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延安
7月15日,岚皋县医院住院部一张病床上,骨瘦如柴的岚皋县滔河镇兴隆村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共产党员秦万春,一边抚摸着弟弟秦万云的手:“我已……没办法……参加……党组织活动了,但我还要……交……最后一次……党费……”边说边吃力地手伸向衣服口袋里掏出四元钱,“把这个……交给……吴支书。”说完,便昏迷过去。
“老头子……你不能走啊……你这一辈子都为了啥呀?从来没过一天享福的日子啊……你还有好几件新衣服都没穿呢……你让我给谁穿啊……”妻子陈仕桂哭喊着。
“爸——”女儿秦瑛和儿子秦代平涕泪滂沱。
“哥哥——”弟弟秦万云抱头痛哭。
7月20日22时30分,秦万春停止了心跳和呼吸,生命定格在71岁。
1948年4月出生,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秦万春先后担任原滔河镇友谊村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2015年友谊村和兴隆村合并为现在的兴隆村后,担任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入党50年来,秦万春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身在何种岗位哪怕只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仍不忘初心,本色不移。
消息传来,村民们悲痛万分,纷纷涌向秦万春灵堂,悼念,哀思。许多人失声痛哭。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大家送这位老支书、老党员最后一程。
立志
1969年7月的一天夜里,正是秦家院子明月朗照之时,老支书陈仕海主持召开了一个简单的支部会议,主题就一个,评审青年秦万春的入党申请。最终,大家一致通过秦万春入党申请。自此,秦万春同志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秦家院子是个三合面的石瓦房,坑洼不平的土墙上,绘有镰刀斧头的党旗。秦万春面向党旗高高举起右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牺牲个人一切……”
支书陈仕海握着秦万春的手说:“从今以后,你不光是你,还有大伙儿。”秦万春用力点了点头,心里默念着:“大伙儿,大伙儿……”就这样一直念回家。
“春娃子啊,你看到的,大伙儿的日子过得还苦啊,我们老了,不中用了,但是你还年轻,是今后的希望啊!”第二天,老党员程盛远拉着秦万春的手说。
这一晚,秦万春失眠了,索性披上衣服,坐了起来,走出院子。眼前,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月光如霜般洒在这里的沟沟峁峁,把星星点点的茅草房照得雪亮。
这时,陈仕海和程盛远的话又萦绕在秦万春耳边,他盘算着:还有30多户住在茅草房里;大多数人吃水靠挑,运东西靠扛,夜里靠生火取光;村里土地贫瘠,一锄下去火星直冒,几个太阳就要了庄稼的命;洪涝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
望着岿然不动的大山,秦万春坚定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为大集体做出更多的贡献,并以此带动和感染更多的人,使大家都能够过上好日子。从此以后,凡是重活、脏活、累活、难活,秦万春都抢着干。
盖房
1976年夏,秦万春当选副支书、项目建设专业队队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群众开山凿石,烧窑锨瓦,把各家各户茅草屋变成石瓦房、泥瓦房。
秦万春姊妹八个,他最年长,下有七个弟弟妹妹,自己还有一双儿女,不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就是懵懂无知的孩童。全家十几口,都指望着秦万春和他的妻子。妻子叫陈仕桂,比秦万春小4岁。俗话说“长哥当父,长嫂当母”,陈仕桂洗衣、做饭、喂猪……从早到晚忙个不停。由于秦万春天天给别人帮忙,全然顾不上翻修自家大洞小眼漏雨的房子。有人提醒他,他只是说“我那个不急,先把你们的弄好了再说。”
“不急!就你不急!硬是要房子漏垮了才急?把我们压死了才急?”对于天天帮困难户干活,不着屋的丈夫,还有这近似口头禅的话,陈仕桂再也忍不住了。
“好,我明天就盖,行了吧!”说完,埋下了头。陈仕桂也眼泪如线般流。
“秦支书,不好了,陈仕勇家的房子着火了!”正在这时,一位村民急匆匆赶来。
“快,赶快叫人,救火!”秦万春抄起一根棒子就往外跑。
秦万春是有名的大嗓门,高个子,几声一叫,大家都跟随了去。
在大伙儿的共同努力下,火势得到了控制,没有蔓延到山上和邻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然而,陈仕勇家的两间茅草屋以及粮食、用具都烧的罄净。
等秦万春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已是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往回一算,整个一天他还没进半粒米,没喝一口水。“陈仕勇家打‘梁山锣鼓’(无家可归)了!”秦万春说。
“那还不是得先帮他。我们至少还有个窝。”陈仕桂起身装了三把面递给丈夫秦万春。
挖地基、筑土墙、伐檩木、锨石瓦、盖房子,秦万春硬是带着热心的乡亲帮陈仕勇家建起了两间石瓦房,而秦万春自家的破屋直到第二年冬天他才抽出时间进行修葺。
建园
1979年到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后不久,土地承包到户还没完全展开。敏锐的秦万春已经感受到了这股春天般的气息。然而,他也深深知道,一旦土地下户,想再组织那么大规模的劳动就很难了,剩下的就一个问题:坡地改梯田到底还改不改?
