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婧 实习记者 郑运祥
阳春三月,记者一行来到石泉县中池镇采访。沿池河向北边走边看,山杨树已经发青,东沙河村成片的桑园也散出朵朵翠绿,山脚下,是成片的油菜花。
沿着一条蜿蜒至山顶的村级公路一路上行,便看到了站在半坡路边的罗平。罗平是罗济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是东沙河村通过“内培外引”带动起来的能人。
“这条路是专门为山顶上的产业园区修建的。”工人骑着摩托车上山,在正在修建的养猪场工地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个养猪场今年5月就可以建成投入使用,这是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中枢部分。” 中池镇党委副书记张会军说。
这片产业园,包括500亩的丰产桑园、735平方米标准化蚕室,以及在建的年均养殖3000头规模的生态养猪场。
罗平站在半坡上,谈起自己的发展规划。“这片桑园,中间还种有果树,那边还有标准化蚕室,山上的生态养猪场正在建设,沼气可以循环利用,将来山下种果树,山腰兴桑园,山顶打造生态农庄,就是一个观光和种养产业的农业综合体。”
张会军说,这里是东沙河村着力打造的“支部+能人+贫困户”产业示范点,通过东沙河村支部引领、能人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村民收入。这也是该镇“内培外引”的成果之一,向内培育产业带头人,向外引入投资兴业者。
“我们在东沙河村四组、五组及军民村四组流转土地500亩,第一期建设投资80余万元,吸纳10户贫困户投资入股,实行合作经营,贫困户每年可保底分红1500元。”罗平介绍。
同样是种地,东沙河村把坡地规划得井井有条,镇政府所在的城镇社区也在那一片肥沃的坝子上下足了功夫。他们说,就要把土地种出花儿来。
据张会军介绍,以前,城镇社区的村民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了让这片肥沃的土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镇上和社区协调下,来自城关镇的农民杨兴刚在城镇社区建立了苗木花卉基地,主要种植蜂糖李。这种产自贵州的水果,味道好、价格高,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俱佳,正好与中池镇的乡村旅游思路契合。
现如今,当地农户以自家土地折为股份,加入合作社,参与产业园的股份分红,同时在园区务工,还有的学会了技术,主动参与到苗木花卉产业中来,成片的蜂糖李已经成为“中池花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城镇社区隔河相望的堰坪村,地势平坦。走进村里,村道一边是整齐的农家小院,一边是金灿灿的油菜花。村民正在细细的春雨中栽种道路两旁的红叶石楠。
一身运动装打扮的村支书李淼风风火火地走过来,显得很干练。她向记者一行介绍堰坪村的产业发展情况,“上个周全县的紫长茄子栽植技术培训现场会在我们村上举行,今年我们村发展了冯永平、陈涛、李小龙三家,带动19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一共种植75亩,其中大棚早茬30亩、小拱棚20亩、露天早茬25亩。” 这种叫做“紫霞仙子”的品种产量高,县上技术服务包联指导全覆盖,还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2016年,堰坪村被列为全国旅游扶贫开发重点村,在县镇部门的帮扶下,莲花山水生态农庄筹划建设,以设施蔬菜、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传统产业为重点,依托便捷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旨在打造成宜居宜游宜业的新型旅游村。从春天的油菜花、桃花、李花,到初夏的百合,再到秋天的金丝黄菊,堰坪村已经凭借着“花样经济”成为了“网红”。
一路抵达莲花山水生态农庄,眼前是一片规划设计好的景观式田园风光。“这是堰坪村打造的集特色种植、农耕体验、荷塘垂钓、根雕盆景、苗木花卉等一系列体验、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农旅项目。”李淼说,“目前已流转土地100亩,种植黄花菜30亩,栽植景观树500棵,精品苗木园20亩,培植盆景200盆,根雕加工120件,完成宅基地平整1200平面米,荷花塘正在建设中。”
“现在的村支部,已经成了产业支部,全村上下都在考虑怎么把产业做好做精。” 李淼告诉记者,“我们村的主要发展思路是,稳定大棚蔬菜、特色中药材种植,巩固提升苗木培育产业,动员做好‘金丝皇菊’茶品牌,引导其观光效益与产业收益并举,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沿着村道行进,李淼指着一排排向前延伸的设施大棚,说的全是产业发展那些事儿,脸上始终洋溢着花儿一般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