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给力追赶超越
安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风雨彩虹之文化篇
(记者 田丕)
一种成长,是破茧而出的勇气
文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它意味着人们凌驾于物质追求之上丰富多彩的精神状态,也意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水准以及人文修养。因而,文化的昌盛也体现了精神生活的富足。
这40年的历程,对每一场变革的迎接,都可以归结为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那些与客观规律不相适应的陈旧体制、观念、方式等,一次次挣脱、打破。每一次转变,就是一次观念的突破、制度的创新;每一次转变,也是一次机遇的把握、一个崭新空间的开拓。
高品质的文化既滋养着安康人的素养,又引领着安康经济社会向上发展,同时更向外界清晰地传递出安康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在新生事物激扬的纷繁时代,2010年,安康市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一大步,市政府决定成立文化产业发展中心,首次将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在搞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将部分文化事业推向市场,划清政府事业机构与文化企业界线,组建了安广传媒、安广文化演艺、安视传媒、视通无线数字电视、中广传播安康分公司、安康演艺影视公司等6个文化企业,在市场的浪潮中扬帆起航、中流击水。
2011年,通过对安康龙舟文化园、安康汉水文化旅游演艺中心、汉阴县电影公司、紫阳县中国富硒茶观光园、平利县西河漂流旅游文化公司等5个全市第二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和80余个重点文化产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全市形成了重点发展自然风光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路。安康市演艺影视公司、平利县龙头实业有限公司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三批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单位,以地方文化演艺和农耕文化园、秦岭写生基地等生态旅游文化为主的骨干产业凸显新的活力,正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亮点,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75亿元,增速为25.3%。
2012年,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在全市征集文化产业重点项目25个进入陕西省文化产业项目库。安康汉江龙舟节代表安康节庆文化产业参加展会,被组委会和中华文化促进会评为“节庆中华传承奖”,名列“陕西十大品牌节庆”之首,全年全市文化产业增速达到29.6%。
2014年,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成立了创编部和演艺部两个业务部门,全年创排新节目共计20多件,排练《撷艺安康》《为祖国干杯》《青春飞翔》《燃烧的向日葵》《郎在对门唱山歌》,大型陕南民俗歌舞剧《巴山情》等精品节目陆续与观众见面。中心所创排的大型民俗歌舞剧《巴山情》参加了第七届国家艺术节并在省上获奖,并作为“全省重点优秀精品剧目”,深入到各县区进行演出,全年的商业性演出收入10万余元。
2015年,市文广局制定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拟定17 个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重点工程,其中包括中心城市建设汉江大剧院、香溪书院、安康科技馆、安康美术馆等公共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县区博物馆25个、剧场11个、图书馆11个、文化馆12个和工人文化宫等县区公共文化重点工程;建设镇级文化广场100个,改造提升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和避灾移民社区文化中心全覆盖等乡镇文化活动场站重点工程。
2016年全市新增文化市场主体60余家,文化艺术企业实现零突破,影视录音制作企业快速发展,新入库文化企业21家,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限额)以上法人单位已达56家,其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规模以上的法人单位达7家。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3.01亿元,增速11.6%,位居全省第一。
2017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落实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调查摸底的通知》,采取“扩投资、育规上、推融合”等重点措施,拟定发展重点融合项目30个,全年文化产业投资前三季度为73.27亿元,同比增长68.2%,特别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文化产品的辅助生产行业投资快速,新增各类文化经营主体150余户,培育骨干企业30户,全年计划新增规上文化企业20户,实际完成纳统申报35户,规上文化企业突破100户,位居全省第一阵营。
文化产业发展的每一步,从量变到质变,从不同的角度彼此交锋、渗透、融合、统一,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充满着矛盾和困惑、焦虑和突破,像厚厚的茧一点点褪去外壳,羽化成蝶。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太多的经验,但归根到底,应归功于改革开放。
