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青波 实习记者 翟本荣
“要和病人细心交谈,把病人当亲人一样,在思想上给他安慰,了解病因,尽量为病人着想。” 年过九旬的熊正忠用朴素的话语总结自己的行医之道。
熊正忠离休前是安康市中医医院内儿科副主任医师,1989年离休后的三十余年间,仍然继续从事医疗工作,开设熊大夫诊所,服务于秦巴山区的群众。
从医七十余载,他全身心为患者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几乎把这一生与中医事业画上了等号。
兢兢业业,攻坚克难,贡献地方医疗事业
熊正忠出生于1928年,并于1948年在汉中市南郑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转入昆明军区第二医疗所担任副所长。
1950年,位于中缅边境的部队,时常受到地方病的困扰,导致人员减少。熊正忠为了解致病原因、病理,详细与病人沟通交流,深入田间地头,历时数月,终于寻找到一种当地的中草药,进行研磨、冲水后内服,有效地预防了地方病。“当时这种方法还刊登在军报上,受到了表彰,部队还为我颁发了一个‘特功’奖状。”熊正忠手握着已满是岁月痕迹的奖励证书笑着说。
1960年,在云南中医学院学习的他,又被委派进行“钩体病”的研究与治疗。进入委派地区之后,看到患病老百姓的痛苦,作为医务人员,他深知责任重大。为了解“钩体病”致病原因,他时常进入“钩体病”高发区,仔细查找缘由,最后发现是由于钩体虫进入人体,吸食人血,破坏人体免疫力,导致人体生病甚至死亡。
中医强调的是“对症下药,辨证施治”。了解清楚病因后,怎么治疗又成了一大难题。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当时,几乎没有什么药物,他只能依靠当地山区的中草药。最终,他发现一种叫牛尾藤的藤类植物,在临床试验中,能达到将钩体虫杀死于体内并排出体外的效果。由于在预防治疗“钩体病”任务中成绩突出,熊正忠受到了云南中医学院委员会、云南中医学院的奖励。
1979年,熊正忠从部队转业进入安康地区二院(现安康市中医医院)内儿科。“小儿生病时,自己不能准确表达,只能通过和父母的沟通以及观察小儿的症状来判断他的病症,有时还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做到对症下药。”熊正忠说。
小孩子生病时常会出现咳嗽等病症,处理好了病情会好转,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哮喘等问题。进入内儿科之后,熊正忠不断查阅中医理论著作,最后发现麻黄、杏仁等中草药对止咳平喘疗效较好。由于中草药煎制麻烦,为方便小孩服用,他又不断改进,自己研磨配以辅糖,最终研制出了瓶装的麻杏糖浆。自1982研发至今,中医医院还在临床中使用麻杏糖浆。这种药因价格低廉、效果好,广受患者好评。
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医疗水平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一名医生,熊正忠深知医学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才能真正赢得患者的信任。在工作之余,他不断学习,苦练基本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学习新知识、新疗法,熟悉内儿科疾病发展的新动态,积累新经验。
1948年,熊正忠就开始学习医学理论,并运用于临床。1962年,他从云南中医学院毕业,跟随昆明市名医吴佩衡、戴丽三同志学习中医理论。在部队中,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他主动申请去北京学习进修。在治疗小儿腹泻、哮喘、腮腺炎时,他大胆创新,融合中医中药和针灸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现在,年过九十的熊正忠,依然坚持每日读书,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当前的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个人的医疗理论修养。
记者拜访熊正忠时,他正在翻看《中医杂志》。不大的诊所里,放着厚厚一沓中医典籍。“闲时,翻看一些书籍,来补充一些新鲜的医疗知识,从而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熊正忠说。
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科学研究是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总结和认识,有人把临床和科研割裂开,他却认为踏踏实实搞临床就是很好的科研,对临床工作总结的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他不断分析总结,发表了数篇论文,科研工作又反过来为临床工作起指导作用。
把病人当亲人,不只是说说而已,作为一名医生,熊正忠行医70年,就是这样用实际行动诠释出了大医精诚。
不图名利,勤勤恳恳,他把患者当亲人
工作中的熊正忠踏实认真,待人真诚,勤劳朴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在病人中收获了良好的口碑。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曾经的患者来找他看病。
1988年,即将离休的熊正忠还主动申请到镇坪县曾家坝指导当地医务工作,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依靠熟练的专业技术,有效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水平。
从医70年来,他总是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遇到那种没钱付医药费的患者,他还是坚持治病救人的原则,先治好病再说。
熊正忠经历过战乱,也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服务群众的理念始终没有改变。或许是因为经历过太多风浪,他把名与利都看得很淡,每天只想着如何为患者省钱,怎样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我现在已经是九十多岁的人了,吃穿啥也不愁,我已经很满足了。”说话间,熊正忠把目光又转向墙上挂着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只希望还能在这个岗位上再干上几年,再多看好几个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