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龙飞:市农科所薯类研究中心农艺师
2018年,“安魔128”顺利通过陕西省行业专家鉴定,成为全省首例杂交魔芋品种。作为这个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段龙飞功不可没。
80后的段龙飞于2013年来到市农科所。由于魔芋育种研究和他原本学习的专业并不一样,因此,刚刚到农科所的时候,他一直在犹豫,在适应。段龙飞坦言,也曾想过放弃,但是时间越长,感情越深,甚至找到了育种的乐趣,再放也就放不下了。
事实上,育种是一项极其枯燥,又极其需要耐心的工作。尤其是魔芋育种,不像其他作物拥有成熟的技术,一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步都需要他们自己来探索。“刚开始我就想着用最‘笨’的办法来试验,比如选取一百个样品,慢慢配对,虽然概率很低,但是总会有成功的。”枯燥而漫长的过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的,但是在段龙飞心里,却把它当成一种乐趣,“试验的过程虽然是单一的,重复的,但每一次结果都可以给人带来惊喜。”
6年时间,数不清的试验,一次又一次突破,“安魔128”终于诞生了。这种花魔芋与白魔芋杂交的品种,与安康传统种植的花魔芋相比,抗病性强,繁育系数高(芋鞭多),产量稳定。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我们为什么搞科研?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科研成果!”这就是段龙飞的心之所向。
王勇:市农科所食用菌研究中心农艺师,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每天驱车3小时往返于家和市农科所之间,从石家庄来的王勇仿佛又回到了大城市的生活。而这里的工作节奏却比大城市更加紧张。
“食用菌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变化,为了观察记录下这些变化,必须随时在大棚里,在实验室里。如果说大部分人工作的周期是用周来计算,那么年就是我们的工作周期。”
而他来到农科所,也算经历了一次转型。“我上学时期研究的方向是林业病害,与现在从事的研究方向是截然相反的。”王勇说,“有些菌类,在林业上属于病害,而在农业上,反而有了研究价值。”
转型成功按理说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情,而王勇却很少跟自己的同学聊工作。王勇说:“我的大部分同学都在大型企业,他们的收入大概是我的几倍。”
工作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收入也不是很高,这些都没有成为王勇前进的阻碍,反倒让他充满热情:“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心中有信仰,所以动力十足。”
李瑜:市农科所农产品加工中心农艺师
男女平等一词在市农科所里似乎体现得更为明显。上能翻山越岭,下能锄地干活,农科所里的女同胞一点也不输给男士。这也让“女汉子”成了农科所女同胞的代名词。李瑜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甘肃女孩李瑜怀着对农业工作的热情来到市农科所,从事富硒资源开发和秦巴山区特色资源研究。这里的工作,不是在山里,就是在实验室里,艰苦又枯燥。“有时候为了得出一个数据,反复做实验,呆一整天不出门是常有的事。”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却少了同龄人该有的生活,李瑜心中却一直充满欢喜,因为在她心里,进山寻找富硒资源是最快乐的事情,在实验室里面探索富硒研究是最充实的追逐。8年时间,她走遍了安康的山山水水。
靠着坚守与执着,2013年,还未入编的李瑜被予以重任,主持富硒产品开发的课题,而她的团队几乎都是女生。惊喜之余压力也随之而来,但是这几个女汉子的确没有负重望,2014年,他们团队研究的课题获得安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只要得出一个满意的数据,再苦再累都值得,这种内心的充实就是我坚持的动力。”这就是李瑜一直秉持的信仰。
江新华:市农科所食用菌研究中心高级农艺师
44年时间,江新华的大半辈子奉献给了农科所,即使退休,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他依然坚持发挥余热,用自己的坚守书写农科人的赞歌。
枯燥、艰苦是多数人对科研工作的感受,这也是很多人最后转行的重要原因。在江新华的科研道路上,也有过很多次转行的机会。1988年,刚刚接手食用菌研究工作的江新华得到了一次从事行政工作的机会,在临近办手续的时候,当时的领导对他说,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的心情豁然开朗,决定不去了,因为科研才是他的追求。
在做科研的同时,他还坚持创新发展,1988年底,以科技人员带头办实体的机会,创办了企业,在江新华心里,企业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科研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的平台,最初的运营并不理想,导致年底连工人的工资支付都是困难。“我把钱核算了一下,只给自己留了30块钱过年,剩下的都分给了员工,大家都不容易。”而这并没有成为江新华继续坚持的阻碍。他说:“食用菌是我市的朝阳产业,不能在我的手上丢掉!我要让食用菌产业在全省都有自己的位置!”
