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艾蓓 通讯员 陈玮玮
“镇坪脱贫三件宝,腊肉、魔芋加中药”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镇坪县产业脱贫的三大主抓手。作为位于全省最南端,山高林密,交通相对闭塞,自然条件差的镇坪来说,成为安康十县区当中第一个摘帽退出贫困县,选对产业聚力发展无疑是其成功之路。
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关键要靠产业支撑,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产业脱贫是富农增收的根本出路。我市产业扶贫坚持秉承大农业理念,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从体制机制层面加快创新力度,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抓好市场对接,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了产业扶贫高质量精细化发展。
发展“5+X”,产业引航力克深度贫困
2015年9月,家住汉滨区先锋社区的吴辉贤,在宁波务工时被突然滑落的滚筒砸伤了右腿,因伤口感染严重导致右腿截肢。2016年,吴辉贤装好假肢后回到了老家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和老父亲相依为命。年底他的父亲不幸去世。怎么办?未来的生活道路怎么走?如何改变命运?村委会了解他的情况后,确定他为在册贫困户,向他宣讲了全市的“五大产业”和各项产业发展帮扶政策,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2018年,在帮扶技术干部的指导下,吴辉贤开始种植魔芋。他从银行贷款5万元,流转了40亩土地,帮扶单位协助他从云南调回6500斤魔芋种,解决了旋耕机、输水管、农药等生产资料,一对一指导种植,在山林间种植了43亩魔芋。在夏天持续高温时,帮扶干部帮他坚持浇水、防病,保障魔芋正常生长。2018年,这43亩魔芋的收入在15万元以上,除去成本,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套种的玉米收获近3000斤,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精准产业脱贫不漏项,长短产业结合保效益”。我市坚持这一产业布局思路,大力发展“茶叶、魔芋、生猪、核桃、渔业”五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蚕桑、食用菌、果业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主导突出、特色明显、以大带小、大小互促”的产业扶贫增收格局,强有力的五大主导产业成为全市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主要引擎。
壮大经营主体,责任担当挑起带贫“大梁”
夏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早上7点钟,汉滨区天瑞源生态农业园区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正在采摘甜瓜、番茄、豇豆、南瓜等时令果蔬,这些果蔬将被送往遍布在城区的36家忠诚果鲜超市,一切井然有序。
“庄稼人当惯了,生怕误了这棚里的菜,现在我一个月有2000多块钱。”55岁的汪秀全,一边熟练地忙碌着,一边与记者答话,眼里透露出热爱和欢喜,两年前,她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在自家跟前务工挺好的,近便,还能把屋头人照顾着。”据了解,汉滨区天瑞源农业园区已累计带动1843人脱贫。 像天瑞源这样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我市共有36家,各类农业园区891家。全市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千村千园”“十百千万”工程,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项目带动等措施,重点扶持实力强、成长性好、竞争优势明显、示范带动能力突出、与农民联接紧密的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全市992个贫困村每村至少建1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带动每户贫困户发展1至2个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了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地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目前,全市3515个市场主体挑起了带贫的担子,与86984户贫困户建立了稳定的带贫益贫机制。
构建利益链接,强化保障促成农企双赢
“自己只管种茶,早跟加工企业签了收购订单。日子越来越红火了。”紫阳县焕古镇的贫困户罗祥华脱贫底气十足,“我今年被评为全市发展茶产业贫困户标兵,还给我们一人奖励了一台茶树修剪机。”罗祥华2014年被定为贫困户,现有茶园15亩,通过订单化生产,茶叶收入逐年增长,2014年不到5000元收入,2018年收入4万元,顺利脱贫,同时带动周边10户贫困户增收。
“人不能忘本,家乡养育了我,就要回报家乡。”京康公司董事长陈荣堂说。65岁的汉滨区牛蹄镇土坪村村民陈枝勤,将6.5亩坡地全部流转给了京康公司,还成为茶园里的一名工人,每年不仅拿到3000元租金,还有务工收入近3万元,是过去收入的10倍。
目前,“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成为我市探索和实践产业扶贫利益联结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市激励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入园务工、扶贫资金入股、托管经营、订单生产等形式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帮助贫困户规避市场风险,将贫困户镶嵌在产业发展链条中,让贫困户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实现利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