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丕 郭飒
在这次疫情中,出现了很多家庭聚餐引起的感染,这也让我们重新关注分餐制这个话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安康市中心医院高新医院消化病科副主任高原、安康市中医院营养科营养师赵娟。
对于合餐的弊端,两位医生都认为,最主要的是不利于健康和卫生。
高原表示,合餐制通过餐具污染达到群体传染。合餐制污染最多的餐具是筷子,造成筷子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三个:第一,消毒不严格造成筷子本身污染;第二,筷子经口使细菌或病毒污染至食物或其他餐具;第三,手污染筷子。合餐常见的感染有寄生虫传染,如:阿米巴病、蛔虫病、滴虫病;细菌感染,如: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副伤寒、白喉、幽门螺杆菌、布氏杆菌、鹦鹉热、Q热;病毒感染,如:甲型肝炎、戊型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赵娟说,传染病的流行具备三个基本因素,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各不相同,有呼吸道传播,主要通过谈话、呼气、咳嗽、喷嚏等,随飞沫传染他人,还有一类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是经口腔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和水而传染上的,这就是常说的病从口入。合餐的时候就是使传染病快速传播一个途径,首先密集的人群使得近距离的接触增多,而且在共用一种食品的时候我们的食用方式实际上是在不断地互相污染,如果就餐者之间有一个病人,随着病人的频繁食用就可能把他口腔里或者唾液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这个途径传播给其他健康人群。
相反,分餐制具有的优点正是合餐所不具备的。赵娟认为,首先有利于节约粮食,减少浪费。各种合餐,抱着让大家吃好、吃饱的心理,总要丰盛一些,吃剩一些饭菜是司空见惯的,结果造成浪费,分餐制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饭量和需要进食,避免浪费;其次,分餐制是防范病从口入的一项有效措施,它可以避免餐桌上病人或病毒携带者传播给他人,合餐时,大家的勺子、筷子相互碰撞,病菌有可能通过唾液传播,尤其是造成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幽门螺杆菌,通过分餐可以大大降低此病的传播。
其实,分餐制另一个优势体现在能够更科学地把握摄取的营养质量。
赵娟说,现代人更注重生活品质,而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饮食营养的摄入。但在中国从来没有听说谁能照着那种食谱来做饭,因为中国人聚餐的方式决定了它无法实施。厨师可以决定一盘菜的份量多少,但家中每个人的口味喜好不同,对某种食物摄取量的多少无法掌握。如果采用分餐制,这些方案就能迎刃化解。只要根据每个人的口味和营养需要,保证每餐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供给,那家人摄取的营养质量就全在掌握中。同时,现代人对自己的形象都很在意,太胖或太瘦都会成为美食好心情的障碍,特别是肥胖更是造成慢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分餐会让他们自然警醒,知道自己摄取了多少食量,控制了餐食的热量和营养素的量,也会有利于减肥,间接的减少了慢病的发生。分餐之所以在实施上有一定的难度是有很多原因的,最核心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就是习惯的问题,多年养成的合餐习惯要想改变并不容易。另外还有一个群体压力的问题。
她还说,这次疫情实际上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警示,确实有利于分餐制的推行和普及。我们不能只是考虑到新冠肺炎这一种传染病,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的传染性疾病都可能通过不好的生活习惯进行传播。分餐是切断传染途径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尽可能地使用公筷、公勺,应该不会对吃饭的气氛造成太大的影响。此外不要用一些表面的健康状况来判断自己或者别人是否会传染疾病,因为每个人的健康状况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媒体、舆论也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比如倡导顾客就餐时,主动提出“分餐”,主动要求公筷、公勺,逐步成为一种社会习惯,进而成为一种餐饮制度。
“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彰显着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体现着本民族的生活习性。我国将饮食文化定位为社会、家庭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而共食的饮食习惯可增进人与人的交流需求。”高原说,他建议,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改良分餐行为,如公共餐具分餐、自助餐、桌前分餐等。“使用公共餐具改良合餐制既可发挥分餐制优点,又不完全摒弃中国人合餐制的交流需求,可以实现大众对健康饮食观念的接受。”高原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