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安康 > 安康
“五新”大竹园告诉你:乡村振兴这样做
2020-08-26  来源:本站原创

记者 王拥 吴苏 通讯员 康健ZmE安康新闻网

秋风习习,已然到了八月末,云层从山峦的起伏线上越飘越高,气温在山风肆意吹荡的时节倏然下降,秋色笼罩在静谧中,位于汉滨区西南端的大竹园镇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ZmE安康新闻网

沿着集镇内蜿蜒纵横的道路行进,家家户户房门紧闭,农人戴着草帽忙碌在田园阡陌之间,掰玉米、收核桃、给茶园锄草……汗水滴灌出丰年盛景,成千上万亩土地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是大竹园镇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根基之一。而在集镇社区内,栋栋房屋鳞次栉比,社区工厂机器轰鸣,流水线上模样一致的产品反映出工人们纯熟的技术。人们安享着脱贫攻坚所带来的种种好处,朝着小康生活的目标扬鞭奋进,砥砺前行。ZmE安康新闻网

五年间,该镇贫困发生率从22%下降到1.8%,摘帽之后,找准切口,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大竹园镇党委政府的庄严承诺。在精细描绘“三农”篇章的过程中,该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一园两线三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茶花长廊、园林新区、茶旅新镇的发展奋斗目标。同时围绕新环境、新产业、新服务、新民风、新生活五个方面,以七堰、大竹园社区为试点,辐射全镇7村94个村民小组,着眼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让大竹园镇的产业建设、政风民风、环境基础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今,乡村振兴战略已然徐徐推进,镇党委政府乘势而上,持续增强政策举措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用“五新”战略谱出响彻汉滨的田园交响曲。ZmE安康新闻网

新环境:宜居家园打造乡愁样本ZmE安康新闻网

走进粮茶村一组,稻谷和茶叶的清香沁人心脾,水源清澈,道路宽敞整洁,屋舍俨然有序,处处给一种清新靓丽、干净齐整的愉悦感。ZmE安康新闻网

新农村就要有新面貌,新面貌何以体现,最直观的便是人居环境的对比。“在建设初期,镇党委政府就坚持把规划作为引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将社区、园区、景区、工厂和村民自建房屋进行统筹谋划,一次规划到位,分部分项实施,规划建设中注重各项目与当地自然生态、农民习俗、群众意愿有机结合,逐步打造出点线面全覆盖的和谐美丽村镇,达到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五美”目标。”镇人大主席李建立对此介绍道。ZmE安康新闻网

“以前,我们最恼火的就是垃圾乱堆乱放,厨厕污水排放等问题,自从镇上开始推行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和污水集中收集、集中处理运行模式,并对村庄院落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家家户户推行统一的改水、改厕、改路、改厨、改习惯等“五化五改”提升行动后,我们的居住环境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村民也自然而然地变得更爱干净了。”粮茶村六组组长龚兴成向记者罗列出环境整改后的种种变化。ZmE安康新闻网

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该镇以惠民工程为依托,着眼于村容村貌的转变,栽行道树、安装太阳能路灯、硬化道路、积极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修建污水处理厂等等,让新农村的新风貌逐步凸现。如今的大竹园,立足青山绿水,承载悠悠乡愁,为生态宜居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撑,让如诗的乡村画卷烙刻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ZmE安康新闻网

新产业:因地制宜撬动产业兴旺ZmE安康新闻网

从蒿流路的入口处挺进,碧油油的茶树覆盖了周遭的所有土地,茶产业既是该镇的传统产业,也是让村民致富兴业的支柱产业。目前,全镇茶叶总面积达到15000亩,沿蒿坪河连线的七堰、正义、二联、粮茶、大竹园5个村(社区)、库区沿岸马泥、茶栈2个村全部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和柑橘种植,形成了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园区。结合脆红李、柿子树、桂花、海棠、紫薇、樱花、栾树、柳树等特色种植,让茶花长廊、茶旅新镇的产业名片得以擦亮叫响。ZmE安康新闻网

在该镇的农头茶企东旭生态茶叶园区,记者见到了正在锄草的村民胡启正,已经60多岁的老胡,几年前因交通条件落后被评为贫困户,虽年老体弱,但他并不甘心一直戴着贫困户的帽子。每当茶园需要用工时,他便和老伴一块去做些力所能及的轻巧活。通过劳务用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老两口一年下来总共能挣4万元左右,很快便脱了贫。ZmE安康新闻网