改!秦万春坚定的认为,无论是集体一块儿干还是个人承包干,都需要解决水、肥、土不流失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坡地改梯田,这样,人可做,牛也可耕。
说干就干。秦万春放开力气,开石头,抬石头,他的背就很少伸直过,乡亲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驼背支书”。
对于这个“雅号”,秦万春一点也不生气:“我们今天驼下去,就是为了明天挺起来!”两年功夫,150亩陡坡地变成了层层梯田。秦万春伸伸背,朝大伙儿问:“看我这背还驼不驼?”“驼!”大伙儿故意笑着说。“对!我们这背还不到直起的时候,还得驼!”
除了建田园,秦万春还建桑园、林园,拉电建家园。园就是他的梦。
农村有句话,叫“勤喂猪,懒养蚕,48天见现钱。”这句话并非说懒人才养蚕,或者说养蚕的都是懒人,而是说养蚕的周期短,见效快,是个很好的产业。秦万春就盯住了这点,从四面八方请来技术员,动员群众自己育苗、嫁接、科学高产养蚕。
仅仅三年时间,家家户户屋边、坎边、坡上全都栽上了桑树。到了春蚕吐丝的时节,雪白的茧壳卧满麦茎架,成为大伙交税收、攒学费、换米面肉和新衣服的宝贝。
在秦万春眼里,村里的宝贝很多。杉树园,就是其中一个。
鱼洞沟,是全村水质最好、水量最充沛的一道溪流。然而,由于连年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直接造成水土流失,弄得狼藉不堪,既影响了人们吃水,也有碍观瞻。秦万春就带领大伙儿在两岸栽上了杉树,一沟上下总共500亩,如今都已是盆口粗的大树,高可参天,叶可蔽日,鸟栖枝头,山花浪漫,成为村里最幽静的景点。
修路
路,对于秦万春和他的乡亲们来说,承载了他们太多的苦累记忆和期盼,80%的人口都不通公路。下山靠冲,下山靠扛。虽说晴天不一定一身灰,但雨天一定是两脚泥。就算是买一袋盐、一包洗衣粉,来去也得好几个小时,更远者,甚至要整整一天。
1987年7月,随着轰隆的一声炮响,秦万春和他的乡亲们揭开了通村公路建设序幕。铁锤铮铮,号子声声,秦万春成了“总操心”。一、操心安全;二、操心爆破器材;三、操心任务的完成。由于居住分散,开始设计时,有少数户因公路无法直接通到家门口,不愿集资投劳,秦万春主动提出不从自家门前经过,尽可能优化线路到各家。
人心都是肉长的,再也没有杂言杂语。
虽说不从秦万春家过,然而秦万春却比任何人都认真。
1988年夏,秦万春好不容易从县城买到一批炸药、雷管等爆破器材,却没了回程的车,天渐渐黑了,路上已很少有人,怎么办?秦万春思来想去,不能寄存,也不能请他人守,再说,自己也没钱住宾馆,更没钱请人,唯一能做得就是原地待命,天亮了再说。
为了不让炸材有失,秦万春把炸药一箱箱码成“床”,自己则平躺在“床”上,用导火索做枕头,怀里抱着两盒雷管,看着满天星斗,刻意不让自己睡着。然而由于太疲乏,秦万春还是睡着了。大约睡到夤夜时分,秦万春感觉有人拍他,吓得一屁股坐起来。原来是一位夜行人,想抽烟,问他借火。听到“火”这个字眼,秦万春顿出吓出一身冷汗,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行人也就不再问,走了。可秦万春扑通的心一直跳到天亮。
路通了,人们把首发车——拖拉机上的大红花挂在了秦万春脖子上。村民刘仁礼高呼:“我们都通路了,只有秦支书家没通,我们也一起出个义务好不好?
“好!”大伙儿异口同声。不出三天,到秦万春家的支线路通了。
引水
虽说,就整个地方来说不缺水,然而,由于受地势的影响,人大多居住在山梁上,而水却在山沟里,从家里到山沟总有那么一段距离,加上曲曲坎坎的路,吃水很不方便,几乎每户人都有一段辛酸的挑水吃的历史。
身为村支书的秦万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遍访周围大沟小溪,决定开渠凿堰,引菜白沟、鱼洞沟、干龙洞三处水源,彻底解决老百姓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
那是1992年,秦万春白天带着人上山测绘放线,晚上则要就着月光补上白天的农活。为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家里人口最多、负担最大的秦万春提出把堰渠开挖工程按人头平均划分为若干工段,编号抓阄,到户到人。同时,秦万春提出了三点:一、石山,集体攻坚;二、老弱病残户,可挑选易开挖工段;三、“大家都先选,剩下的就是我的。”
虽说剩下的并非就是最难的,然而,在秦万春“通盘考虑”下,把好挖的地段仍然换给了别人,最终留给他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家里人不理解,秦万春就一句话打发:“党员就应该为群众着想!”秦万春比谁都知道家里的苦楚,可他没有选择。
秦万春也并非铁人。连续的疲劳作战,秦万春倒下了。病床上,他对家人反复念叨着:“修堰渠是村里千百年的好事、大事,都那么一般见识,能把水引来吗?”
