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真鹏
恒口两馆一院项目主体建设已经完工,文体公园全面开工建设,文化广场正式投入建设,恒口示范区图书馆、文化馆恒口镇分馆在欢呼声中免费开放,衡(恒)口民俗博物馆周末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在喝彩声中落幕……
近年来,古镇恒口,古意犹存,新意盎然。在经济之翼长足发展的同时,文化之翼凭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的东风强势起飞。恒口示范区倾力加快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博物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依托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共享文化盛宴。
民间弹唱丰盈百姓生活
6月30日,艳阳高照,暑热难耐。在恒口示范区老街社区活动室院内,凉风习习,笙歌声声。70岁的百花民间艺术团团长陈文城和团员们正在表演当地特色节目小场子《五绣恒口》:“一绣恒口镇,赛过安康城,各行各业传喜讯。二绣恒口人,致富最勤奋,建设小康往前奔。三绣农科园,绿色示范点,高新特优品种全。四绣工业园,工业大发展,地方财源流不断。五绣示范区,恒口创奇迹,万丈高楼拔地起。”
表演现场,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普通的板凳,刹时注入了灵气,成了图腾之龙,两女一男的组合更是生龙活虎,充满着活力。真难想象这群年过六七旬的老人,竟有如此的灵秀和青春的魅力。一张农用的“八仙桌”,瞬间成了大舞台,摇着彩扇,带着头饰的一男一女,以陕南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场子,把青年男女的你情我爱,推向了极致;一段京剧,唱的京味十足;一折二黄,道出了汉剧的精髓;传统皮影、安康道情、民族歌舞、不同地域的“二人转”,男女声独唱、对唱、民乐合奏,更是令人目不暇接,留恋往返,掌声飞扬……
这是一支由已过花甲之年而壮心不已的“爷爷奶奶”辈们自发组织的民间文艺团体,汉调二黄折子戏、安康八岔戏、安康小场子、安康道情剧等自编自导自演的剧目,既充满着乡土味,又洋溢着时代感,给周边居民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如今,这支活跃在城乡的“百花艺术团”,以传承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博采众长,先后排练并演出了汉调二黄折子戏、安康八岔戏、安康小场子、安康道情剧、眉户剧、黄梅戏等剧目选场。以及陕北民歌表演唱、山西二人台、东北二人转、民族舞蹈、男女声独唱、对唱、现代京剧选场、清唱、民间社火艺术等80余个节目,多次参加了市、区举办的“春节社火”“七一”“国庆”“龙舟节”“汉江之夏”“香溪之秋”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文艺调演和大型节日庆典活动。连续数年在一年一度的安康龙舟节赛中,以传承发扬民间传统文化原创的“小场子”《凤凰山恋歌》《喜庆丰收》,挖掘整理的民间板登龙《金龙腾飞》等优秀节目,常年活跃农村社区,将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走进千家万户,服务参与村民的“红白喜事”,被誉为活跃在恒河月河两岸散发民间艺术芬芳的一朵奇葩。
在恒口老街142号,一座270多个平方的花园式四合院,是陕南安康“小场子”正宗传人,今年已年逾七旬的退休干部陈文城团长的私宅,多年来他无偿的把这处私宅作为百花艺术团的排练场地和“大本营”。任岁月的风霜锈蚀着这座古宅的外貌,却难抹挂在门口“恒口百花民间艺术团”醒目的金色品牌,这品牌已扎根秦巴汉水、月河两岸,走进千万人的心中,已成为恒口乡土文化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百花艺术团”还曾被2016年度中宣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团长陈文城被省委宣传部授予“农村杰出乡土人才”,市区宣传部授予“农村文化带头人”“安康小场子传习户”等荣誉称号。独具陕南风韵自创的民间艺术精华,“小场子”片断被央视《地理中国》栏目《汉水清流之汉滨》选用并播出,同时积极参与央视一台《出彩中国人》海选,荣获陕西省“第三届农民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成为享誉四方一花独秀的民间艺术之花。
恒口百花艺术团团长陈文城告诉记者,自从我们建团以来把挖掘传承民间艺术作为己任,经常在广场上带动了周边各村的文艺爱好者参加活动演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大力的支持和赞扬,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做出更好的成绩,把传统的文化艺术传承下去。
百花民间艺术团只是恒口示范区(试验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村民已经成为文化生活的主角,山歌、小调、八岔、道情、花鼓、曲子、皮影、小场子、汉调二黄这些别处鲜见的演艺活动,在这里却随处可见。全区每年组织参加大型文化惠民活动10余场,政府购买演出91场,公益性演出17场,社团商业演出53场,累计文化活动170余场,做到文化送戏下乡全覆盖。对辖区内9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也进行了全面提升,为60多个村(社区)发放总价值120余万元的文化器材,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基层文化设施。
民俗博物馆焕发新文化
来到恒口千年古镇,恒河畔,月河边,这里灿若星辰的文化遗存,两公里长的老街,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群比比皆是,古色古香的质朴风韵,令人恍若时空倒流。而老街、宗祠、庙宇、民居所蕴含的客家文化和民俗风情,如徐徐清风扑面而来。走进老街,如同走进一段凝固的时光画卷。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红柱花窗,沿途走过那些老字号、老宅院,向内张望,有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与幽邃。
在恒口镇老街社区,有一座衡口民俗博物馆,其以收藏牌匾、民俗文物为重点藏品,总数达3200件,展现了当地时代印记、传统习俗。每逢周末前来观看的游客络绎不绝,让群众能够进一步了解恒口历史文化,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
走进“百匾堂”,琳琅满目的民间木刻古匾令人目不暇接。程时银先生收集的近三百块牌匾,集中了贺匾、德行匾、功名匾、祝颂匾、堂匾等类型。这些安康民间从清乾隆年间到民国期间的匾额,既有“乾隆二十四年亲赐”的御匾,也有近现代文化大家于右任题写的“明德永昭”牌匾。为收藏这些牌匾,本地儒商程时银颇下功夫,倾囊收藏。可以说,每一块牌匾背后,都有一个动人而传奇的故事。
