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迁伟
“再有两年这些拐枣树就挂果了,就能批量生产拐枣酒,农户的收益也就提高了。”顺着张睿手指的方向望去,成片拐枣树遍布高低起伏的山坡。另一面山坡上,则是长势喜人的板栗树,绿中泛黄的板栗簇拥在枝条。
大垛村位于汉滨区县河镇西部,辖18个村民小组431户1661人,仅贫困户177户140余人,村内山大人稀,居住分散。
2019年2月开始,市委党史研究室选派的第一书记张睿,就来到这里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从陌生到熟悉,从迟疑到肯定,从摸索到熟练,回望过去的每一个日子,张睿与大垛村在点滴涓埃中浇灌着彼此的缘分,携手成长。
大垛村给张睿的第一印象其实并不算太差,毕竟距离安康城区也就三四十分钟路程,村上基础条件也还不错,虽然有山,但水源却很充足,这样一看应该没那么贫困吧。
然而,当张睿对村子全面了解后,发现村子里的情况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乐观。首先是全村在家劳动力仅100多人,其中18岁到50岁中间的不到40人,还有一部分老弱病残人员留守在家。其次是,随着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导致全村大部分土地撂荒,剩下的土地也只是以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村民靠天吃饭的理念占据主导地位。
通过逐家逐户走访和细致调查,召开院落会、村民代表会,大垛村的一个个难题摆在了张睿眼前。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大垛村紧盯村民增收薄弱环节,村两委班子与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积极沟通,互相商量,根据村上实际情况,决定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很快,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努力下,以返乡能人李扬奎和成英礼为首的农民种植合作社和英礼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结合“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鼓励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或土地入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拐枣3000亩,板栗1000亩,并吸纳贫困户在园区务工增收。
共同包抓大垛村的还有市委讲师团、市文联和汉滨区委组织部,四个部门结合各自单位优势,一方面从日常经费中挤出一部分资金以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为重点投入到包联村,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向外借力,争取区镇相关部门投入村上产业路建设,解决农产品运不出去的问题。同时,各部门领导经常性到村上和合作社开展调研、指导,与镇党委书记、镇长、村干部和合作社负责人广泛座谈,探讨当前和今后产业发展计划。
“拐枣树适应能力强,耐寒、耐旱,收益稳定,但生长至少需要5年以上才能见效益,板栗虽然周期短些,但效益较低。可以说村上前期发展的都是长期产业,短期内没有收益,带贫效益不明显。”为解决村民增收问题,促使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经多次调研协商,各部门领导与张睿决定调整产业结构。
尽管是四个党群口部门包联大垛村,但自己作为大垛村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张睿觉得就应该事事想在前面,做到更好。好在其他几名驻村队员都是踏实肯干有想法的年轻人,大家齐心协力,确保了产业项目顺利实施。
张睿把当前首要任务和重点方向主要放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入手,贫困户的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医疗教育、出行道路等等,凝聚人心,提升村民满意度。
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如何科学合理做好盘活产业发展才是重中之重。张睿一方面针对大垛村新发展的拐枣、板栗情况,邀请相关专家来村,给合作社系统讲解修枝、水肥管理、保花保果、补苗等各项技术特点,提高种植水平。一方面结合前期领导调研的成果科学配比产业发展方向。他召集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和合作社共同商议,结合村里的气候特点及传统种植习惯,制定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在拐枣园里套种高山蔬菜和辣椒这些短平快的项目,同时鼓励指导返乡能人大户发展养殖产业,以立体化思维发展产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村民们长期以来的陈旧思维,在发展产业上显得更为突出。过去只是一种调味品,在菜园子里充其量只是个配角的辣椒,很多村民都不接受大面积种植。张睿和驻村队员在给村民做好宣传的同时,联系销售渠道并与农户签订采购合同,另一方面向单位汇报,几部门联合组织通过文化惠民活动进村等方式,打消村民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内生动力。
村民的工作做通了,但发展资金却一筹莫展。张睿把自己的规划和所遇到的困难及时向四个帮扶单位汇报反馈,领导们也非常支持,并积极联系争取到一些企业单位进行投资,市委党研室主任吴世珍提出发展好、引导好、协调好合作社壮大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快速增收的思路,很快,300亩辣椒和200亩高山蔬菜园建成。今年,张睿还引导有技术、有想法的村民进行养蜂、养牛产业发展。
6组村民寇长喜算是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家里一共7口人,由于上了年纪只得留在家里务农,偶尔在周边打点零工补贴家用。针对这种情况,张睿几次入户,鼓励他发展养殖业,并答应帮他办理用地、环保等手续,同时专门联系技术人员给寇长喜指导养殖技术。现在,寇长喜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新建养牛场存栏24头,还养了10多只羊和30多头猪,干劲越来越足。
“像大垛村这样的‘空心村’最大特点就是散,只有靠发展合作社这样的集体经济,把目前零零散散的家庭经营主体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模式对于农村工作的管理和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效的。”张睿告诉记者,扶贫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用实际成绩回报组织的信任。
如今的大垛村已成立2个专业合作社,板栗园、拐枣园、辣椒园和生猪养殖“三园一场”等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村民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2019年,大垛村整村脱贫退出。张睿告诉自己,扶贫工作不能让村民一时脱贫,而要让他们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走合作社发展道路确实有它的优势,但也有弊端。最突出的就是农产品同质化和单一化,从而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当一系列产业落地后,一方面应强化品牌建设,另一方面应考虑建设生产系列产品,向纵深方向全面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设循环农业,形成种养循环、绿色生态发展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的扶贫思路张睿一直在探索和实践,也会为大垛村带来更多更好的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