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安康 > 安康
老传统里看家风
2019-02-19  来源:本站原创

有一种爱叫“不怕颠簸”yRB安康新闻网

记者 陈俊yRB安康新闻网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春节过后返程的日子。人民日报公众号发文说:返程开始了,有一种爱叫“把全世界塞进后备厢”。回想起来,在没有汽车、没有“后备厢”的年代,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春节、尤其是腊月三十那一天,给我的记忆是“颠簸”。长大后,才渐渐明白,“不怕颠簸”也是一种爱。yRB安康新闻网

记忆的闸门打开才发现,一晃20多年过去了。小时候,我们一家住县城,爷爷去世后,奶奶一直跟着我大伯、二伯一起在乡下老家生活。两地相隔20多公里,当时交通条件差,是那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还不通班车。原因很简单:公共财政极为贫瘠,根本无力顾及到我们那后山地区的出行。个体经济还不发达,尚未出现能买得起中巴车的私营车主。于是,在那个年代,爸爸坚持每隔两周就回老家看望奶奶,骑的是自行车,那种二八加重款。当时的自行车结实耐用,能带人能载货,但最大的缺点是“颠得很”,用科学术语说是“减震不好”。当时的土路配上减震效果几乎为零的加重自行车,几乎就是从头到尾的颠簸。遇到上坡还得推着走。即便是这样,爸爸也从不叫苦叫累,寒来暑往,周末往返从不间断。yRB安康新闻网

暑假时间长,寒假短,有时候我就跟着爸爸在过年之前才回去。当时放假晚,妈妈要提前在家准备年货和过年的吃食,有时候就等正月里再一起回老家走亲戚。爸爸每年必须要赶回老家吃一顿团年饭,然后,带着我回县城。如果他也忙,最迟腊月三十那天一早,爸爸会骑着自行车载着我回老家。这一段旅程才是最难受的。很小的时候,坐自行车前杠。稍大一点,坐后座。反正不管坐那里,最难受的是屁股。因为路不好,太颠簸了。后来,等我了解了人体构造之后,我发现,除了屁股之外,最疼的是肝脏部位,就是俗话说的“颠得肝儿疼”。现在的很多八零后也许都不会有这种体会,更别说九零后了。这样的“痛苦”延续了好多年,以致于成了我幼小心灵的“春节记忆”,直到后来通了班车,才算结束。这种“痛苦”,我虽然从来没在爸妈面前提,但已深入骨髓。yRB安康新闻网

现在想起来,在凛冽的寒冬,爸爸顶风冒雪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奔波百余里路,一天之中在“大家庭”和“小家庭”中来回,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家人团圆的氛围,实属难得。我想这也是他一直在老家的大家族中颇有威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我们的好家风之一。yRB安康新闻网

奶奶16年前已过世。如今,随着我毕业工作,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孩子,由于各种原因每年过年不能再回老家,但爸爸仍然坚持回去过年。虽然有时我们难免有些微词,但看到父亲能从在老家过年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热闹,为人子的我,也就释怀了,甚至还有些许不能带着自己的小家庭一起回去的歉疚。yRB安康新闻网

大年初一吃饺子yRB安康新闻网

记者 孙妙鸿yRB安康新闻网

对于春节的饮食,饺子于我刻骨铭心,这不是因为大年初一有吃饺子的传统造成的。一来,祖辈言传的两件事,让我时刻谨记饺子饱含的“元宝、丰收”的那份殷殷期盼;二来,从打记事起,大年初一包饺子的时候,必定包几个掺有硬币馅料的,谁吃到这样的饺子,寓意这一年一定不会挨饿,还会有钱用,多年从未间断。yRB安康新闻网

先说说祖辈言传的两件事,这是有关我太爷爷和太奶奶的事。yRB安康新闻网

老家在旬阳县双河镇高山,说是高山,是山与羊山齐肩,呈环形相拥,山险地薄,只能耕种苞谷、洋芋之类粗粮。米、面之类细粮,仅能在过节的时候作以调节,且需要用粗粮与亲戚调换,否则,也只有吃苞谷面馍馍的份儿了。yRB安康新闻网

