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伟 汪金波
春雷声声催奋进,脱贫攻坚战犹酣。蒿坪河畔,大竹园镇粮茶村,千亩茶园迎风摇曳换新装;雷公坡旁,晏坝镇黄坪村,羊肚菌基地热气腾腾采摘忙;月河岸边,五里镇李湾社区,毛绒玩具工厂加班加点赶订单……
连日来,汉滨区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三排查三清零”为载体,直面问题补短板,针对不同贫困群众和贫困村实际情况,找准路子、加快步子,围绕难点痛点合力攻坚,打出决战决胜组合拳,一场攻坚冲刺战役正在汉滨大地打响。
扬起“一面旗帜”,党的领导凝聚澎湃动力
“越是到最后关头,越不能大意、不能松懈,越要分秒必争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5月4日,流水镇河心村一户农家院落里,汉滨区委书记王孝成在叮嘱完镇村干部后,顾不上歇息,又匆忙赶往下一个村,查问题、找不足。作为区委书记,这已是他第4天到一线和镇村干部一道并肩作战。和王孝成一样,“五一”小长假期间,汉滨区6000余名党员干部放弃休息,坚守一线,吃住在村、工作在村,用实际行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要高质量完成剩余1.13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和抓好19.11万脱贫人口巩固提升,确保一个人不少、一个村不落,汉滨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今年,该区继续深化“党支部+X+贫困户”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模式,将全体贫困群众融入产业链中,使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围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成效考核反馈问题,区镇干部全员下沉,蹲守一线,吃住在村,围绕“三排查三清零”,逐村研判、逐户定策,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户户过、条条过,切实把短板漏项找准,把政策用好用足用活,把问题整改到位,把风险隐患化解消除。40多名区级领导带头深入包联战区督战,盯住未解决的事,揪住不落实的人,力促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求所有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就是希望利用最后的窗口期,查找问题、推动整改。”王孝成强调,所有党员干部必须按照“三排查三清零”要求,开展“地毯式”排查,听农户介绍家庭情况和存在问题,看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问收入来源、子女教育、医疗保障情况等,及时发现、关注尤其是受疫情影响、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群众,加快补齐短板。
“与时间赛跑,与贫困较量,我们每个干部没有任何退路!”汉滨区委副书记、区长范传斌在一线督导检查时强调,广大党员干部是脱贫攻坚的核心力量,汉滨区要实现全面小康,接下来的每一天都很关键、很重要。该区结合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对干部实行责任到人、责任到岗、责任到时间,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干部严肃处理,确保政令畅通,全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顺利迎接国家对汉滨区脱贫攻坚的普查和验收。
截至目前,该区共完成户排查61579户,完成村(社区)排查492个,排查出三大类9个方面各类问题67个375条,建立机制779个,正在完善32个。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紧盯补齐全面小康短板,汉滨区全体干部群众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决战决胜、一往无前。
锚定“两个重点”,尽锐出战啃下“硬骨头”
纵观汉滨区剩余的1.13万未脱贫贫困人口,他们有着显而易见的“通病”: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造血”功能差、致贫原因复杂,全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硬骨头中的硬骨头”。“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了,但稳得住、巩固好怎样解决?深度贫困难题怎样攻破?聚焦这两大难点重点,今年以来,汉滨区紧盯攻坚点位,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打响“歼灭战”。
县河镇财梁社区过去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是区上挂了号的深度贫困村。区委组织部帮扶后,精准把脉,理性探索,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采取“支部+X+贫困户”模式,先后引进4家企业来社区投资带动产业发展。目前已建成蔬菜拱棚60个,露天蔬菜200余亩;建成龙泉虾稻园区,发展虾稻观光78亩;建成茶叶园区1000亩、茶叶加工厂1处;建成金银花园区1处共500余亩;建设社区工厂1处,带动贫困户186户812人务工。初步形成了“四园一厂”的产业发展格局。“现在村里短、中、长产业都有了,群众致富更有保障了!”财梁社区党支部书记余致平信心十足。
