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苏
1984年12月,石泉县池河镇农民谭福全在沙土里淘金时无意发掘了一枚来自汉代的鎏金铜蚕,它的出土为有关蚕桑的史书文献提供了实物的佐证,更直接证明石泉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开始养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农业支柱,华夏文明在千百年的时空里离不开蚕桑的滋养,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伴着蚕桑务农而展开的。到了汉朝时期,蚕桑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铺排开的蚕桑业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推动中原文化走向鼎盛的核心动能之一。且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提升,以蚕丝为主的丝绸织物有了多种花样,成为贸易市场上的“软黄金”。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带着大量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出使西域,走出了那条闻名千古的陆上丝绸之路,打通了与欧亚大陆之间的经贸往来。千百年来,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折射着民族文化拓达四方的光芒,且一直影响至今。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到了从石泉出土的这枚鎏金铜蚕,文明的凿空之旅基于此有了重新出发的前提。丝路源点的石泉县抢抓机遇,于2017年在蚕桑产业重镇——池河镇,高起点、大手笔启动中国·金蚕特色小镇建设,以“蚕桑特色产业+康养休闲旅游”产业为支撑,以“鎏金铜蚕·丝路之源”特色文化为内核,推动形成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工旅融合和“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打造国家级高质量发展示范镇、国家级特色小镇和国家级文化旅游名镇,努力建成丝绸之路源点的国际名片、中华文明进程的历史地标、陕西产镇融合的发展典范、陕南三生一体的创新模板,力促“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县域振兴”。
金蚕之乡 且歌且扬
为了让鎏金铜蚕文化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传播出去,增强石泉县的影响力,石泉县委县政府按照金蚕小镇文化建设“六个一”(即一组“金蚕之恋”主题歌曲;一个鎏金铜蚕文化公园;一本故事集、诗集或长篇小说;一部影视剧或电影;一个文化研究院;一台大型情景剧)的工作思路,为其量身打造了推动蚕桑产业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名片。
在10月25日,第一张音乐名片历经一年时间的广泛征集和精心打磨后崭新出炉,以“鎏金铜蚕为主题的音乐专辑“丝路之源·十美石泉”在西安丝路艺术剧院正式发行。六首歌曲分别为《鎏金铜蚕》《蚕织天下》《金蚕缘》《金蚕之恋》《金蚕故乡》《世纪金蚕丝路梦》,不仅有国内知名乐团黑鸭子合唱团、国际首席爱乐乐团的倾情加盟,更有杨君、侯鸿霖、由美等歌手用不同的演唱风格将鎏金铜蚕的意蕴融入词曲中,为人们带来了一场音乐的视听盛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泉形象“主题曲”。这张属于金蚕小镇的音乐专辑目前已在QQ音乐平台及各大门户网站上线,且其中的《鎏金铜蚕》《蚕织天下》两首歌在主创团队的努力下,成功进军KTV歌库,传播渠道更加广泛多元。
6首歌曲的MV画面里,穿插着石泉明清古街、石上清泉、“万亩桑海”、杨柳秦巴风情园、后柳水乡、中坝大峡谷、燕翔洞、熨斗灵雀山、子午银滩等众多石泉的景区景点,以链接古今的鎏金铜蚕文化为主线,走近“鎏金铜蚕”故乡,传承“一带一路”精神,集中展示了“鎏金铜蚕·丝路之源”的人文与自然魅力,听众在雄浑大气的音乐中,体验鎏金铜蚕文化独特内涵,领略“丝路之源·十美石泉”的无穷魅力。
蚕桑之村 旅游新景
鎏金铜蚕深埋在地底下逾千年之久,从汉朝到如今,历经23个朝代的风云变幻更改了大地上的一切,而地底下的沉寂之物却替人们保留下了曾经的历史,只待重见天日的那一天把所有故事娓娓道来。由此我们得以知道,在今天的石泉县,为何会有连绵成片的千亩桑园,大山深处会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金桑树摇曳林间。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未忘记把蚕桑产业延续下去,即便农耕文明已经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被冲击得零散稀薄,养蚕缫丝已经可以大规模、工厂化、机械化作业。但这里的人们,依然执拗地保留着从古至今的生活习惯,把桑树种满房前屋后,把密密麻麻的蚕种喂养成透亮金黄的蚕,把兴桑养蚕作为陕南农家本分,直至莹白的蚕茧堆满房屋,累积出一家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日子。
做什么,不做什么,发展什么,不发展什么,是资源的选择,是一个地方要素、禀赋的选择。石泉多年来“富不丢桑”,已成为安康乃至陕南最后一个骄傲话题。时代催生出的力量推动着石泉县阔步前行的步伐,使他们坚定不移地围绕蚕桑产业的发展,注入文化创新的魂,让古老的蚕桑产业重新散发出科技和文化交相辉映的光芒,裂变出了食品、保健品、工艺品等众多的蚕桑产品,其产业链不断延长,产品附加值显著增长。
走进今天的池河镇明星村,“万亩桑海”在当地人看来早已不仅仅只是蚕的粮食,更是他们致富兴业的希望。按照石泉县发展“蚕桑特色产业+康养休闲旅游”,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总体规划。池河镇的桑园通过规划设计,修建出了人行步道、观景凉亭等基础设施,内部花树夹杂,果木丛生,每到春夏,红花碧树自成乡村一景。与此同时,石泉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启动民居改造工程,将周围的房屋打造成为特色的农家乐、农家民宿和手工作坊,游客来了以后,不仅可以观桑海、游桑园、体验采桑养蚕,还能尝到特色的蚕桑宴,购买到桑叶饼、桑叶茶、桑叶凉粉、桑葚酒等特色产品。
在“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县域振兴”的愿景下,以蚕桑产业为主的明星村正逐步成为一个园区,为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和“中国金蚕小镇”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发文创 产业振兴
从石泉出土33年后,鎏金铜蚕为池河镇带来了新的荣光,在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三宜石泉的契机下,蚕桑文化和鬼谷子文化、汉水文化并驾齐驱,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增长,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借助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石泉县对蚕桑等旅游文化品牌不遗余力地提炼、打造、宣传和推介,在今年四月挂牌成立了金蚕小镇文化研究院,通过文化搭台,先后与中国蚕学会等1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全国聘请了24名研究员,县内聘任理事44名,组织文艺社团开展采风活动2场次,包括筹备举办了首届中国·石泉鎏金铜蚕丝路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与此同时,加大文创开发力度,面向全国开展“金蚕之恋”歌曲、鎏金铜蚕主题建筑、金蚕文化主题公园三大征集活动,目前规划建设中国蚕桑文化博览园已见雏形。通过实施金蚕小镇VI形象设计,开发了系列鎏金铜蚕工艺品、食品及特色产品,并先后开展了2次学术研讨会,收集论文100多篇,将历年蚕桑研究成果汇编成书,积极创办《鎏金铜蚕文化研究》专刊,第一期现已编辑出刊。
下一步,研究院将围绕“鎏金铜蚕、丝路之源”文化应用研究,发挥自身作用,拓展挖掘整理鎏金铜蚕地域名人故事、历史事件、丝路之源人文精神,汇编文化研究成果,开展精品文艺作品创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经济合作,每两年常态化举办鎏金铜蚕丝路文化国际高峰论坛,打造全国蚕桑文化研究基地。同时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通过实际的产品和精品文艺节目,多方面凸显蚕桑价值,提升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把蚕桑文化资源等优势转变成旅游经济优势,助力石泉向秦巴汉水生态重要旅游目的地迈进。
(许兵、孟少猛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