太奶奶生性本分、鸠拙,与太爷爷婚后生育爷爷兄妹3人。日出而作,兀兀穷年仍难以果腹。这年,又遇大旱粮食减产,一家十来口人靠玉米粥艰难地支撑到大年,盼望着初一吃顿早已换好的麦面包顿饺子改善伙食。大年初一那天,饺子如愿上桌,一家人狼吞虎咽,响声就像久旱的土地贪婪地吸吮雨水一样有力。yRB安康新闻网

这顿饺子,注定让这个家从此铭记。那天夜里,太奶奶腹部胀疼不止,没能熬过第二天就撒手人寰了。听父亲说:那个时候,饥一顿饱一顿,太奶奶能吃得饱饱的长眠,是享福的。yRB安康新闻网

后边的一件事,是关于我太爷爷的去世,截然不同的是,太爷爷是饿死的。也是为了过年吃上饺子,太爷爷把家里仅有的一点苞谷换成了麦面,让一家老小高高兴兴地过了一个富足年。可是,年一过就只有吃春蒿的份儿了,山上的春蒿很快被吃完了,洋芋还没接上茬,正在这青黄不接时,太爷爷天没亮便拿着口袋出门了,直到天黑都没有回来,第二天、第三天……第五天的中午,邻居来口信,说太爷爷晕倒在回家的路上。家人赶到时,太爷爷已经咽了气。后来,才知道,太爷爷是晕倒在借粮的路上。yRB安康新闻网

自这以后,每年大年初一,我们家包饺子的时候,都要包几个有硬币馅料的饺子,以此祈祷太爷爷、太奶奶能在阴间吃上饺子,祈福这一年丰衣足食,不为衣食所迫。yRB安康新闻网

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的小家也逐步过上了小康生活,差三岔五也在吃饺子,对于春节吃饺子的事,渴望和记忆少了许多。可是,我们家珍惜粮食的传统没有丢,这是从饥荒中留下的深深痕印,是从亲人的悲惨故事中留下的优良传统。父亲至今都还把掉在桌上的饭粒夹起来吃了,倘若掉在地上占了灰,冲洗后还是吃了。父亲说:“饱年要知饿年饥,粮食是种出来了的,也是省出来的。”yRB安康新闻网

祭祖yRB安康新闻网

记者 周健yRB安康新闻网

春节前夕,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突然患病住院,一下子打乱了原本回农村老丈人家过年的计划。本想放弃可老父亲却果断地说:“你们都在这也没多少事,还是回去过年吧!回去后三十晚上一定要给祖先们上个坟、送个亮,要记得把楼上放的族谱和响器(一套敲打的乐器)放到不漏雨的地方!”yRB安康新闻网

我知道,父亲之所以这么看重族谱和响器,全是因为这两件器物是他们那个年代春节祭祖的必需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是族谱,其纪念意义和收藏意义都很巨大。yRB安康新闻网

每年三十早上,父亲就把族谱打开,挂在堂屋的正中央,摆上八仙桌,放上蜡烛、香灰炉,等年夜饭做好后再摆上饭菜和祭品,带领我们全家行跪拜之礼。这种仪式从腊月三十起每天都要做,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才把族谱取下收藏后才算结束。直到近几年,我们全家搬出小山村进城居住后,便没再回老家过年,族谱也被束之高阁没人再拜,这也成了父亲心中的疼点。yRB安康新闻网

遵照父亲的嘱咐,大年三十吃过早饭后,就提着事先准备好的火纸、鞭炮和最近几年市面上才出现的电子灯笼,踏上了回乡祭祖的山路,来到了自家的老房子。打开锈迹斑斑的铁锁,找来木梯登上板楼,发现装族谱的盒子上已经堆满了尘土,拾掇着拾掇着就有了对祖先的亏欠,觉得冷落了他们,便按照父亲当年的程序,小心翼翼地取出族谱挂在堂屋,点上一炷香,烧一摞纸钱,随后按照父亲的要求装好放在不会漏雨地方,并把响器也转移到了安全地点。yRB安康新闻网

