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丕
为当好“菜农书记”,刘瑞红从自己找地方学,到参加省市农广校举办的中高级职业农民培育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一路成为高级职业农民,当上了陕西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在他身上,现代职业农民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展现。他种的蔬菜火了,他带领的村民富了,忠诚村成为安康市目前最具规模的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如今,他有着更为高瞻远瞩的思量。
田珍在她的公司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依托企业科协的技术优势,大力开展科普培训,开展田间技术指导服务,现场解决技术难题。“从前我们遇到技术问题都是想方设法去外地找专家帮忙,费时又费力,现在依托协会,不仅我们自己的技术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也让农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专家的服务。”这正是田珍最初的梦想。
在手电筒微弱的光照下,深深浅浅的野猪脚印往密林更深处延伸,周俊和村民正汗流浃背地追寻着野猪的踪迹。
这可是刚买回来的种猪啊,万一找不回来,几十万元可就没了。念及此,焦虑、懊恼的情绪一下涌入周俊的心间,他对农业养殖的期许在现实困难面前褪去了美好的想象,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他从前未曾想过的路,也是整个白河县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从事林下生态特色野猪养殖。
李奎的茶叶规划
让村民在标准中获得茶叶收益,是李奎对大连村一步一步的规划。
2011年8月,李奎在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成立了茶叶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联系聘请茶叶专家到村上多次授课、指导,对茶园进行统一指导种植、统一施肥管理、统一组织测土配方、确定肥料品种数量和施肥方法,为了让社员学到外面的先进经验,李奎还组织他们到其他茶叶基地参观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合作社成员及周边村民的茶叶产量提高了30%以上,品质提高了一个档次。
他依托茶叶专业合作社组建了标准化茶园管护服务队,按照茶园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对全村集中连片的茶园进行机械化除草、标准化修剪、统一病虫害绿色防控,焕古镇大连村的茶园管理水平初步实现标准化和科技化。
2019年,该村产茶23吨,产值突破千万元,全村人均茶业收入约1万元,茶叶收入已占全村农民收入的53%。
刘大华的初衷
“消费群体对生态无公害食品日益青睐,让宁陕的‘蜜蜂’产业越做越大。”刘大华的初衷慢慢得到实现。
2014年,他成立了宁陕县海棠园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自己的示范,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养殖业,将中蜂养殖发展成筒车湾镇海棠园村的主导产业之一,该村首个合作社的成立,使“支部+X+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初见雏形。
为了鼓励周围村民养蜂致富,从品种的选购、繁殖、病害防治到销售,只要群众需要,他都提供免费服务。
几年时间的不断发展,合作社现有蜂群已发展到了三千余箱,示范蜂场近20个,同时实现了中蜂养殖、林果、中药材种植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合作社每年实现产业综合收入180余万元,社员分别覆盖了全县3个镇7个村,社员增加到70余户,带动贫困户40余户。
现在,刘大华又继续规划,流转了土地,建起了园区。只为让村民们“流转土地得租金、园区务工得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销售产品得价金……”
石金芝的愿景
让农民在家门口“拾金子”,是石金芝的美好愿景,在她的带动下,2018年旬阳县有800余户农户进行野菜种植,其中在册贫困户91户,最高收入达到18974元。
她的公司对农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合作社及种植户采取统一的模式带动农户增收,实行统一发放种子、统一发有机肥、统一培训、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回收、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在这种模式带动下,旬阳县有3个镇、16个村发展起野菜种植。
她创办的拾金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村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以贫困户和农户自带土地方式加入,公司根据农户情况合理调整种植品种,优化种植结构,调整种植规划,解决技术难题,谋划销售渠道,从而实现了生态山野菜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差异化,确保了农户种得下、收得回、卖得出的大好局面。
向双华的目标
抱团发展,提高养殖产品销售价格的话语权,带领大家走共同致富的道路,是向双华一直追求的养殖目标。
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吸纳汉阴县双坪镇及相邻镇57户养殖业主踊跃加入。合作社围绕猪、牛、羊、禽养殖良种引进及种苗供应、饲料兽药产品供应、猪人工授精商品精液供应、养殖技术指导、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销售等方面为入社社员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在合作社的帮助下,有21户被汉阴县认定为家庭牧场,户均养殖增收3万余元;带动周边30余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从畜牧养殖到涉足农业种植,向双华还计划种植猕猴桃40亩、苗木花卉30亩,通过猪场的粪便,利用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供给猪场和周边村民取暖及燃料。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料,灌溉林果,最终形成猪、菜、沼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养殖模式。
王永成的“职业”认同
从“点”到“面”,王永成在岚皋把魔芋产业做出了规模。
过去岚皋县蔺河镇立新村有400多人外出务工,而现在全村只有100多人务工,因为找到了在家挣钱的渠道,有了魔芋产业,很多人回家开始种植魔芋。
他带领其他职业农民一起,成立魔芋专业合作社,在市场销售上统筹行动,风险共担,掌握市场信息,合作社与农户、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使魔芋产业在产、供、销上都有了保障。魔芋种植面积由200亩发展到今天已突破4200亩,产值700多万元,人均增收6000多元,带动100亩以上大户7户、50亩大户25户、30亩32户。从十五年前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到今天人均收入达到11096元,魔芋产业已经成为立新村的主导产业。
“唯有抱团发展,方可走出自己的一片汪洋来,也才能发挥职业农民的对口帮扶管理作用。”王永成通过职业农民这个身份找到了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