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俊 罗伟 通讯员 袁宝
枝间新绿重重,小蕾深藏点红,在平利县城关镇长沙铺村,薄雾中的“缥缈峰”静静守护着脚下即将盛放的千亩芍药园,套种的牡丹已经开花,芍药也已冒出了花苞,只等几个日头一晒,徐徐绽放的花朵便会点亮这片土地;五公里外的三河村新建茶园里,刚补栽的茶苗正享受着自然的恩赐,在和风细雨中悄悄向下扎根;在茶歌与机器声同样节奏明朗的药妇沟村,女工们正在新社区工厂里编织着一个个关于勤劳和幸福的故事。在这里,在“中国最美乡村”,记者一行看到了正迸发着的产业兴旺的热潮,也看到了村民们长效致富奔小康的热切希望。
芍药谷里种芍药
芍药谷里原本是没有芍药的。之前,只是平利县城关镇长沙铺村的一条普通山谷,名字叫做“芍药谷”。
脱贫攻坚以来,眼看着缺少主打产业,村民还是以出门务工为主,顺带沾着马路沿线交通便利的条件,搞一些小钱。长沙铺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周犯了愁。眼看着要开始乡村振兴了,村上今后的出路在哪里?
2017年,他动员在外搞工程的儿子回村发展产业,经过广泛考察,他们决定成立平利县曙光生态种养殖公司,流转土地,在芍药谷种芍药。
芍药是一种中药材,还能发展观光农业。村里的发展愿望也与平利县委、县政府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发展全域旅游的宗旨完美契合。
镇上也很支持。在芍药谷里种芍药,再套种牡丹,正是结合了脱贫攻坚产业布局、景区发展和地方历史民俗恢复的三要素,综合中药材市场发展趋势,城关镇决心将长沙铺村打造为千亩芍药种植园,从而达到乡村旅游增靓、助力脱贫增收、历史名望重现的初衷。
从2018年开始,该公司陆续流转了该村的2000亩土地,其中80%以上都种了芍药。李仁周告诉记者:“近几年,我们积极组织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中的弱劳力到园区务工,劳务收入加上流转土地收入,全村当年实现劳务收入70余万元。还带动了周边好几个镇村的村民增收。农业又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产业,未来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后,对人力的需求也会更大,村民依托芍药谷景区,就有了长期务工就业的地方,对他们的生产生活都益处良多。”
记者了解到,目前,园区以长沙铺村为据点,芍药谷景区为核心,规划建设石头城、缥缈峰、蓄水坝、药妇山四大板块,建设周期为2018、2019年两年,总种植面积2000亩,其中,石头城400亩、缥缈峰400亩、蓄水坝360亩、药妇山840亩。2018年已购种苗372万株,完成建园1600亩。民宿规划也正在建设中。
芍药谷芍药种植观光示范园的建设,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科学规划、科学种植的理念,切实把发展优势产业与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深度结合,达到乡村旅游发展、市场主体盈利、贫困户持续增收的“三赢”目标,为加速乡村结构性供给侧改革、提振地方经济、改善村居面貌做出了积极贡献。
抓住主业不放松
这个季节的三河村,无论男女老少都在茶垄间忙碌着,或锄草、或补苗,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如蝴蝶穿梭在茶园深处,镜头一闪,便是如诗的乡愁画卷。其实,在去年冬天之前,三河村还没这么多茶,起码在现在的高速路上是看不到茶园的。
可就在两三年前,这里还曾是一片荒山。三河村不是贫困村,享受不到相关政策,村民的增收渠道主要还是靠外出务工为主,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弱妇孺,青壮年劳力的大量外出使得村庄离散化、空心化的情况日益严重。该如何扭转困局?镇党委、政府经过多番研讨,认为还是要从发展产业上着手,只有村上有了能让村民赚钱的路子,老百姓才会有留在村里的信心。平利以茶立县,自然是宜茶种茶。而三河村原本就有的上百亩茶园正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8年的初春,在外创业有成的村民蔡奇成立了奇缘通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整理荒废土地700多亩,全部栽上了茶苗。赋闲在家的村民也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纷纷扛起了锄头、耙子走向了原本荒芜的农田。“当时我们经常开院坝会,村民知道村上发展产业能让大家有稳定增收的路子以后,每个人都干劲满满,不到一年,三河村就有了500亩茶园。按照宜茶种茶的科学规划,今年我们计划再发展300亩,2021年发展200亩,达到三年建1000亩高效标准茶园的目标,让村民不用外出打工也能持续增收。”村支部书记杨传志想起当时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村民吴应彬自家门前就有100亩茶园,他对记者说:“我家门前这块地以前是高速路的弃渣地,现在变成了这么一大片漂亮的精品茶园,还能吸引游客观光。以前我一直都在外面打工,想回来又不知道干啥,现在好了,这几年,除了可以在茶园务工,我还能拿到合作社给的土地流转金,赚钱顾家两不误,生活也有奔头了!”
