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翟本荣
李红霞1979年出生于平利县,自幼受父亲熏陶热爱烙画艺术。上世纪九十年代又远赴他乡拜烙画名师毛怀青学习烙画技艺,沉迷于烙画研究和创作,二十余年来一直在为发扬烙画文化默默奋斗。身处异乡的她一边深造烙画艺术,一边在江苏常州创办了日月轩画廊,培育了大量烙画新人。苦学烙画15年打工妹成就艺术梦,她的学艺之路通过《扬子晚报》《常州日报》等媒体在江苏广为传播。
烙画是用烧热的电烙铁在不同物体上烫出烙痕而成画,因使用材料的不同,又分木板烙画、纸烙画、布烙画、丝绢烙画、套色烙画、木纹烙画、火喷烙画、葫芦烙画等……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能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在李红霞长期不懈的努力下,烙画成功申报为平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了我市烙画历史的空白,也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红霞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记忆里父亲常年在平利一个煤矿上班,一年也难得回次家。一次母亲让她给在外工作的爸爸写信,说“你是不是要等到挖出了金娃娃才回家”,这句话让李红霞至今记忆犹新。
家里有兄妹三个,都到求知上学的年龄了,仅靠父亲的收入,一大家子的生活开支远远不够。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李红霞心里便怀着一个梦想——做一个缝纫师傅,为此她还逃过课。那个年代,缝纫师傅很是吃香,凭着一双巧手,可以维持生计。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想着有了一技之长,就不会饿肚皮了。
虽然没有做成缝纫师傅,但李红霞认定一定要做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十二三岁的李红霞为了生计而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江苏常州。上帝还是很眷顾她的,给她创造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在常州,她机缘巧合地接触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烙画非遗传承人毛怀青先生,从此深深地爱上了烙画,开始了漫长的求学之旅。
由于年龄太小,师父毛怀青担心她吃不了这种苦,也希望她能够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但是李红霞坚持要学习烙画,久而久之,师父了解了她的家境后,最终被她的虔诚之心打动,决定让她留在“铁毫艺室”学习,并且还在外聘请老师,专门给她补习文化功课。李红霞说:“她出生在这个年代,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能受到 ‘私塾’教育是她一生中非常荣幸的事! ”
艰苦的生活磨炼了她,使她比同龄人显得更加懂事。有一次从常州回家,恰逢她的生日。母亲问她想要什么生日礼物,她没有要吃的、穿的,而是选择了去染指甲。回到常州,师父看到她的指甲后,十分生气,劝诫说:“染这么漂亮的指甲,你哪里还有心思烙画,不能因为一时的欢喜而迷失了自己,时时刻刻都要扑在烙画上,不要分心。”师父对她的教诲,至今还回荡在耳边。
当初烙画市场并不十分成熟,学习烙画要长期坐冷板凳,回报很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让她出来打工挣钱帮补家用,但她却一心只想着学烙画。一到周末画室的女孩子都去逛街了,但她常守孤独,待在画室里面烙画。在花儿一样的年纪,别人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她却伏案做着枯燥的事情。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她从不追剧、逛街,生活简简单单,很多时候都是靠吃土豆和馒头维持生计。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亲戚朋友劝解李红霞,希望她能够回归“正道”,不要在一条看不见的路上摸下去了。好几次她都想放弃,但她常常用自己是物质上的贫穷者、精神上的富有者来勉励自己。
有一次终于经受不住朋友们的劝解,她回到家里,在家期间她总是感觉自己丢了点什么,内心越发难受,她劝解家人要理解自己,经过几天的挣扎之后,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第二故乡常州。她自己明白,师父的年龄越来越大,烙画传承人越来越少,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认识烙画、了解烙画。
这一回又过了十几载,冷板凳让她的技艺也是日趋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与师父合作的木板烙画《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第二届家庭艺术节上荣获金奖。同年加入常州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常州烙画研究协会。2004年参加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文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无锡太湖博览会,再次荣获金奖。2013年,她在常州礼嘉创办了日月轩画廊,主要培训烙画人才和发扬烙画文化。经过艰苦钻研的一系列作品《常州风貌》《清明上河图》《最美家乡系列》《故宫博物馆全景图》等近百幅烙画相继问世。
随着时间的推移,故土难移,乡音难改,她回报家乡之心也越发强烈。最后在师父的大力支持下,决定回到梦萦魂绕的家乡。2016年,回到家乡经过调研后,竟然发现烙画工艺已然销声匿迹了。她感到痛心疾首,烙画文化源远流长,早就被国家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市却还是个空白。上世纪六十年代她爷爷就擅长烫烙工艺,有幸的是儿时的她便受到了耳濡目染,如今这项工艺却到了深山无处觅芳踪的境地,这让她无法接受。于是她下定决心在平利延续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家乡创办了自己的烙画工作室。
李红霞的返乡也受到了家乡人民的欢迎。2016年,平利县文旅局、安康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李红霞火针刺绣个人画展。家乡的山水人文进一步激发了李红霞的创作灵感,这一时期她的作品选题都以安康、平利的山水建筑为主。平时她也经常去龙头村、五峰塔、女娲山、天书峡等地采风,积累创作素材。由于长时间的劳作,使她的眼睛、颈椎和腰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医生建议她不要再长时间的画画,但她深知自己责任重大,此时的她需要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来让人们了解、喜欢烙画技艺。
家乡的山水滋润着李红霞的心灵,让她的烙画技艺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她烙画题材多样,有的以古代名画为对象,不仅临摹准确,而且不失其韵,如鸿篇巨制《清明上河图》,洋洋洒洒,古意盎然,细腻传神,令人赞叹其技艺之精湛!更多的是以家乡的景点入画,栩栩如生,饱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017年,她创作的烙画《梅兰竹菊》,获得安康市第七届文学艺术精品奖。同年,她在平利和安康城区分别成立了红霞烙丹青工作室,免费培训残疾学员,并和汉滨区文化馆共同组织了两期成人烙画技艺的公益培训。2018年3月,她的《最美家乡》系列作品获安康市女子手工才艺展一等奖,不久后该作品又获得中国‘汉博杯’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
2018年,常州市和我市结为帮扶单位后,她特画了一幅安康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西域虎》烙画作为手礼赠送给了常州市,烙画成为安常两市永久结好的人文纽带。
今年3月,她策划了中国烙画代表团走进最美乡村平利采风活动。在开幕式上,国家高级美术师、省级非遗传承人艾秀棋代表烙画家们感谢李红霞创造的美好机缘,表示一定会用画笔把中国最美乡村平利的美景带回去,把最美好的记忆带回去,创作出具有平利特色的美术作品。让全国人民知道,在这秦岭的大山深处,有个最美丽的乡村平利。活动结束后,采风的烙画家们纷纷表示:“回去将认真创作,不辜负安康人民的热情款待,同时也将会举办中国烙画家走进最美乡村活动汇报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安康、了解平利。”
让烙画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是李红霞毕生的梦想。李红霞说:“烙画在技艺这一方面是艺无止境,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时光里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再进行创新,让更多的人了解烙画。”
2019年,李红霞又荣获安康市金州工匠称号。她动情的说:“小小烙笔,千斤重担,我就是要用自己手中的笔,来宣传家乡,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我积极参加各种展览,举办各种活动,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烙画之美,让更多的人知道在秦岭深处有个生态安康、有个最美乡村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