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延琴 通讯员 锁运堃 敖利明
在赵家河村2000亩的李子园里,满眼葱绿的李子树像训练有素的战士,整齐划一地扎根在土里,枝头缀满绿果;在新星村,770亩的花椒园里,套种的黄花长势正旺,伸展着碧绿长叶随风摇摆;在三元村1200亩错落有致的碧绿茶园里,农户们正在采摘鲜叶。
近日,记者在汉阴县城关镇采访期间,深切感受到了该镇不断推进特色园区建设,将绿色优势转换为绿色产品和财富,实现了从种庄稼到“种风景”“种品牌”的蝶变,绘制出美丽乡村新图景。这条趟出来的特色之路,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算细“就业账”“人才账”
“乡村振兴,实质是解决人员流动的问题。乡镇上联城市、下接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枢纽作用。”汉阴县城关镇党委书记沈纪兵说,城关镇以党建为引领,布局产业项目,以工业集群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能让本地农民留得住,又能让外来人口“流”进来,人气旺了,乡村自然也就兴了。
沈纪兵介绍,城关镇辖21个行政村,农村常住人口16658户54306人。全镇共有贫困村4个,在册贫困人口3188户9166人。城关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同时作为全县最大的人口镇之一,贫困村所占比例较少,表面上看压力小,实际上担子更重,“非贫困村要率先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作表率,让贫困村做有榜样,学有样板。”而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走好这盘大棋需要多点兼顾、多方发力。因此,全镇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按照“生态立镇、经济强镇、农旅兴镇、文化活镇”发展思路,凝聚起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该镇以党建为抓手,按照“南充北疏、东进西拓”的县城发展思路,以项目建设产业振兴集聚区。2019年,县城东部工业物流、中部商贸服务和西部休闲康养功能分区日趋完善。东部月河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新型建材聚集综合服务中心即将投用;中部商贸服务区各类商业综合体配套功能逐步完善,东尚、金海岸、文景盛世、凤凰大厦、星城国际、龙城悦城等一批“航母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加快建设;西部休闲康养区以“田园锦舍”、猕猴桃产业园、三沈产业园等项目为支撑,打造出集绿色农业、旅游休闲、医疗康复、养老养生、人文娱乐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新业态。
“以上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以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以后人流会增加一倍,全镇税收会实现翻番。”沈纪兵向记者算起了一笔 “就业账”“人才账”,他称受疫情影响,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六稳”落实“六保”,就业是重中之重。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在布局全镇项目建设的同时,该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选优配强“两委”班子。2019年,更以“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年”活动为契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和提档升级。全年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6个,全镇村“两委”主要负责人100%实现“一肩挑”。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村级事务民主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好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抓党建、帮增收、促发展的作用,凝心聚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种好产品卖好风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走访中,我们看到该镇每个村都发展起了具有本村特色、适合本村资源禀赋的产业。
赵家河村是该镇4个贫困村之一,辖8个村民小组520户1971人,在册贫困户273户1046人。
村党支部书记罗天富说,为找准一条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产业发展路子,村两委班子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多方考察,2016年,根据脆李适生条件,将四川省茂县脆李引进栽植,“4至5年进入盛产期,亩产可达2600公斤,目前市面上的平均价格12元/公斤,亩产值可达3万元左右。此举可以填补陕南地区本地李子销售时间空白,也可销售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发展前景很好。”
2016年,首批300亩脆李栽植成活率高达95%以上。2017年,村里成立城关镇富平专业合作社,依托“三变改革”,流转山地1700亩发展脆李。2019年12月份,该村整体收购原富平专业合作社,2000亩脆李产业园收归集体所有,“46户贫困户入社,每户年均增收5000余元。”2019年,整村脱贫。
在今年这个寂静的春天,该村近100名群众从2月底就开始在园区务工,截至4月中旬,园区已开出劳务工资50多万元。其中4组62岁的方康琴3月份在园区务工21.5天,挣得工资2592元。方康琴很开心,“因为疫情不少人都为无法工作发愁,我却早就在家门口挣钱了!”
镇驻村干部郭斌介绍说,标准化脆李种植示范基地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体。项目的建成,使得2000亩荒山荒坡得到有效整治,栽植的树苗进一步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实现植物与生态良性循环及资源利用最大化,也将特色产业和人居环境有机结合,实现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加快发展。“园区总体规划5000亩,计划用10年时间建成。从一开始,就规划建造生态宜居观光休息区,形成旅游观光带,打造农旅融合美丽乡村!”
一个园区就是一处风景,产业避免同质化、千村一貌。
新星村是该镇另一个偏远贫困村,440户1156人,在册贫困户162户410人。根据村情,该村在各级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扶持下,成立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发展花椒、黄花种植770亩,大棚蔬菜10亩。
抓产业,稳就业。通过“镇园产业联盟”,该镇立足文化创意、教育研究、民俗展演、休闲养老产业平台,积极培育古玩市场、美食街区、书画产业、电子商务,做好乡村旅游文章,繁荣活跃第三产业。目前全镇“南茶、北果、中间园”的产业格局初步成型。南部三元村发展1200亩茶园;北部赵家河、新星等村发展脆李、拐枣、花椒、猕猴桃、葡萄等5000亩果树种植;中间川道发展城市建设各类现代园区,月河工业园区、县城商贸服务区,及太平“田园锦舍”康养等产业园区,其中县级产业园区8个,市级产业园区2个,省级产业园区1个。并立足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工业园区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快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在产城融合促农增收,规模化经营赢得市场份额、工商资本下乡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2019年9月19日,全省农村厕所革命推进会(陕南片)在汉阴县召开,城关镇三元村作为此次参观点之一,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87%,让与会人员印象深刻。
在三元村,随着对房屋、院落、厕所等的改造,村民家已实现种植区、养殖区、生活区“三区分离”,庭院美了,村庄绿了,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忠秋介绍说,根据村情,依托“三变改革”,全村发展茶叶1200亩,成立了凤凰山茶叶合作社、三元茶叶合作社、年韵茶叶合作社,建茶叶加工厂3个,实现了茶叶种植、管理、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建成1200余亩的苗木花卉产业园,成功引进薰衣草种植项目,打造婚纱摄影基地;连片种植莲藕300亩,“全村群众都链接在产业链条上,群众富起来了,环境必须抓好。再加上三元村是全县饮用水源地,所以保护环境更是至关重要。”
该村一方面加大对大木坝生态旅游景区、村庄道路河道、农家乐经营户、人口集聚区、移民搬迁安置点沙沟水库风景区等区域的卫生清理整治力度。另一方面,依靠村民自治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宣传,强化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了领导重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良好氛围。去年,该村修建大型污水处理池9处,在河道两侧设置钢管铁丝围网8200米。村内放置大型移动式垃圾箱15个。通过采取系列措施,实现了“山青、水秀、景美、家靓”的田园景象。三元村先后被评为市级生态村、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首批示范村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三元村正是该镇的折射。近年来,该镇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便民惠民利民为目标,不断提升乡村的“颜值”“气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让各村有“面子”更有“里子”。
资料显示,2019年,该镇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进行常态化监管。建成12处污水处理设施,在大木坝、清水沟等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新铺设道路拦水带3.05千米,设置防护网8.2千米,建事故应急池5个。累计关停禁养区养殖场(户)20家,美化靓化修建生态河堤6公里。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10天以上,打好了“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