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安康 > 安康
心中都有一颗种子——看安康市农科所的创新发展之路
2019-04-10  来源:本站原创

记者 陈俊 张婧fuD安康新闻网

提到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很容易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上个世纪。fuD安康新闻网

1958年建所,市农科所曾“叱咤风云”——拥有一批在省内颇具影响力的专家,曾在国家对农业科研机构的评估中进入全国百强。在那个尚未解决温饱的年代,一大批农业科研专家,扎根秦巴山区,选育良种,推广技术,为安康农民解决了不少粮食问题。fuD安康新闻网

直到现在,安康人爱吃的本地洋芋,也是由市农科所选育出的品种。除了口感好、土豆片颜色好,市农科所所长张百忍还道出了一个重要原因:“这品种好用,适合咱安康。”fuD安康新闻网

安康位于南北过渡地带,多山地,气候和地形都对农作物品种有着独特的需求。以马铃薯为例,北方品种来到安康极不适应,最怕的就是安康这高温多湿的环境引发晚疫病,因此安康人种马铃薯,还得用本地选育的良种。fuD安康新闻网

随着上世纪末的几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市农科所未能及时进行科研方向的调整,导致科研偏离了产业需要,从而陷入低谷:经费紧缺、待遇不好、科研乏力,日渐被边缘化,很多技术骨干改行。“不仅仅是条件艰苦,更重要的是没有奔头。”张百忍这样描述市农科所曾经遭遇的困境。fuD安康新闻网

近几年来,多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的科研人员欣喜地看到希望:市农科所已经换了一种姿态,重回大众视野。fuD安康新闻网

张百忍道出了其中关键:“我们这儿,论文值钱,成果更值钱。”让研究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才是农业科研的真正意义所在。fuD安康新闻网

研究最合适安康的种子fuD安康新闻网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基层农业科研机构的成果,首先出在种子上。正因为如此,一粒小小的种子,却成为很多农业科研人员毕生研究的方向。fuD安康新闻网

2月19日,记者又一次来到市农科所采访,听张百忍提起魔芋新品种“安魔128”的最新进展:市上拨了100万元,要在3年之内,把这个新品种推广到全市。fuD安康新闻网

“安魔128”是陕西省第一个魔芋杂交新品种,也是国内第二个杂交魔芋新品种。经在海拔680米的露地种植,经受住了高温的考验,表现出了很强的抗病性、高繁育系数和稳产性能。fuD安康新闻网

课题主持人段龙飞是1987年出生的小伙子,西安户县人。对他来说,高抗病性意味着农民的收入更有保障,再往前看一步,有利于魔芋“下山”进大田,降低人工成本,促进产业的发展。fuD安康新闻网

以魔芋为代表的富硒产业是安康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许多农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热点,更是农科所发挥作用的主要阵地。fuD安康新闻网

“对主导产业的关注,是我们所科研转型的思路之一。”张百忍告诉记者,“围绕富硒这个大文章,从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传统产业的现代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基础技术入手,开展从育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不光研究地里种什么,更要研究怎么变现,让企业和农民实现收益,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我们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fuD安康新闻网

科研转型,是市农科所发展的转折点,从最初的栽培育种到现在的全产业链上的科研创新,发挥了作用,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便有了存在感。fuD安康新闻网

去年一年,少说也有五六十家企业到市农科所寻求合作或者帮助。“应接不暇。”张百忍说,“虽然不可能跟每家都签协议进行所企合作,但是人家问我种啥、咋种、种哪里,我不能随便回答,这就要求我们超前研究。”fuD安康新闻网

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深入,不少返乡创业人员热情高涨,将目光投向了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市农科所也同样关注着这片热土,不同的是,他们将主力放在了挖掘本地的优质特色品种上。fuD安康新闻网

近年来,市农科所在猕猴桃研究上重点发力,“安康具有十分丰富的野生猕猴桃资源,从自然条件、农业现状及市场前景看,发展猕猴桃产业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张百忍说,“陕南地区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特殊的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地域环境等优势更能培养出最佳口感的猕猴桃果实。”fuD安康新闻网

市农科所果蔬中心对猕猴桃品种、栽培、管理进行全方位研究,对我市种植猕猴桃的企业、园区进行技术指导、培训,使猕猴桃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优,逐步形成新的特色主导产业。除此之外,市农科所还开展了紫阳金钱橘、旬阳狮头柑等安康本地特色水果的研究工作,希望通过他们的研究,让这些安康特色水果品质更优,逐步变成安康的名片。fuD安康新闻网

