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罗伟
初见刘瑞红时,他穿着一件白衬衣和黑长裤,平头、很瘦,一双黑皮鞋上面沾满泥土,正蹲在大棚里面搞研究。那时,他给记者介绍的是无土营养包;最近一次见到刘瑞红,还是白衬衣、黑长裤,他是以安康市职业农民协会会长的身份,在市农宣中心组织的职业农民“赛教”活动中担任评委。这一次,他带来了他的智慧农业构想。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明确提出基层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刘瑞红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参加培训,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从汉滨区到市里再到省上,通过几年的专业培训和学习,于2014年成为我市首个高级职业农民,2016年担任安康市新型职业农民协会会长。身份越多,刘瑞红积极向上的动力也就越足,他从黄土地里汲取充分的动能,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干操作的经验,2017年获得陕西省十佳职业农民称号。
对于职业农民这一身份,刘瑞红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农民一旦背负了职业使命,那么种地就不仅仅只是被动选择,而是要主动作为,把农业当做职业来热爱和钻研。他相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脚踏实地干农业一样可以出奇迹,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全市高级职业农民的领军人物,刘瑞红外出学习、参观、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很多。在交流和参观学习的过程中,他渐渐接触到了智慧农业的理念,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农业发展的渠道。看到智慧农业在其他地方开展地如火如荼,刘瑞红萌生了将智慧农业构建带回安康的想法。说干就干,2017年,刘瑞红开始尝试在忠诚蔬菜园区构建智慧农业体系,先从三亩试验田开始,一步步研究、琢磨智慧农业的落地发展。
他向记者介绍,今年2月份开始在园区安装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3月份系统正式运行。如今,从山东学成归来的技术员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这套系统。为了鼓励创新,刘瑞红不仅给园区的技术员每个月开4000元的工资,还为他们免费提供大棚和种苗做研究,获得的收入归技术员。
在安康,刘瑞红的园区是最早开始做智慧农业构建的,他告诉记者,有了智慧农业系统,土地里安装的传感器,可以精准地检测土壤湿度和地温,根据检测出来的情况,随时做出改变和调整,及时给大棚通风和施肥施水。以前是出现问题了,等肉眼看到了,才能去打药浇水,这样就会有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中,有时候还救不回来蔬菜。现在利用智慧检测提前预判,精准管护,蔬菜就更绿色、更健康。
“这个系统可以看到天气情况、水肥一体化、湿度供应、检测等;技术员在一个操作间就可以完成操作,实时监控大棚的种苗生长情况、环境、水肥情况,添加剂等的使用,一键式开通。比如说需要给1号大棚精准施肥,直接在电脑上一键操作。”谈及智慧农业系统在园区的运行,刘瑞红对记者介绍。“目前智慧农业系统已经覆盖了忠诚园区和冯家坝园区,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完成所有园区的智慧农业建设工作。同时,力争在全省甚至全国做到前列。”
近年来,在其带动下,汉滨区的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先进的智慧农业理念也逐渐被更多人所知。每到周末,就有来自周边县区的合作社与种植户前来刘瑞红的园区考察、学习,每次他都不厌其烦地给来人讲解智慧农业体系的运用和对农业发展的变革性推动。
得益于全市职业农民的抱团发展,刘瑞红对在安康推进智慧农业,也是干劲十足。他常说“现在当农民是一份体面的职业”,而他作为“体面职业”的领军人和先行者,理应担起为后来者开拓前路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