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玮玮 崔世伟
产业旺,乡村兴,百姓富。近些年来,我市坚持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统领,扎实实施“产业大布局、主体大培育、技术大帮扶、利益大联结、三产大融合”五大工程,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实施产业大布局工程。围绕“精准产业脱贫不漏项,长短产业结合保效益”的布局思路,全市“5+X”主导特色产业精准覆盖到所有贫困村和所有产业扶持户,大力发展 “茶叶、魔芋、生猪、核桃、生态渔业”五大主导产业,以及蚕桑、中药材、烤烟、食用菌、蜂蜜、木瓜、拐枣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主导突出、特色明显、以大带小、大小互促”的产业扶贫增收格局。目前,我市茶园面积96.2 万亩,魔芋面积 45.3 万亩,核桃面积 187万亩,中药材3.5万亩12.6万窝,特色养殖185348尾(头、只),“5+X”产业已成为全市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主要引擎。
实施主体大培育工程。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壮大做强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增强经营主体的带贫益贫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9家,发展各类农业园区891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290个、家庭农场1468家,成立集体经济组织1022个、村级互助资金协会1081家,成为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重要承接载体。
实施技术大服务工程。以职业农民培育为抓手,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导,以产业发展指导员为核心,建立了产业扶贫技术服务110平台,开展“百队进百园”科技服务、“千员进千村”技术帮扶活动,全市所有贫困村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目前,各县区技术服务110平台累计受理3418人次,开展“千村千名(员)”产业技术培训14.5万人次, 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1393名,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发展有人帮、技术指导有人教、产品销售有人管。
实施利益大联结工程。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盘活集体资产,探索形成了股份合作型、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异地开发型、乡村服务型、休闲农业型等多类型村集体经济,不断做大集体经济“蛋糕”;激励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入园务工、扶贫资金入股、托管经营、订单生产等形式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规避市场风险,让贫困户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收益者,实现利益“双赢”。
实施三产大融合工程。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业态发展和产品营销的融合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扶贫产业园区集中,积极发展“农业+”旅游、康养、休闲等新兴业态,将有一定基础和生产条件的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支持经营主体和农村人才发展“互联网+”产业营销新渠道,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赚钱”。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300户,农产品加工从业人员6.52万人,建成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6个,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贫困户创造了多渠道增收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