农产品加工中心这个年轻的团队主动向“富硒”这一课题“进军”。从最初的秦巴山区经济植物开发利用到现在的聚硒规律研究、魔芋低聚糖研究、有机硒形态分析等等。唐晓东是食品专业的研究生,进入农产品加工中心以后主要进行魔芋深加工研究。由于魔芋的特殊黏性,直接应用于食品加工中效果不佳,唐晓东经过一年多摸索研究,完成了利用酶法控制魔芋精粉黏度的降解过程,将黏度降低了一千倍,制出了魔芋低聚糖,并成功开发出魔芋低聚糖产品,颠覆了人们对魔芋加工的传统认识,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这项创新获得科技立项,给所里争取了近百万的科研经费,以便后续深入研究。fuD安康新闻网

“很多时候,都是企业主动找到我们,我想这也是因为我们的研究是符合市场需求的,现在我们中心和岚皋岚山宝、石泉嘉晟、陕西垚森等食品加工企业合作,为他们提供服务,开发具有安康特色的产品。”中心主任李瑜说。fuD安康新闻网

3月21日,张百忍和李瑜、唐晓东来到陕西嘉晟实业集团,确定所企合作的具体方向。嘉晟提出,希望农科所的科研人员对他们现有的功能食品进行优化、提升,同时帮他们开发更多有针对性的富硒功能食品。fuD安康新闻网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fuD安康新闻网

在市农科所,也有科研论文。但写这些论文,目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探讨将来是否可以成为农民种在地里,增加收益的“科研日记”。fuD安康新闻网

今年1月,农科所召开了每年一度的总结大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年终总结,这次为期3天的会议其实是一场答辩。每个课题组都要汇报自己这一年的实验进展,接受专家和同事们的提问、建议甚至略显犀利的质疑。fuD安康新闻网

在这场答辩中,一组组数据显得格外“冷静”,结论中“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可能性”“仅供参考”等表达让人看不出什么惊人的成果,但对他们来说,这就是科研的常态。正如水稻育种专家洪安喜说的那样,“搞科学研究,关键在于科学严谨。”fuD安康新闻网

省魔芋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安康学院现代农业与生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李川这样评价他们:真的踏实,真的在田间地头跑,真的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fuD安康新闻网

“真”——这是农业人的评价。“真”字的背后,是无言的努力和付出。fuD安康新闻网

为了多种一季玉米,谢世学像候鸟一样,冬天飞往海南乐东的南繁基地,春天返回安康,已经连续8年没有在家过春节。fuD安康新闻网

为了一项试验,农产品加工中心团队全体上阵。孙莹莹带着不到两岁孩子住在农科所,定好闹钟,每四个小时跑一趟实验室。“要是孩子睡着了,我就一路狂奔到实验室,处理完之后马上回去。如果孩子还醒着,我就带她去实验室,有时候孩子觉得害怕,她一边抱着我的腿哭,我一边做实验。”fuD安康新闻网

为了自己喜爱的事业,在城市长大的硕士研究生李瑜,辞去了在北京外企的工作,背着行李只身来到了安康,并且做了4年的编外人员和6年的编外研究中心主任。她参加过多次在原始森林的科考以及数不清的田间劳动,承担了一系列的科研课题,在硒的研究方面很有成就。为了工作,她把两岁的孩子寄养在甘肃酒泉的父母家,今年在丈夫刘运华的动员下,全家出动到汉阴县双河口镇龙垭村驻村扶贫,参加脱贫攻坚战。fuD安康新闻网

为了培育马铃薯品种,马铃薯专家蒲正斌,在人迹罕至、海拔1500米的镇坪实验站驻守35年,除了每天和爱人说话,身边剩下的只有洋芋和小草、树木、流水、石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的团队成功选育了5个国家级马铃薯新品种,占到了全国国家级马铃薯新品种总数的十分之一。中国农科院马铃薯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到实验站考察后惊叹不已,被这种潜心科研的精神征服。fuD安康新闻网

即使是这样,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有时候“颗粒无收”,来年还是得打起精神,好好总结,老老实实做下去。fuD安康新闻网

选育“安魔128”历时8年,水稻育种专家洪安喜在田间地头耕耘了25年,马铃薯育种专家蒲正斌在镇坪高山站坚守了35年。食用菌专家江新华在这里一干就是近40年,将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都献给了食用菌产业。在他患病期间,在爱人弥留之际,他依然下乡指导农户生产、编写专业书籍、申请科研项目、完成科研试验,样样工作没有落下。fuD安康新闻网