锁上大门再次向大山进发,去完成另一项本该是三十晚上才做的祭拜,那就是到祖先的坟头上去送亮。在长满荆棘的山路间艰难穿梭,小时候父辈带领我们上山送亮时的情景却不由地浮现了出来。记得那时候,在吃完年夜饭后,父辈兄弟五人就会齐聚我家,把事先准备好的灯笼、火纸、鞭炮、香烛聚集在一起,按照坟头平分为几分,父辈们敲着响器在前面开路,我们小一辈则提着灯笼等祭品跟在后面,浩浩荡荡地向坟地出发。虽然热闹可我们却丝毫不敢大意,生怕一不小心在冻得梆硬的山道上摔一跤,自己摔疼了都不要紧,要是把灯笼刮破、把蜡烛摔断,那就会遭到父辈们的严厉批评。因为此时,在他们心中那些祭品比什么都要重要。直到分布在西、北两面山上的祖坟上都烧了纸钱、放了鞭炮,挂上了灯笼,天也彻底黑了下来。上完坟敲着响器往回走的时候,如果路过谁家谁家正好放了一挂鞭炮,大人们就会有说有笑的把响器敲进这家屋里。因为这家人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放炮,是表达要接客的意思,且万万不能拒绝的。待左邻右舍其他乡亲们赶来后,要在这家人屋里热热闹闹地打上一个通宵的花鼓子,既庆祝去年的平安,也祈福着来年的丰收。yRB安康新闻网

不觉间,抬眼一看,已经走到了祖父的坟前,但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原来,先我而来的堂弟们今年改变了祭拜方式,没有焚烧火纸、点燃蜡烛、燃放鞭炮,只是在祖父的坟前摆上了鲜花,挂上了电子灯笼,节能又环保。和他们相比,觉得自己真的落后了。是呀,走进了新时代,祭拜祖先的传统不能丢,但祭拜方式可以与时俱进。在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再去焚烧火纸、点燃蜡烛、燃放鞭炮不仅会带来污染,还会造成安全隐患。想到这里,便效仿他们只挂上了电子灯笼,其他物品又打包带回。回程的路上,却因为今年回乡祭祖没有焚烧火纸、燃放鞭炮而比往年更心安。yRB安康新闻网

拜年yRB安康新闻网

实习记者 唐正飞yRB安康新闻网

大年初一一早,睡梦中被母亲叫起,吃罢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后,就开始了今年的拜年。这是从我记忆时候起,就一直坚持的传统,就像闹钟一样,在这个时间段准时会响起。yRB安康新闻网

拜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之际,向长者拜贺新年,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走亲访友被称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的拜年称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属特殊情况避免遗憾的弥补措施,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我们家拜年是有讲究的,“娘亲舅大”,所以拜年的第一站是外爷、舅舅家,接下来是姨家,姑姑家只回节不拜年。yRB安康新闻网

儿时的每次拜年,我与父亲是最佳组合,母亲在家里接待前来拜年的姑姑,妹妹偶尔也会客串一下。那时基本上都是大包小包的蒸馍、烟酒、饼干之类的礼物。每次拜年父亲既要拿礼物,又要招呼同行的我们,作为家里的老大,“出场率”自然而然就比较高。yRB安康新闻网

