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马艳 张蝶 周金林
冬日的镇坪寒气逼人,走进乡野阡陌,群山色彩斑斓,近山种植养殖基地热火朝天,山下秀水环绕,房屋错落,一个山水相融的诗画镇坪,如巨幅画轴展现眼前。
伴随着收获的喜悦,探寻镇坪县城乡的新变化:村集体投资了新产业,农户成了领分红的股东,股份合作社、村办企业建了起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镇坪县自2017年以来,积极探索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镇坪实行“县长+局长+镇长”的责任落实体系,积极探索各种方式搞活集体经济,全县58个行政村的养殖业、特色种植、加工业等村集体经济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产业效益逐渐递增,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
政策扶持添动力
2017年,镇坪县采取整合财政资金、推进资产股份量化的办法,强力支持全县58个村全面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58个村不仅全部建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并且做到了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都有机构管事、有资金经营。
为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镇坪县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多方资源,抱团发展。按照“财政投、项目补、部门帮、专项扶、社会捐、自己筹”六位一体资金筹集方式,累计引导撬动群众入股投资300余万元,部门帮扶捆绑投入超千万元,集体林地、土地等折股3000余万元,注入和捆绑各类资金过亿元。同时,采取了“集体经济+龙头公司”的合作模式,全县5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均与当地龙头企业达成股份合作关系,通过龙头企业每年对村集体经济不低于年均6%的比例保底分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14万元以上。
曾家镇星明村出租闲置土地、与龙头企业合作、入股种养殖基地,集体经济收入由0.5万元增加到10.8万元;曙坪镇兴隆社区兴康山泉水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年产10万吨山泉水的现代化生产线即将建成投产……
“兴隆村兴康矿泉水是取自于月亮洞的山泉水,富含硒、锌等矿物质,兴康水厂建成运营以后,将供应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市场前景好,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40余个,建成后每年将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万元以上。”镇坪县曙坪镇兴隆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介绍说。
按照“一村一企一产业”的产业发展布局,各村的村集体经济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牛头店镇白珠村,紧紧抓住“三变改革”大好良机,2018年3月组建了白珠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各类资金123.07万元,发展股东473人,已建村集体农副产品加工厂1个,在建毛绒玩具社区工厂1个。
加工厂通过订单收购土豆、红薯、蜂蜜、竹笋、板栗等,带动全村百余户发展生产种植,实现传统产业效益最大化,农副产品加工厂年用工量预计在800余人次左右,并可提供10个长期稳定就业岗位,毛绒玩具加工厂可提供40余个就业岗位。通过资产收益,全村473名股东实现分红受益,预计年人均纯收入可增加500至800元。
产业发展强支撑
向阳村地处曾家集镇东北部,全村主要以高山茶产业为支撑,着力打造红岩寨暨茶山云海康养度假项目,建设美丽茶村向阳。同时,按照“县长+局长+社长”推进模式,扎实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后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界定、折股量化。共清产核资集体土地14亩、林地160亩、茶园800亩,估值240万元。
怎样把现有茶园资源盘活,与集体经济挂钩,打破以往集体资产闲置或承包管理的模式?
在实践中,向阳村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以等值固定资产作抵押,将资金入股“一村一企”向阳春高山茶业有限公司,20万元用于茶园低产改造500亩,建设期按6%保底分红。120万元三变试点资金和200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资金用于红岩寨暨茶山云海康养度假项目建设,建设期每年分别按8%和10%保底分红。
项目实施后,按照“公司+合作社+劳动力”的就业扶贫模式,将全村在家劳动力纳入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与公司签订劳务承包合同,合作社根据公司对茶园管护、采摘等劳务用工需求组织劳动力。每年企业支付给合作社管理费用10000元,带动群众就近务工110余人,人均增收3000元。土地流转20余亩,林地流转800余亩,带动30余户稳定增收。
向阳村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出路,推进龙头企业、股份经济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三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生产、互助资金协会跟进参与,把贫困群众嵌在产业利益链上,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贫困户共享收益、共同发展。目前,腾展、盛达、七彩菊等3家企业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及145户群众建立了利益联系,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
通过财政支农资金资产收益、组织产业发展带动、劳务组织承包等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做到规范管理、规范运营,实现项目争取最多、分红最高。截至目前,集体经济收益32万元,其中集体分红17万元,成员分红15万元,人均分红220元。
兴办实体促增长
一村一品,一村一特,镇坪依托村情实际,广开发展之路,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
城关镇新华村按照产业上山、群众下山的基本思路和本村位于城边村、高速路出口的有利区位优势,积极探索推行“支部+合作社+社区工厂+农户”的模式,结合安置点建设、林地资源丰富等实际,采取合作社和村民共同入股,建成900平方米库房开办社区工厂,鼓励能人大户成立公司帮带等形式,2018年实现收益分红10万元,一村一企收益分红1.82万元,既解决了村民就业、务工增收,又实现了合作社引领发展的“双赢”目标。
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基础,将政府投入的30万元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入股新华村富民工贸公司魔芋基地项目,在巩固2017年种芋500亩的基础上,2018年发展林下商品魔芋1500亩,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80余户户均增收3500余元。
上竹镇发龙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化龙山脚下,蜜源植物丰富,中蜂种源充足。村集体确定发展中蜂养殖这一“甜蜜事业”,促农增收,形成“企业带动、一村千桶”发展格局。通过发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镇坪县津元春食品有限公司结缘联姻,发龙村中蜂养殖产业异军突起,开花结果。发龙村共发展中蜂养殖1400余桶,村常驻户口户均20桶左右,村集体增加收入1.6万余元,实现户均增收达到4000元以上。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的镇坪,一批批茶村、种养殖基地、生态旅游村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级集体经济大跨步发展,乡村面貌日新月异,老百姓致富的信心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