废寝忘食、鞠躬尽瘁似乎都不足以表达江新华对于科研工作的热情,凡事亲力亲为,带病坚持调研,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手把手给年轻科研人员传授知识,已经成为常态。
“过去很多老专家为了科研,常常在把家都搬到田间地头,在果树下搭棚子做饭是常有的事情。”江新华感叹,“他们的精神一直指引着我,让我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科研就是我毕生的追求。”
李海菊:市农科所薯类研究中心农艺师
既要做课题又要兼顾行政与接待工作,李海菊经常在“农民”与“公关”的角色间转换。
衣着讲究,妆容精致,这是李海菊给人的第一印象。而在马铃薯繁育推广岗位上,李海菊与其他农科人员一样,常常要挽起裤腿,带上草帽,一头扎进田地里。播种、记载试验数据,一干就是大半天。
“我的宿舍里会准备一两套下地干活的衣服,雨鞋、草帽更是不能缺少。”李海菊说,“体力活可以找工人来帮忙做,但是涉及到一些精细工作,就必须亲自去做,不能出差错。”
在两种角色中穿梭,李海菊早已练得切换自如。而对她来说,这些都不是什么难事,她内心最难以平衡的,就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而自己的工作“两头不见天”,常常还要以单位为家,对于家庭照顾的少之又少。
尽管如此,她依然认为这一切是值得的,因为身边的人亦是如此。“这一份坚守,守得是工作,受的是责任。如果我不去做,还会有其他千千万万的人去做。”李海菊说,“我们都是这个大家的一份子,年轻人也还,老专家也好,都在为农科事业的发展做着贡献,不能因为走的远了,就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谢世学:市农科所粮油研究中心高级农艺师,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为了做好玉米研究,从1995年开始,谢世学就像个候鸟一样,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度过。作为市农科所粮油作物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所里资历最老的玉米研究专家,谢世学与玉米打交道已经有20多年。
因为气候原因,玉米在安康一年只能自交一次,至少需要6年才能选育一个自交系,培育一个新品种,一般情况下需要10年左右。谢世学等不了这么久,为了尽快研发玉米新品种,他选择去海南加代,这样有3年时间就够了。
在市农科所,最鼎盛的时候有十个人在研究玉米,慢慢却演变成了只有谢世学一个。他说:“这是很寂寞,很辛苦的事情。我们可能辛苦一辈子,最终也没有一个像样的成果。” 除了寂寞,还有枯燥。2014年,谢世学种了936份不同的玉米,有的玉米一份只有二三十株,有的群体一亩地就有1万多株。光是套袋授粉,就够他忙活。
谢世学说,前几年在海南住的那个地方不通电,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在海南春节期间正是给玉米授粉的时候,他也没空回来。即便在安康,谢世学也很少回家,几乎从不休周末。
在谢世学眼中,玉米不仅是一个产业,还是一项事业。也有人问谢世学:“你这么付出值不值得?”他的回答是:“什么叫值得?什么叫不值得?不干这个事情,混着玩又有什么意思?”
20多年的辛勤劳作,也换来了不少收获。他相继选育出了适宜秦巴山区及西南地区种植的安玉2166、安玉11号、天汉6号等玉米新品种,其中安玉2166继陕西省审定并申请获得品种权后,湖南、重庆、贵州等地相继审定,现在已在陕、渝、湘、黔、川、鄂、桂、滇等省市大面积示范推广,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份有“海拔”的坚守:
https://sjk.akxw.cn/kjzk/html/2018-04/12/content_34811.htm
为安康人育出最好的水稻品种:
https://sjk.akxw.cn/kjzk/html/2018-08/09/node_17.htm
瞧瞧咱安康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