一种崛起,是春风化雨的浸润
文化是根,它深植于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心底,标志着我们从哪里来。
对于市图书馆馆长李焕龙来说,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参加工作没多久,为了给乡里文化站购买书籍,他背着一万块钱从茨沟赶到城里新华书店,1万块钱的巨款让书店甚至凑不齐他需要的那些书。
为了完成任务,李焕龙又连夜买火车票,颠簸了27个小时,赶去西安。买到书,他又从钟楼一趟一趟背到南关车站,找班车带回安康。看着满满两间房子的书,李焕龙觉得心中的图书馆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晚上,他用白纸和排笔,写下了“景家乡图书馆”,挂在了门上。
从那一刻起,与图书结缘、与文化结缘,成了李焕龙这辈子绕不开的事。
视线回到改革之初。上世纪八十年代,百废待兴的安康文化事业出现了很多新气象。
1979年7月,地区行署决定在兴安路南侧新建地区图书馆,建设馆舍面积8700平方米,设阅览室6个,可容纳读者430人,馆藏各种图书和文献资料15.35万余册(件),1984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此后10 县(区)分别建设一定规模的公共图书馆。到2013年,全市农村建设农家书屋1923个。
2015年,全市公共图书馆11个,各镇均开设有图书室,所有村民委员会设有农家书屋,基本形成市、县(区)、镇、村四级图书服务网络,全市馆藏书刊近百万册,每年接待各类读者10万人次左右,图书馆事业成为文化事业中的一条重要战线。
2016年,市政府将“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安康”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投资2亿元打造重点文化民生工程香溪书院。全市建成达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43个,对全市100户以上搬迁安置社区书屋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建成社区书屋220个。
2017年,实施6个县区图书馆改扩建工程,以西部第一、全国第三的好成绩,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
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一直在进行,只要有一点机会,都紧紧抓住,使文化设施积少成多,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从很多市民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到现在24小时自助书屋里人流不断。改革开放带来的显性效应在公共文化领域得到印证。
上世纪80年代,地县文化馆全部恢复对外开放,并不断增加基础服务功能,群众文化活动有声有色。2005年10月28日,政府投资1100万元在城内鼓楼街群艺馆内开工建设安康文化艺术中心。2007年,新馆面向广大市民开放,为市民提供公益培训、艺术辅导、排练演出、展览讲座等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
2010年5月,建成集艺术培训、群文活动、艺术展览、文艺展演、创作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设施,是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而且具有独立产权的文化艺术中心。
2011年10月,全市文化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2014年,全市各级图书、文化馆站创造性开展“免费开放”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市群艺馆、白河县文化馆、宁陕县文化馆被评为全省“公共文化惠民”先进集体。
2017年汉江大剧院等重点设施建设加快推进,2个县文化综合体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全市新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05个、建成达标率25%,完成年度任务的125%;万人拥有基本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增长至478.72平方米,完成年度任务的137%;公共文化服务年度任务完成率为100%。
40年,只是时代长河中的一个节点。我们每个人都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体验,又把这种体验反馈给社会,应和着时代的节拍;文化,已经渗入安康的肌理、融入安康人的生活。
山抱着、水润着的安康城,因着这不绝的文脉,文化的基因得以代代传承。
一种传承,是固本溯源的守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DNA,是一座城市的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安康文化能够蓬勃发展,除了诸多政策利好之外,更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改革开放以来,安康的文化发展不是凭空起楼阁,而是以特有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这就使得安康文化根基稳固,能够在时代的大潮中不断向前。
对传统文化的致敬,落脚点在继承和发展。安康看得清、认得准,这里不光有继承的关系,还强调着发展的问题。在时代的洪流中,安康文化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就在于能够不断改革和创新。
2005年,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开展,向国家申报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国家评定紫阳民歌、安康汉调二黄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省公布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安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汉调二黄、八岔戏、道情戏、弦子腔、安康小场子、紫阳民歌、旬阳民歌、汉滨区龙舟风俗、汉江号子、安康花鼓子、石泉火狮子、安康采莲船、蜀河双彩车、汉阴皮影戏演技、旬阳道情、安康皮影戏、旬阳八步景、紫阳蒸盆子、制作技艺安康曲子、紫阳毛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名列其中。