外爷家在汉滨区石梯镇迎春村,每次拜年都要翻山越岭、过沟爬坡,在一二尺宽的毛毛路上走2个多小时,先到魏家山大姨家,此时三姨也会从张滩镇的徐庄村赶到此,喝一杯浓香的山泉茶,或坐在院坝晒太阳,或围在火炉烤火,几阵土灶铁锅炒菜的呲溜声,当自家酿造的果子酒香扑鼻而来时,满桌的菜肴,拉开了拜年品美食的序曲。歇歇脚吃完午饭后,便和大姨、三姨家组团去外爷家拜年,我们几个小老表前面走,稍大的老表会帮着拎东西,大人们走在后面,一路有说有笑,知道我们初一要来拜年,外爷外婆时不时地站在门口远眺山对坡的我们,到外爷家已是下午3点钟左右了。端一盆热水,洗去满脸的汗渍,擦去满脖的汗水。给外爷家的拜年是整个拜年的最热闹的部分,珍藏的玩具,新收的压岁钱,一起玩的游戏,是我们这些熟悉的小老表的过年方式;猜拳喝酒,吃菜吃肉,酒桌便是大人们的主要活动场所。yRB安康新闻网

随着家门口张青公路的硬化,汽车在农村的普及,那条记不得走了多少回的崎岖拜年路,已经布满荆棘,人们出行早已被张青公路替代。拜年也不用再走路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轿车,舅舅们也从老家搬到了城里。但没有变的是,每年大年初一先给外爷舅舅拜年,去谁家拜年前都会先电话拜年一番,母亲在没有接待的情况下,也会一同去给外爷、舅舅、大姨拜年。yRB安康新闻网

妈妈的莲菜盒子yRB安康新闻网

实习记者 罗伟yRB安康新闻网

又是一年春节到,我盼望的妈妈的味道——莲菜盒子,又可以吃到了。yRB安康新闻网

离春节还有20来天,爸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买对联、灯笼、买各种干货和腌制一些肉类。我是一个特别喜欢热闹的人,对过年一直怀着一种别样的心情期待着。因为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除了和亲朋好友团聚之外,还可以吃到亲戚长辈做的各种拿手菜,各种美味不停地上桌,嘴巴一刻都停不下来,走亲串户,从初一吃到初七,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美味。yRB安康新闻网

不过有些老传统还是得留下来,就像这初一到初七该吃啥,这都是家里长辈一直坚守的。“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酒席连轴转”,这是老传统里对于过年食物的高度概括。对于我家来说,妈妈做的莲菜盒子和粉蒸肉是重头戏,手擀面是主力,米饭是替补,尤其是莲菜盒子,是妈妈最拿手的一道菜。yRB安康新闻网

每逢大年初二,姐姐回娘家,我们就会邀请亲戚来我家里做客,亲戚们每每到我家来,最想吃的也就是妈妈做的莲菜盒子,待这道菜一上桌,大家就会风卷残云一般吃得干干净净。因为大家爱吃,亲戚们走的时候,妈妈就会把提前准备好的莲菜盒子给每家带上一份。yRB安康新闻网

妈妈在家排行第六,舅舅家和大姨家的孩子平均都比我大20多岁。1979年开始,我们家里在县城中心街道开了一家食堂,相对来说,家里生活不错,我的表哥、表姐们在城里上学或者打工的时候就住在我家里,那时候虽然物资匮乏,但是妈妈还是会截留一点食堂用的饺子馅来给表哥表姐们做莲菜盒子吃。据他们说,那时候馋的不行,是他们吃过最好吃的美味,所以一直到现在,过年到我家来,最想吃的还是妈妈做的莲菜盒子,还是那个味道,还是那一段美好的回忆。yRB安康新闻网

每逢妈妈要做这道菜的时候,我和姐姐就端个小凳子坐在厨房等着,那叫一个望眼欲穿!看着妈妈一步步把莲菜盒子炸到金黄酥脆的时候,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蘸一下妈妈早已熬制好的糖醋汁子放到嘴里,这时候妈妈总要嘱咐我们,“太烫了,慢一点吃!”不仅有肉的肥香滋润,又有莲藕的清香,咬在嘴里弹性十足,味蕾享受层次丰富。yRB安康新闻网

年味是因为有父母在才浓郁,割舍不下的莲菜盒子,里面饱含着妈妈的爱,虽然普通,但就像妈妈的手一样,粗糙却温暖,令我安心。yRB安康新闻网

(责编:刘峻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