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延琴 通讯员 谢恩
汉滨区是全市中心城市所在地,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同时,总人口102万,占全市三分之一,是全省唯一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的深度贫困县区,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
肩负生态和发展“双重压力”的汉滨区,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新一轮退耕还林为契机,全力践行“两山”理论,厚植生态底色、培育绿色动能,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相融的绿色之路。2019年,该区如期脱贫。同年9月2日,该区林业局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开表彰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为全市10县区唯一获此殊荣单位。
如今,在转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该区锁定生态和发展的融合共生,走绿色崛起、生态赶超的跨越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该区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释放出的生态红利,不仅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让全区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生态福祉。
培育绿色动能夯实振兴基础
汉滨区国土总面积364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374.5万亩,山地资源占86%,农业人口79万人。
面对发展与保护的压力,该区抢抓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机遇,以新一轮退耕还林为契机,将“生态”上升到战略层面,坚持“生态为本,民生为上”,精心谋划、精细组织、精准落实,创新探索出“政府包抓、业主包建、合作社包联、园区带动”工作机制,政府出台激励奖补政策,放活农民“三权”,山当田种,林当园管,使退耕还林工程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工程、扶贫工程和振兴工程。
汉滨区委书记王孝成说,汉滨区的优势在生态,特色在生态,发展也在生态,可如何把生态优势化为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兑换成金山银山,既与该区区委政府将“生态立区”上升到战略层面密不可分,也靠全区总动员、全民齐参与,甩开膀子抓落实。
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实施后,该区结合实际,放眼生态经济视野,制定出台中长期规划和政策意见,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区域化布局和板块化推进原则,重点以“北山核桃,南山茶叶”为布局,推动退耕还林工程发展。全区建成11个核桃产业示范镇和9个茶叶基地镇,成功打造2个核桃产业长廊和3个茶产业带,形成“一湖五河十镇百园”退耕还林生态产业集群。
位于汉滨区西南部边远山区的洪山镇,有5781户22445人,其中在册贫困户达3891户,属该区深度贫困镇之一。近年来,该镇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以“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建成大运大豆、长青核桃、天瑞源蔬菜等6个市级农业园区,全镇65%的贫困户实现在产业链条上脱贫致富,该镇也成功跻身为该区产业名镇之一。
在汉滨区区长范传斌看来,退耕还林既是生态工程,也是民生福祉,更是一项经济活动。因此,该区放大政策引领效应,在充分保护退耕农户权益的基础上,通过“以奖代补”调动市场要素向退耕还林聚集,打造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园区,促进退耕还林向集约化经营发展。
洪山镇乾隆村40岁的周在军,是当地有名的返乡创业能人。2014年以来,利用退耕还林项目政策,先后流转土地建成3500亩油茶基地,成为区级林业示范园。园区以“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对种苗、建园、管护、采收、加工实行“五统一”集约化管理,辐射带动农户发展油茶近1万亩。截至2019年底,园区带动贫困户120户脱贫,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一个“绿”字,奠定了汉滨区发展走向,绿色作底,厚积薄发。
两轮退耕还林,该区通过招商引企、资本下乡、能人返乡,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业主,在贫困村大力发展退耕还林产业园区,为退耕户创造就地就近就业,促进退耕户近期脱贫长效增收。据统计,全区新一轮退耕还林涉及248个村,由业主牵头的有235个,占总数95%。先后建成富硒茶、核桃、木本油料等林产基地128万亩,建成万亩基地镇17个、强村大户526个,林业综合产值达37.2亿元。新一轮退耕还林中央投资5.64亿元,拉动社会工商资本投入82.8亿元。
厚植生态底色建设美丽家园
为发展“留白”,给自然“种绿”。通过退耕还林,该区让绿色占领了一座又一座荒山,山水底色更浓,颜值更高,气质更佳,给后人留下一座座富矿。
2019年,该区精准落实生态效益补偿159.64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兑现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34979户,受益贫困人数126933人,公益林补偿面积580246.94亩,兑付资金6436014.34元。同时坚持政府引导、项目引领,实施“三沿三周边”重点区域绿化2.28万亩,完成生态脆弱区修复治理11.12万亩,扶持培育生态经济旅游三产融合的现代林业园区131个。
家住叶坪镇桥亭村今年53岁的贫困户张德志,只要有时间都要到屋后的树林里查看蜜蜂的生长状况。
“每年国家给兑现生态补偿金达4037.5元,就林业一项年收入近2万元!”张德志笑着说,“真的要特别感谢国家好政策!”