10个县区相继编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在全市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调二黄”命名的主题公园一个,汉调二黄专题展厅1个,省级名录民俗展厅1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习所3个: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等传统文化项目列入省级名录传习所21个。
2008年,全市进行非物质文化普查,查清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6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1个,随即建立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网站。
2009年,成立安康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制作申报省级名录《汉江号子》《安康花鼓子》等16个名录报送资料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王发芸、龚尚武、何耀信、夏清华、朱家银、吴成全、朱俊善、杨森连、李龙茂、张广明、马和兴、刘铨学、李兴儒、王家坤、郭学奎等列为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安康小场子国家级的传承人。
全市有国家级名录项目4个,省级33个,建立了三批市级名录161个,有传承人国家级2个,省级25个,市级53个。
每一位老文化人都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有几位老艺人,让汉滨区文化馆馆长蒋典军很感动,他们为了把一项技艺传下去,认真地对他说:“只要谁想学我这个手艺,我啥都不要,还管饭,现在不传,就带进土里了……”还有一位老人,因为身体有疾病,手常发抖,他用一只手摁住另一只正在抖的手,刚一停抖,就赶紧拿笔,把脑子里记的民间文学写下来。他没有纸,常在烟盒上、小学生生字本上写,几十万字的文稿,全是单单片片的,而且因手抖,到处都是笔把纸戳烂的痕迹……
保护传统文化,让这个时代的文化更加注重多元和继承。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拼命追赶潮流的我们能够停下脚步,思考并且意识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意义。
自2000年到2017年,安康共计举办17届龙舟节,且一届比一届隆重,一届有一届创意,不断丰富龙舟节的文化内涵。
2000年6月6日,安康举办首届龙舟节,是安康建国以来承办规模最大节庆盛会。来自全国18个省39个地市568户企业和韩国、香港等地客商参加商贸展销和贸易洽谈。省歌剧院等6家文艺演出单位和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带来精彩文艺节目,签约投资贸易项目102个,总金额达12.13亿元,商品贸易零售总额600余万元;举行龙舟比赛和文艺、焰火晚会,10支龙舟队,18只彩船在汉江上竞渡比赛。
2003年10月1日,举行第四届沪康杯龙舟节,由汉江经济论坛、汉江诗会、水上集体婚典等内容组成。经济学家邹东涛、诗人雷抒雁等云集安康,百对新人在江上举行集体婚典,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同时设置龙舟节的节旗、节徽等。
2010年6月16日,举行第十届中国安康汉江“明江杯”龙舟文化节,开幕式上向屈原像敬献花篮、为巨龙点睛,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应邀演出、女高音歌唱家张也演唱《万事如意》《我的祖国》《高山上流云》等歌曲,来自国际友人队、广东东莞、湖北秭归以及各县、区的24支队伍参与龙舟竞赛。
2011年5月25日,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安康汉江“泸康杯”龙舟文化节,此届龙舟节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有龙舟竞技比赛、名优茶展示及交易会(万人品茗)、春季旅游等专项活动。
2017年5月27日—28日,举办第十七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暨富硒产品博览会,围绕“秦巴明珠,生态安康”主题,充分挖掘安康龙舟文化迎风破浪、奋勇争先、追赶超越、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质,尽情释放安康龙舟节独特魅力,全方位展示安康“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精神风貌,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龙舟节期间文艺节目展演活动围绕“精品荟萃、歌舞汉江”主题,白河水色、秦巴放歌;巴人追梦、茶歌飘香;大美旬阳、汉江画廊;巴山秘境、秦岭之心;汉水情韵,龙头汉滨等专场节目竞相上演,一县区一专场,一县区一特色节目达到110多个,为全市人民奉献了丰盛的“文化大餐”,观看群众达到6万余人次,增强了安康人的文化自信。
从1978年到2018年,我们已经走过四十年。四十年不是沧海桑田,却也是斗转星移。
40年的历程,安康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海阔天空的梦想,安康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美满。这一切当归功于一次次变革带来了书写崭新历史的动力。而在无数次的变革之中,走在最前列的无疑是思想上的变革,碰撞、交融的思想火花照亮了前进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