除了搞科研,为农民服务,也是农科人的职责。fuD安康新闻网

一方面建立农业科学试验站和示范基地,进行品种推广与技术集成配套。今年,水稻直播技术的推广已经是第四年,洪安喜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安康的技术,免费为农民提供服务。直播水稻,不用育秧插秧,一亩能节约成本300元。因为这项技术的推广,陕西省水稻新品种审定增加了“直播水稻品种组”,就是为了选择适合直播的品种,而这正代表了今后的农业发展方向:过程机械化、技术简易化。fuD安康新闻网

另一方面,无论是市里组织的培训,还是乡镇、企业邀请,农科所的专家们每年免费培训农民六七十场次。张百忍告诉记者:“最多的还是现场指导,基本上有求必应,企业来人或者来电话了,我们就去。”fuD安康新闻网

沿着正确的方向,做正确的事fuD安康新闻网

在市农科所,科研专家来自天南海北的都有,无论是老一辈、中青一代还是90后。仿佛这是一种传统:朴素的信念支撑着他们扎根山区,筚路蓝缕,将这片土地当作故乡,奉献自己的一生。fuD安康新闻网

1958年,一批大学生听从祖国的召唤,打点行囊,从天府之国、中原大地、关中平原、江南水乡来到安康,成为第一代农科人,也将扎根山区、默默奉献的品质传承至今。正如依然坚守在镇坪高山站的蒲正斌所说:“不搞好科研,国家要我们干啥,人民养我们干啥?”fuD安康新闻网

来自四川的蒲中荣专心解决马铃薯脱毒技术,选育成10个马铃薯新品种,解决了长期以来威胁马铃薯产量的晚疫病问题。水稻栽培专家李福江研究推广的秦巴山区水稻三项高产栽培技术,被亲切地称为“农民的财神爷”。农业专家陈子柯退休后把杨梅、大枇杷等南方水果引进安康,开启了安康林果业发展的新篇章。成炳康、熊忠祥、蒲正斌……无一不在安康农业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fuD安康新闻网

60年薪火相传,今天的农科所,最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已经是90后。新时期的农科人依然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的从学校实验室到农科所实验室“无缝连接”,有的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来到安康,有的远离家乡父母成为“驻守大使”。fuD安康新闻网

无论什么时候,人都是农科所发展的关键。fuD安康新闻网

“只要有人,就什么都不怕。”张百忍说,“最艰难的时候,一年只有15万的经费,要给8个编外的研究生发工资,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fuD安康新闻网

张百忍的确不用怕。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一直为这片土地寻找最优质的种子。fuD安康新闻网

2018年,水稻专家洪安喜再添硕果——秦康S温敏核不育系已经培育成功并通过专家鉴定。“秦康”代表着陕西安康,“如果今年‘秦康S’的后代顺利通过审定,就意味着安康人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水稻品种。”张百忍说fuD安康新闻网

从安薯175到秦芋33,经历了新品种的3次换代,带动马铃薯的亩产实现了翻番。从第一个水稻品种“宜香145”到第五个新品种“盛优145”,短短3年,单产就提高了100公斤。富硒虫草含硒量突破150mg/kg,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研团队还在提高有机硒含量与产品开发上继续研究。fuD安康新闻网

农科所的条件其实并不算好,科研经费财政预算为零,大家的收入也仅仅是工薪水平,还有的年轻人连编制都没有解决,休息时间都要配合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实验的进程。到了播种季节,不分男女,一样穿上胶鞋下地干活,还有的身兼多职,一个人常常要干好几个人的活。fuD安康新闻网

是什么让他们像脚下的土地一样始终坚守?fuD安康新闻网

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的力量是什么?每个农科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是谢世学在海南和安康之间、秋去春回候鸟般的“飞翔”,是蒲正斌30多年的“驻守”,是夏日稻田里洪安喜比锅底还要黝黑的脸庞,是段龙飞一提到新发现的优质魔芋品种忍不住的兴奋,是李瑜说起自己寄放在甘肃父母家的孩子时忍了又忍的眼泪,是山东女孩张文慧男子般的刚强和对事业的执着……fuD安康新闻网

人才成就了市农科所的快速发展,市农科所的发展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更带动了安康特色农业的发展。fuD安康新闻网

在多次采访中,我们发现,每一个农科人,手中都有一颗种子,那是他们毕生为之奋斗的科研目标;每一个农科人,心中都有一颗种子,那是60年传承不息的精神力量。fuD安康新闻网

(责编: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