集镇虽大,但农业用地毕竟有限,为让更多群众有业可就,镇党委、政府又大力培育社区工厂,新建了七堰标准化社区工厂、大竹园滨河小区社区工厂。筑巢引凤,在集镇和七堰社区先后引进康润美毛绒玩具、宝云服饰、弘华电子、纸品包装等6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社区安置点周边配套建设陕茶1号繁育基地300亩、标准化生态茶园5000亩,解决搬迁群众的就近就业问题。同时按照长短产业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新兴产业,在二联、七堰2个村实施了95亩2.8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农光互补项目。该镇茶栈村还利用部分发展资金在汉滨区水景湾移民搬迁小区购置商业门面房,实现资产收益扶贫,探索实施异地置业新路径。ZmE安康新闻网

要实现乡村振兴,根本出路还是在于产业。该镇很早便意识到了这一点,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大竹园紧紧围绕“城市所需、农村所能、区域特色”的定位,构建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社区工厂稳固搬迁后续事宜,持续做强做优产业链,赋能特色产业不断提档升级,使产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ZmE安康新闻网

新服务:治理有效夯实振兴基础ZmE安康新闻网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目标,如何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美丽乡村,大竹园镇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创新治理体系,提高服务效能,走善治之路,使得村镇体系建设呈现出卓绝的健康肌理。ZmE安康新闻网

而这其中,党建引领勇担先锋。连续多年,大竹园镇的党建工作在全区一直名列前茅。全镇充分发挥村(社区)党支部领导的核心作用,完善民主决策、治理服务、民风培育机制,狠抓班子建设,发挥模范带动作用,掀起比干劲、解民忧的热潮,不断夯实党的堡垒,构筑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层次社区治理体系。ZmE安康新闻网

礼之大成,方可入法,以法为本,和谐共生。规范民主决策,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抓手,为此,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难事,镇上都严格按照支委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评议、群众代表决议的程序进行决策,对执行结果进行公开公示。并通过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切实加强了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了群众智慧,使社区服务决策、运行质量有效提升。ZmE安康新闻网

七堰社区支部书记黄峰见证了优化治理服务所带来的种种改变,人口密集的七堰社区,管理起来很是复杂。社区便建立了一岗多职和“一格四员”的管理机制,依托微信群、户档案等科技信息为平台,扎实做好网格党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工作,让管理人员、党小组、居民代表之间通过信息平台交流互动,最终形成党建引领、平台支撑、三位一体和开放互动的管理服务新格局。ZmE安康新闻网

在“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下,该镇还创新打造了“10分”满意工程。建立了“群众有困难诉求,10分钟服务上门”工作机制,开通村民“微”服务信息平台和服务热线,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困,能解决的10分钟内解决,不能解决的10分钟内给予答复,群众对于党员干部处理满意给予10分钟评价。每年及时协调、处理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近百件,干群矛盾消弭化解,群众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有奔头,更有章法,更有自信。ZmE安康新闻网

新民风:文明乡风构筑乡村之魂ZmE安康新闻网

对于乡村来说,文明的乡风是立人之根本,也是让村民富裕的重要载体。大竹园镇深入发挥模范引领作用,自2018年开始,每年深入挖掘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隆重评选道德模范,表彰身边好人,争创十星级文明户家庭,树立了34位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学得来的先进典型,让群众学有典范、做有标尺、干有方向,基本解决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攀比成风,人情负担沉重等陈规陋习,有效地提升了群众比信心、比自强、比致富的意识。ZmE安康新闻网

