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丕
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她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成就。紧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步伐,让“田珍茶叶”成为一张漂洋过海的中国“名片”。这是2019年,田珍的梦想。
早晨,田珍在平利县长安镇梁桥村的茶园里又遇到了曹世兰婆婆,80多岁的年龄并没有让老人显露疲态,老人在茶园里双手翻飞,快速又灵巧地采摘茶树上嫩嫩的叶子。“像曹婆婆这样年岁的老人在梁桥村还有好几位呢,她们不光把土地作为股份租给我们,还在茶园打一份工,挣两份钱,多好。”
田珍及其公司发挥资金、技术、平台优势,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采取“订单经营、劳务用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领办合作社与协会”方式,累计带动2216个农户实现稳定增收,直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18户680人实现脱贫目标。
同样住在梁桥村的杨兴权也把自己的土地做了流转,他自己高兴地说“地入股,人入场,家里盖起小洋房。”像杨兴权这样的贫困户,在田珍企业里有三十多人。田珍茶业有限公司每年都会拿出一定预算,作为扶贫开支,为贫困群众免费发放茶苗、有机肥和添置茶叶器具。
田珍认为,一个企业来做扶贫,不能是简单的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这只是一种变相的施舍,对于贫困群众的长远发展没有一点好处。”她觉得扶贫如管理产业一样,需要分析、规划,在调研基础上合理调配每一项资源,同时把贫困户当做自己亲人,只有这样扶贫工作才会做的久。
为此,她创办富硒茶产业化联合体,与农户签订产业帮扶、产品回购、技术服务协议,向贫困户预赊种苗、肥料和茶叶机械,组织技术培训,提供配套服务,组织发动市场经营主体累计帮扶贫困户1086户3800余人,组织指导联合体21家经营主体帮扶贫困户800户。发起成立平利县惠民茶叶服务专业合作社,引领社员帮扶贫困户350户1050人。
站在这样的“高度”,让田珍的视野看得更远,更让她意识到,只有自己是高级职业农民远远不够,一个人的力量带动的毕竟只有周边的群众,更多的农民能在实训基地里面学到农业知识,一带二、二带四……“就像一个石头投进水里,涟漪向四周和外部不断扩大,更多的农民受到培训,产业才能长久发展。”
她以市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为平台,领办平利县女子创业协会,为创业女性提供平台。她认为,与现有的女企业家协会里面那些功成名就的大老板相比,这些女子创业者更为不易,也更需要协会这样的“娘家”。为此,她四处取经,然后,手把手给姐妹们传授经验,甚至开设礼仪、形象课程。
她的成功也得益于职业农民的培养。田珍说,是职业农民培育让她增长了知识,转变了观念,提升了素质,再造了灵魂,更让她得到了帮扶和支持,成就了她的事业。
为了让农民学到实用技术和知识,田珍在自己的茶企组建了企业科协,聘请省内和安康茶叶专家组建创新工作站,先后承担并完成了陕西省茶叶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总结形成了以茶叶全程机械化装备、技术规范、生产经营方式创新为主要内容的茶叶全程机械化“平利模式”,探索出以“三个五统一”为核心的机械化服务推广方式。
在做好主打产业的同时,田珍还配套完善了茶旅基础设施,培育观光茶园,开发茶事体验和旅游服务项目,打造出“田珍茶趣园”旅游品牌,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8年来,她先后引进优良茶树品种6个,引进茶叶全程机械化设备600余台(件),采取流转、租赁、合作经营方式,建成标准化茶产业基地2460亩,自建名优绿茶、红茶、黑茶、茯砖茶、绞股蓝茶等清洁化茶叶生产线5条,使公司茶叶机械化率达到85%。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3947.50万元。目前,公司集茶叶生产经营、科研示范、技术咨询、茶事体验、休闲观光、茶艺展示、民宿美食和茶叶机械化推广服务于一体。
和田珍聊天,她的视野也不再局限于一隅。“市场的容量大小取决于产业的好坏和大小,当茶叶基础市场越来越大时,高端茶叶的市场容量也会随之增大,带动的‘蛋糕’也越大。只有把不断吸纳进来的农民都变成职业农民,整个产业的根基才能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