放眼整个城关镇,三河村只是该镇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平利县委、县政府“五个十万”的产业发展规划,为每个村落量身定制特色产业,在聚焦茶饮产业的同时,科学分析每个项目的落地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要素,努力实现生态优良、产业兴旺、人民富裕。
记者了解到,该镇通过科学规划、狠抓重点、突出建园,以茶饮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中草药、养殖业和蔬菜基地等中短期产业为辅,按照长中短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基地与市场紧密接轨的高质量园区。在市场主体的带动下,2019年全镇新建茶园2000余亩、绞股蓝园3000余亩、改造老劣茶园1500余亩,茶叶产量达610吨,绞股蓝产量达570吨。
政府做好关键事
今年疫情期间,有村民因为疫情无法外出务工,镇村干部便主动为其想办法,徐家坝村6组的叶世平便是其中一个典型。“镇上干部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就协助我买了30多头羊,村上还帮我修好羊圈,目前小羊都长得很好,以后会逐步扩大规模。”提及此事,叶世平充满感激。
这正是该镇加强服务,做好关键事的一个例子。在发展产业上,镇党委、政府并不大包大揽,更不贪大求全,而是每年新建1000—2000亩茶园,着眼长效,尊重市场,做好服务,想办法把人吸附到土地上,在当地实现就业增收,把主要精力放在事前科学建园,放在帮助茶叶等主要农产品的销售上来。
产业布局了,政府做服务,还要做精品服务,做产业最需要的服务。在建设精品茶园、“菜篮子工程”和大力发展养殖产业上,该镇以绣花功夫对待每项产业,以不落一个贫困户的原则把群众牢牢地镶嵌在产业链上,坚持书记、镇长和分管镇长带头抓点示范,深入贫困村兴产业建园区、扩规模促脱贫,填补了部分贫困村没有特色产业、没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空白,破解了贫困群众发展无路、致富无门的难题。如今,该镇形成的千亩芍药园、千亩猕猴桃、引进28家经营主体带动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发展种养殖特色产业,都是在立足镇情、村情的前提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在市场化为主体的经营思路下,该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系统谋划,持续用力,各市场主体全面投入产业建设主战场,争相对接包帮贫困户。按照长效产业与短期产业、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建设规模化产业园区,在数十个村落分片布局、科学规划,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县呈现出产业基地扩张、市场主体壮大,贫困群众收入加快增长的好局面。
镇党委书记王贤君告诉记者:“平利县在整个安康来说,算是农业大县,而城关镇作为全县的枢纽中心,发展农业更是义不容辞。我们始终要在思路上保持发展定力,壮大产业规模;在方法上坚持抓点示范,打造精品园区;在举措上创新建园机制,完善利益链接;在标准上依托科技支撑,提升建园质量;在目标上深化茶旅融合,提升综合效益。按照一体规划、统筹实施、逐年提升的工作思路,努力将城关镇建设成产业强镇,最终实现户均一亩产业园,人均增收1万元的发展目标,更好地惠及民生、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