增收益、村集体增实力、产业增效益的效果,走出了一条保障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新路子,实现了从“输血型”向“造血型”扶贫的转变……
此外,我市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调整健康扶贫政策,完善贫困人口就医诊疗便民措施,优化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整合教育扶贫资源,落实教育惠民政策,狠抓技能培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按照“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的原则,实现了农村低保、五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双向衔接;开展以“诚孝俭勤和”为核心内容的新民风建设,唤醒了蕴藏在安康人民骨子里的勤劳和自强不息,“志智双扶”带来了物质和精神的双富裕。
精准施策让安康脱贫攻坚步伐稳健,在全省2017年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中喜获“双优秀”,今年上半年又位居全省第一,从一个发展滞后地区成为绿色快速崛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