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艾蓓
9月18日,在中国中车集团西安车辆厂家属院,记者见到了原安康中美空军混合团翻译员陆培祥。年近百岁的陆培祥精神矍铄,身子骨十分硬朗,热情地到门口迎接我们。
当他得知我是从安康过来的时候,非常激动,用力地握了握我的手。聊起当年,老人说他一点儿也不后悔当兵,他很感谢部队,让自己得到了锻炼,回忆起在五里机场亲历的往事,老人如数家珍……
陆培祥祖籍江苏省常州市。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改变了很多中国人的命运,时年15岁的他,随家人逃难至汉口,住在江苏同乡会办的难民收容所里。后在贵州上了同仁第三中学,毕业考上浙江大学。1944年毕业前夕,政府下令征调理工科应届毕业生到军队中当英文编译。他被征调到昆明集中培训后,被分到航空委员会担任英文编译。先在昆明工作,1945年初到重庆空军中美混合团,不久又被分配到安康五里机场。
陆培祥从柜子里拿出厚厚一摞本子,清秀的字体,工工整整,记录着战争岁月的回忆。“五里机场在抗日战争时期,是阻挡日机飞往重庆等地轰炸的空中前哨,是安康人民抗战的主阵地。机场自1938年至1945年两次修建,共建成跑道2条、滑行道2条、推进道3条、集体停机坪5个,主要供中国空军第三航空大队与美国第十四航空大队第68联队(飞虎队一部)的200多名飞行员和600多名地勘人员使用,以战斗机大队为主……”
在中美联合抗日的岁月里,由于中美语言障碍,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陆培祥说:“为了阻拦日军对重庆等地的轰炸,我们要快速地将获得的信息通过固定联络代码传给美军飞行情报系统,美军就可以迅速处理,作出部署应对。”
“我们那时候都住在破庙里,而飞行员,搭着帐篷睡。我们每两个人负责给一个飞机翻译,一个白天,一个晚上。”“我们从战况到生活,什么都负责。比如经过的飞机的速度、方向,我们要翻译以后转到美国的指挥部。我们有固定情报代码,要最快地把情报上传上去,晚一点就会影响战机……”回忆起当年岁月,老人眼中闪烁着别样的光芒。“打了多少胜仗,说不清了。”
在他担任翻译期间,安康五里机场先后进驻过中国空军第三航空部队800余人、美国第十四航空大队500余人,包括短暂进驻的美国陈纳德空军部队。“我记得特别深,有美国飞行员从成都那边起飞,去上海执行任务,飞到汉阴的时候,飞机出事了,飞行员跳伞迫降,等我们找过去,人都没了。”讲到这里,陆培祥眼中含着泪花,“飞行员还留下了枪、手表,我们得去接管,要把东西带回去……”
在五里机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士兵和美国的飞行员们并肩作战,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陆培祥也正式退役,离开安康,在南京、浙赣等地参与铁路工作,从中国中车集团西安车辆厂总工程师岗位退休。
那些战争经历,他平时很少和家人谈起,一直珍藏在脑海深处,哪怕被岁月割成了碎片。用他自己的话说“比起牺牲的战友,这不算什么。”
在交谈时,提起安康曾经的五里铺,老人的眼角都是湿润的。他说:“我真想回安康再看看以前战斗的地方,看看现在建设成什么样子了。”
记者告诉陆培祥,五里机场在解放后因山地条件不利于飞行等原因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现在安康机场又重整了容貌,由军用机场华丽转身,将开启民航事业的新征程,即将首航运营,老人听后很是激动和开心,托记者带去他对第二故乡的祝福:“我忘不掉在五里机场的日子,祝愿安康机场早日通航,有机会我们争取再到安康去看看。祝愿安康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