“百匾堂”的280多块匾额鳞次栉比,风格迥异。解说员向记者介绍,这里展出的匾额多为香樟木、楠木、杉木等,工艺分为雕刻、堆灰、泥金、榜书等,加之装饰、上漆、贴金等多道繁杂工序,使匾额成为具有文化内涵、不可多得的精美艺术品。匾额具有中国文化深厚的内涵,其彰显着宗族的荣耀、人物的辉煌、功名的显赫,颂扬着儒家道德、礼义、仁爱之文化精髓。匾额形制古朴,书法精湛,含义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这类匾额在当时对净化民风、增强民间士绅与村民的联系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穿过“百匾堂”清静的走廊,在洁净明亮的展厅中,“俯仰无愧”“兰桂腾芳”“巾帼完人”“鹏翮初舒”“圣神文武”“公正廉明”“遵古炮制”……一块块匾额,清幽雅致,似百花齐放。斑驳萧疏的沧桑颜色,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悠远的历史。恒口商会会长程时银自豪地讲道,收藏古匾目的是收藏历史,收藏文化,记录安康的沧桑风雨和文化遗存,想让全国各地的游人来此一游,能够更加了解安康文化,更加了解恒口古镇古风。
阅读与文化娱乐相得益彰
庚子鼠年,对所有的国人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对于恒口示范区凤凰社区居民鄢帮琼一群姐妹来说,以前下班就去逛逛街、买衣服,或者宅在家里打麻将玩手机。但是,1月17日安康阅读吧恒口4个分馆集中开馆,休闲的时间,她们更多的是相约就近来阅读吧看看书学习,提高了阅读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读书学习的习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而公共文化服务根在基层,活力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
恒口示范区在抓产业项目的同时,也把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大项目”始终放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中。通过区、镇、村多重共建等方式,全方位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努力实现“一镇一站、一室一场”的目标,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群众休闲有去处、娱乐有场所、聚会有阵地。2019年8月,全区启动实施了4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公益性文化项目建设,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100万资金,引导社区开发商免费提供场所,管委会配置设备和图书,集中统一运行管理,累计完成投资180多万元,装修购置阅读设施和配套电子设备4套,图书2.4万余册,为广大读者提供便捷、优质的免费服务。
“陕南民俗第一村”鲁家村是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首选地,每逢周末,观火龙表演,品地方小吃,荡舟游美景,如今,一个以火龙文化为主题的民俗园吸引着各地游客,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鲁家村作为民间艺术“安康火龙”的传承之地,也是一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康火龙有300多年的历史,用于祈福、欢庆等。舞火龙者以各种舞姿变化以达到火龙不被点燃为胜利,观众则以燃放花筒点燃火龙为取胜。火龙舞者以“龙抬”、“龙打滚”、“龙摆尾”、“龙行云”等动作组合表演,耍宝人和舞龙者相配合,在统一的节奏中发挥个体变化,具有很强的视觉震撼力。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陕南民俗文化和安康火龙文化为主要背景,建设有陕南美食一条街、民俗大舞台、火龙表演广场、特色茶艺区、水上竹楼区、火龙文化展示馆、农耕文化体验园等。鲁家村党支部书记鲁宗奇对记者说,如今的鲁家村,不仅坐拥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条件,同时融汇入现代的经营理念,创业者立志把家乡打造成“陕南民俗第一村”,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乡亲们在本土本村就业致富,同时让家乡的文化真正地“走出去”,让老百姓能够得到实惠。
近年来,恒口示范区深入挖掘传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以打造鲁家村为龙头项目,并已成功申报陕西省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重点文化产业基地,恒口百花艺术团还与西安邮电大学签订落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6个示范村先行建设村史馆并已免费开放,并鼓励其他有条件的村以“一村一馆”、“多村一馆”等方式有序推进村史馆建设。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不能只唱“独角戏”,要打好氛围营造“组合拳”。眼下,恒口示范区(试验区)正在持续实施两馆一院建设、文体公园等文化惠民工程,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的建成将会极大的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恒口示范区(试验区)还通过大型会议、户外广告牌、电子显示屏等宣传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恒口示范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吴长奎信心满满,争取年底两馆一院投入使用,6个村史馆提升改造使用,图书总量增加一万册,加大文化送戏下乡服务,挖掘文化服务人才,培育文艺人才,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匹配程度。立足地域特色文化,在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各具特色的文化设施,提高村级公共文化场所利用率。将全区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做示范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安康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出恒口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