家住七堰社区的村民贾定菊便是其中的典型之一,2007年,她的爱人不幸出了车祸,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虽然身体外部康复无虞,但头部神经留下的创伤却再难恢复。“他发病时,人就会到处乱跑,摔东西,所以我也再不能出门务工,家庭经济很是拮据。”贾定菊回想起丈夫出事后的那段日子,泪花仍止不住地往外涌。2016年,贾定菊一家被评为贫困户,按理说,当上贫困户,享受好政策本是她理所应得的,但她却一心只想摘下贫困户的帽子。同年下半年,贾定菊通过贴息贷款5万元,又借了亲戚几万块,成立了新蒲茶叶加工厂。茶叶采摘季,她没日没夜地守在机器旁干活,只短短一年,便赚了数万元。手握红票子的贾定菊,赚到钱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主动找上区委会,要求退出贫困户的行列。她的举动,在亲朋邻舍看来颇为不解。“大家都问我,有些人还要争当贫困户,享受国家政策的好处,你怎么还急着去退出呢?我就告诉他们,要靠自己才光荣,国家能扶人一时,一辈子的好日子,哪能全指望国家来帮。”贾定菊的一番话,传到村镇干部耳中,都纷纷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她的自强自立,也让其他村民颇受触动,先进模范的影响力让文明乡风滋长于此,群众干事的能动性大大提升。ZmE安康新闻网

除了模范带动,各村还聘请“五老”乡贤进入道德评议会,充分发挥新乡贤在群众自治中的作用,大力实施“乡贤结对帮扶”, 针对“十种突出劣行”进行整治,革除陋习,清理积弊。稳步加强软实力建设,以学习、宣传“诚孝俭勤和”和“七堰社区居民公约”为抓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相结合,通过喇叭播放、文艺演出、播放影片、跳广场舞、统一在红事馆“过事”等宣传正能量,弘扬勤俭风,提振精气神,推动乡风文明长足发展,行稳致远。ZmE安康新闻网

新生活:凝神聚力共谱富裕华章ZmE安康新闻网

“致力于改善民生是脱贫攻坚的初衷,也是振兴乡村的核心所在。我们不仅要以高质量发展让群众实现有质量的增收,更要下足功夫补齐群众在教育、医疗、居住、养老、就业等方面的短板,让每位群众都能过上体面幸福的新生活。”在大竹园镇党委书记柯英掷地有声的话语中,一张张饱满的笑颜绽放在千家万户。ZmE安康新闻网

今年54岁的七堰社区村民刘本富,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30岁那一年,他跟随同村村民去往山西煤矿务工,钱没赚到,一场意外却要了他半条命。“矿塌了,砸伤了腰椎神经,等我醒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是残疾了。”此后的岁月,刘本富彻底瘫在了轮椅上。可是厄运却并未放过这个已经陷入艰难的家庭,2010年,刘本富唯一的女儿也出了车祸,假肢替代了原本的腿脚,这让本已拖着残躯的刘本富更加难以接受。ZmE安康新闻网

“那时候,他天天愁眉苦脸的,日子过得难,时不时就有轻生的念头。我们在积极给他家争取补助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着,怕他出事。”提起刘本富,黄峰喟叹的语气中多了几许无奈。ZmE安康新闻网

“但我知道政府没有忘记我们,7.18水灾时,是干部把我背出来的。”此后,修新房、建社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刘本富搬进了自己看中的新房,门前原本是台阶的楼梯也特意为他修成方便轮椅出行的坡道。2017年,社区引进了电子厂,刘本富成为第一批工人之一,后来又陆续进驻了制衣厂、毛绒玩具工厂,等活干的刘本富开始挑活干。“现在我每天到玩具厂拿回要加工的眼片,分包给周围的老太太,自己也能撕上万片,一天能挣30元左右。从老家到社区,从社区到工厂,从工厂到家庭,作为一个残疾人,我没想到还能有今天,已经很知足了。”ZmE安康新闻网

这份知足的背后,得益于国家政策的精准定位,仰赖于党委政府的精准实施,归功于党员干部的精准帮扶。广厦千间安贫士,不止是给了他们一个新家园,各类基础和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社区居民享受就近上学、就近就医、就地培训、就地就业的便捷服务,社区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精神文化的宣传渗透……让人们乐享着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和条件。实现搬迁群众转移劳动力、转变职业、转换身份,“三变改革”让农户稳赚、就近务工让农户好赚、多种经营让农户多赚的“三转三赚”,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过上幸福的新生活。ZmE安康新闻网

在如何接续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进程中,大竹园镇强化精准理念,树牢系统思维,做好精准文章,在荣获“双连优”的强劲动力下,务实推动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锻造让群众新生活再上新高地的“金钥匙”。 ZmE安康新闻网

(责编: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