摸实情,做实功,出实招。财梁社区是汉滨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精准施策拔“穷根”的一个典型缩影。连日来,汉滨区按照“三排查三清零”要求,根据贫困户的家庭现状、致贫原因、发展潜能、变化趋势等因素,与贫困户共同制定脱贫措施,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重点进行产业帮扶,促进就近就业;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重点进行政策帮扶,实行兜底保障,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在此基础上,汉滨区握指成拳,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破解突出问题,出台了《关于抗击疫情支持贫困户增收确保稳定脱贫的通知》,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技术扶贫、经营主体带贫益贫5个方面,制定32条新措施,以最大力度争取政策、落实政策,让贫困户获得更多转移性收益,构建脱贫攻坚提质增效机制,全面促进稳定脱贫。此外,为确保边缘户不返贫,4月底,汉滨区又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奖补范围,对种植黄花菜、葱、姜、蒜、洋火姜、莲藕以及养牛1头以上的一并纳入范围内给予奖补。
脱贫攻坚,搏的是实干,拼的是落实。连日来,汉滨全区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鼓足干劲、攻坚克难,战斗在脱贫一线,好消息频频传来:围绕饮水安全,5月2日,双龙镇桥山村贫困户吴方友家的水管填埋好后吃上了“放心水”;围绕产业发展,5月3日,洪山镇七里村5万棒香菇上架;围绕旧宅腾退,截至5月6日,全区累计完成旧宅腾退19600户,其中拆除复垦17771户,腾空收回1829户,占应腾退的95.61%。
民之所望,就是施政所向。他们一户户走访摸排,查找问题,只为精准施策,不落下一位贫困群众;他们挑灯夜谈,只为理清思路,找准方向,为贫困群众点亮希望的明灯;他们扑下身子,选准产业,用身边的“龙头”带动,带领贫困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他们在一线留下脚印、洒下汗水,锤炼党性、树好形象,渐渐从乡亲眼中的“外来人”变成了“一家人”;他们不分白昼,“5+2”、“白+黑”,没日没夜地干、披星戴月地干,只为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奋力攻坚,汉滨区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宽。目前,该区基本形成了“一村一点”或“一村多点”格局,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做强“三大支撑”,稳固成效交出“出彩问卷”
时下,正是春茶采摘时节,大竹园镇粮茶村有机茶园内,万千芽头碧绿葱翠,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今年58岁的朱书翠每天天没亮就来到茶园,只为抓紧时间多采些鲜叶、多卖点钱。朱书翠全家3口人,2019年脱贫之前,她家是当地有名的低保户和贫困户。朱书翠的丈夫30年前下矿时被砸坏了腰,靠轮椅生活,儿子视力有残疾,至今没有成家,全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朱书翠一个人身上。怎样帮助朱书翠一家走出贫困?大竹园镇政府不仅给她提供了公益性岗位,让她每个月能有600块钱的稳定收入,而且推荐她儿子去了一家修脚企业务工。再加上朱书翠本人在茶园务工,她家终于在2019年摆脱了贫困。
要想让和朱书翠一样的剩余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产业、就业和政策保障是关键。连日来,汉滨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攻坚冲刺工作,着力兴产业、稳就业,打好贫困户增收组合拳。
在产业发展上,汉滨区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因地制宜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扩大蔬菜、粮油种植规模,力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魔芋备耕种植面积12万亩,补植补栽茶苗1200亩、低改茶园3100亩,生产香菇菌棒500万棒,种植羊肚菌150亩、天麻4000亩(10万窝)。扩大生猪产能,新建45个千头以上育肥场,动员贫困户积极发展生猪产业,目前全区9300余户贫困户已购买阳晨仔猪1.7万头,第二批已订购2469头,已发放仔猪5000余头。同时在全区发展稻渔种养1万亩,预计年增商品鱼60万公斤,增值1200万元。
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举。为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返岗难、就业难问题,汉滨区积极开展“留雁行动”,主动做好送岗上门服务,一对一定向推介,动员引导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就近就业创业。依托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村“两委”,通过走访摸排、电话调查、微信群等方式动态摸排“留雁人员”就业创业意愿和技能培训需求,建立创业就业需求库,区人社局、扶贫局、五里工业集中区等单位密切配合,精准掌握企业及行业用工缺口,搭建就业平台,线上线下广泛宣传,及时传递用工信息和岗位需求,做好双向对接,精准匹配。目前,全区有用工需求的150余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超3600个,签订求职意向书1182份,签订正式用工合同1067人。
在兴产业和稳就业基础上,汉滨区还鼓励和引导群众自主创业,出台了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经营场地租赁费用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更多有志者成功创业、带动就业。此外,针对因病致贫返贫、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的这部分贫困人口,汉滨区还充分发挥好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实施特困救助、低保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兜底保障,做到了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