只休息了一天,秦万春又从床上爬起来了。巉岩壁立,谁都害怕,秦万春二话不说,把缆绳一头系在腰杆上,一头系在树蔸上,缒到崖前凿起石来。大伙儿深受感动,大干快干,仅三年时间,总共3条总长度20里的堰渠,硬是在秦万春和乡亲们战天斗地的劲儿和无私的汗水中,用最原始的工具钢钎、铁锤、锄头,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建成投用。
通水的那天,人们奔走欢呼,唯独不见秦万春。此时,秦万春正长跪在奶奶坟前,向这位因水而吃了一辈子苦的逝者长揖泪下:“奶奶,咱再也不用担水了……”
救灾
2010年7月18日,岚皋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暴雨泥石流自然灾害。跟秦万春住在同一组的村民吴贤良,只听堂屋里哐啷一声,等他跑去一看,后墙砸开了个大洞,一个大石头端端正正停在堂屋中间。泥浆夹着石块、树棍还继续在往堂屋里涌。吴贤良一下给吓傻了,痴着不动,幸好邻居孙胜会及时赶来,一把扯住吴贤良:“还不去找秦支书!”
吴贤良这才反应过来,踉踉跄跄找秦万春去了。实际上,秦万春此时已不是支书,而是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但大家仍习惯和喜欢叫他秦支书。
秦万春急急忙忙赶来,里外一看,认为,这是一股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后面并没有更大的垮塌迹象,也就是说,只要把里外的石块、淤泥、树棍给清除干净,把洞给堵上,就没有什么危险,但必须立即动手,否则,雨水就会继续往进灌。想到这里,秦万春招呼吴贤良,立即投入到抢险救灾中。
2017年9月25日,岚皋再次发生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秦万春和邻居袁中青家后面,出现山体垮塌。泥石流进了秦万春家厨房,也进了袁中青家院子。秦万春一看,急了,袁中青夫妇都比自己年长,且智力有问题,如果雨再继续下,很难说没有危险。秦万春就一手一个,把二位老人转移到刘家。等从刘家出来,天已黑了,二位老人但心秦万春的安全,秦万春说:“我比你们年轻,不要紧。”可袁中青细细一想,秦万春也是快70岁的人了。
有急要的事找秦支书,似乎成了人们的第一反应。妻子陈仕桂曾调侃道:“一有灾难,都想到了你,怎么好事儿就没想到你?”秦万春回答道:“谁说的,大家给我们帮的忙也多嘛!”陈仕桂还是故意笑着说:“总得来说,还是受灾的时候想起你的时候多!”秦万春也没当回事,俏皮地回答:“那说明我还有用!”
调解
采访中发现,凡是认识秦万春的,没一个说他处事不公道的。
秦万春的小舅子杨功录和村民杨洪强是上下户关系,两户都住在一面山上,相隔不过十几米。两家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闹矛盾。秦万春总是根据事实,站在公开公正公平立场上调解,用杨功录当时的话说,“姐夫胳膊肘经常往外拐”。
一次,两家因地界再次发生纠纷,问题最后纠结在一棵楠树上,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都认为这棵楠树是自己的,继而发生肢体接触。听到消息后,秦万春迅速赶到现场,分开两人,并叫来邻居共同勘验,最终确定树是杨洪强的。
从那以后,小舅子有半年没有跟秦万春说话,见到姐姐也不搭理。秦万春感到,这也不是个事儿,别说两家是亲戚关系,就是旁人,自己也得解这个“铃”。
一天晚上,秦万春提着两瓶酒,特地把杨洪强拽在一路,进了杨功录的门。杨功录要理不理,乜着眼望了一下桌上的两瓶酒:“我不稀罕你的酒,自己拿回去!”
“这不是给你的酒,这是我们今天晚上要喝的!”杨功录也不好下逐客令,就等着饭菜上来。
那天晚上,三人喝了个痛快,一肚子抱怨全都消得一干二净。
对旁人要求宽,对自己和自己人要求严,是秦万春一贯的风格。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是许多爱占小便宜的人又害怕又喜欢秦万春的原因。2017年,秦万春主动退出贫困户,直到去世,家里仍住的是土墙房,用的是最简单的竹木家具。
“秦支书,你怎么就走了呢?!”杨洪强和众多人望着灵堂哭。
“姐夫是个好人,是我错了!”杨功录边说边擦着眼泪。
尾声
秦万春于2018年9月被查出患有食道癌,随即在子女陪护下接受了手术治疗,2019年2月医生发现其癌细胞转移。秦万春生病和去世后,县委组织部,县人武部、滔河镇党委、政府,兴隆村支部委员会分别以不同方式对秦万春及其家属进行了帮助和慰问,滔河镇党委作出《关于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向秦万春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