张德志家有5口人,“之前就靠种庄稼和850亩的林地生态补偿金过日子,自己又没有技术,苦巴巴的。”2015年,通过林业部门的大力宣传和引导,“我认识到山林就是我的‘金山’,不同季节种了不同花果,生态环境又好,非常适合养蜂。通过学技术,我养蜂16箱,种植核桃6亩,将自家林地发挥出最大效益脱贫致富。”
优先将贫困村和贫困户纳入退耕还林,实施“千村千处”“千村千园”扶贫工程,采取“退耕还茶”“退耕还果”技术模式,因地制宜布局特色产业,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见效快、带动力强的致富产业。目前,陕茶1号、瀛湖枇杷、杨梅、油茶等特色产业已形成规模,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退耕还林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吉河镇有6089户22044人,其中建档立卡2434户8589人。2019年,该镇落实了10.66万亩生态公益林,其中新争取地方公益林3万亩,全面实现了生态补偿整镇全覆盖,惠及林农5178户,受益贫困户1574户。
打造绿色家园,既在“种”上下功夫,更在“治”“管”上做文章,扎牢制度的篱笆,以严厉的举措守护绿水青山。为压实领导干部的生态责任,该区出台相关制度,将党委系统的干部纳入了问责体系之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并把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精准兑付作为生态扶贫重要抓手,精心组织,广泛宣传,使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相关政策家喻户晓。按照“八个一批”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加大对贫困村生态保护修复力度,通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生态补偿、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使林农转移性收入不断增加,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群众的心情更加舒畅,生活越来越幸福。
护“绿”致富有底气
让绿色无处不在,最大的受益者首推当地老百姓。可以说,这是生态呵护的“回报”,也是绿色发展的“馈赠”,更是对上下以实干推动区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酬谢”。仅新一轮退耕还林,该区因林脱贫2.28万户,户均增收4338元。
“注意一点,进入林子里面不要抽烟,不要用火,小心发生火灾!”关家镇乌垭村生态护林员贾忠明每遇到一个村民,总要上前叮嘱几句。
今年50多岁的贾忠明,因孩子上学致贫,被汉滨区列为在册贫困户。2016年,镇村发布选聘生态护林员公告后,他立即申请,经过镇村张榜公示,贾忠明被聘为村上的生态护林员。“当上了护林员,就必须带头脱贫。”贾忠明尤其看重这份工作,通过林业方面的培训和了解,认为养蜂前景不错,樱桃市场需求量大,他直接将原老房子场地作为养蜂基地,13亩耕地用来发展大樱桃。
“护林每年有5000多元工资。经过2年多的发展,养蜂已达到30箱。13亩大樱桃享受了退耕还林,而且又以‘三变改革’将13亩林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每亩还能分红,就林业每年稳定收入有3万多元。2018年孩子毕业也有了工作,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贾忠明笑着说。
汉滨区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如何确保374.5万亩的林地“山有人管,林有人守,生态安全有人护”?同时作为国家深度贫困县区,如何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该区以生态扶贫为契机,用好生态护林员这一抓手,在全区选聘(续聘)5584名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374.5万亩林地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乱砍滥伐、滥占滥用、滥捕滥猎等破坏生态行为得到有效整治,为南水北调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该区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精准选(续)聘生态护林员,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贾忠明就是其中之一。
在选聘生态护林员工作上,该区严格按照程序,以在册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为选聘(续聘)对象,建立健全“县建、镇聘、站管、村用”的生态护林员制度。在管理上,严格实行多重考核和动态管理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奖优罚劣。该区林业局成立2个生态护林员大排查小组,深入镇办入户逐人排查督促整改等,确保生态护林员管理精准有效。
2019年,该区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精准选(续)聘5584名生态护林员,带动5584户22112人在家门口稳定脱贫。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0.16万平方公里,年均优良天气达327天,汉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饮用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