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单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农产物。长期以来,受多山地势影响,安康农产品的生产扩张从根本上受限,规模、品牌以及市场化程度上不去,多数农特产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享有较高声誉,也有一定的消费市场,但仍普遍处于“有口碑少名牌”的困境中。渠道和销路的缺乏,成为制约贫困群众增收的瓶颈。
我市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过程中,用好消费扶贫这一内生动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带着扶贫公益的消费,犹如阵阵暖风吹遍秦巴大地。
消费者:带着公益去消费自然有了热度和温度
每到周末,安康消费扶贫生活馆和“最安康”扶贫超市里都是人头攒动。这里的“安康山货”琳琅满目,很多人都是大包小包,满载而归。
两手提了满满当当“山货”的曾先生告诉记者,去外地走亲戚之前,都会开车来这里买安康特产,每次都能塞满后备厢。他说:“一方面,在这里基本上能买齐安康的所有特色农产品,价钱不贵,品质很好,亲戚朋友喜欢。另一方面,在这里买也算是参与到扶贫公益中,我感到高兴。”
安康扶贫空间负责人孔令旗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和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大家都有参加扶贫公益事业的愿望。然而,很多人平时和贫困户接触的机会不多,不知道怎样去帮。
多年来,城里人吃“山货”难,难在农产品的差异性导致大家在消费时辨识困难,很多人对于扶贫产品望而却步。山里人卖“山货”难,难在农产品经营者以为只要产品好就不愁卖,但往往因为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好,有些产品连跟城里人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怎样将两者结合一下?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户,一头连着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正如曾先生所说,虽然这只是一次购物,但也是一次扶贫公益。虽然消费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但与扶贫连接在一起,自然有了热度和温度。
“消费扶贫,就是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渠道购买贫困户的农特产品和服务,将爱心行为、慈善行为与经济行为、消费行为有机结合,是一种‘新潮’的扶贫方式。”市扶贫局副局长马文艳说道。
安康扶贫空间除了线下“最安康”扶贫超市销售农产品外,还运用大数据大力发展线上消费扶贫。
从安康扶贫空间电商平台后台可以看到,安康卖得最好的农产品是米和油,仅一个建行善融商城近一个月就能销售140万元的大米和菜籽油。
记者注意到,一款小吃调味品登上了扶贫商场销量榜首。在记者正采访时,西安雁塔区刚从网上付款下单,订购了342瓶总价为1万余元的“将军擂鼓咚咚锵”牛秘酱产品。
在牛秘酱生产厂商安康秦稚食品有限公司,记者得知,这个前年刚成立的公司,带动村民增收赢得各方点赞。每天满负荷加工时能达到3万瓶的产能,牛秘酱原材料是牛颈肉、菜油、香菇、红椒、莲藕、大蒜、香菇等等,全部来源于汉滨区各乡镇。
秦稚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汪新发说:“目前产品销售超过七成来自线上,电商扶贫平台功不可没。目前10余个电商平台都上架了我们公司的产品,仅一个平台一天就能卖到5万元的牛秘酱。我们带动了农民增收,而消费扶贫也带动了我们发展。”
贫困户:稳定增收渠道能够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汉阴县汉阳镇笔架村地理位置偏远,当地特色农产品缺少销售渠道,难以变成“真金白银”。而最近大家都在议论着村中以前卖不掉的“山货”是如何“变现”的,拿着到手的一沓沓钞票,村民都笑开了花。
贫困户老张拿着刚结算完的货款笑着说:“没想到我地里种的水稻、坡上种的茶叶,成了企业职工的春节福利。”
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在笔架村“以购代扶”上门收购,减少中间环节,按照日常销售价格收购农特产品,从而使农户利益最大化。
企业通过收购水稻、菜籽等农产品,销售村集体合作社发展的茶叶、木耳等产品以及雇佣贫困户务工等举措,在解决笔架村农产品销售难题的同时,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和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近两年时间里,黄陵矿业公司已累计消费扶贫1000余万元,为笔架村集体直接盈利70余万元,消费扶贫分红8.2万元,村民销售增收100余万元,务工增收30余万元。
如今,勤劳致富“正能量”在笔架村里广泛传播,人人都在忙着“搞产业”,过去的懒汉、闲人也都成了勤快人。
记者了解到,陕煤集团13家帮扶单位帮扶了汉阴县13个贫困村,他们共同出资300万元成立汉阴鑫聚蔬菜种植联合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了功能蔬菜扶贫产业基地。还对所有扶贫产品目录进行梳理,建立了4类259种扶贫产品目录清单并通过省国资委认证。
马文艳介绍:“我市积极打造重点部门承销、帮扶单位帮销、门店商超直销、电子商务营销、推介活动展销、旅游活动带销、基地认领订销的‘七销’消费扶贫方式,多管齐下,形成消费扶贫强大合力,多渠道助力贫困户增收。”
2019年,中省市县定点扶贫单位、苏陕扶贫协作、“三大帮扶体系”、西安安康区域对口帮扶等各类社会力量购买和帮助销售农特产品42678.8万元,其中苏陕扶贫协作销售10598.3万元、中央定点扶贫单位销售19252.6万元、其他销售12828万元,带动贫困人口约12万人。
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销售中国社会扶贫网公布的扶贫产品9167.8万元;中省市县四级驻村帮扶单位消费扶贫9957.3万元;苏陕协作消费扶贫4285.3万元。
政企民齐发力,推动消费扶贫升温升级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安康一场又一场的消费扶贫活动,将优质农产品集中展销,既满足了职工、市民的节日商品需求,又助力农民增收。
节前,市住建局组织5个村和社区参与消费扶贫活动,筹备有干货、农作物、土特产、肉类等产品,活动现场共计销售6万余元农副产品。市财政局发起“迎中秋 助扶贫 促消费”活动,广大干部职工共购买农户价值1.6万余元大米、莲藕和辣椒。市公安局在旬阳县金寨镇珍珠村举行消费扶贫集中采购活动,生猪和牛羊肉、土豆、木耳等20多种农产品被抢购一空,销售总额达4.5万余元。市林业局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举办的“安康林业消费扶贫”活动在金州广场举行,在场干部职工消费热情高涨,现场销售异常火爆,很多走俏林产品迅速被一抢而空……
我市积极推行扶贫产品“进机关、进企业、进商超、进学校、进医院、进社区”直供直销。至8月底,全市通过各种渠道累计签约认购消费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超过2亿元。市政府组织的“山货进机关”“茶香进机关”,仅活动期间,干部购买50余万元、单位购买562万元。
生产流通、渠道建设,让贫困群众的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对于贫困户来说,面对广大的市场,能“卖得久”也是关键。
消费扶贫最大特点是运用市场机制,要保持长久生命力,就需引导贫困户按照市场规则参与竞争,以质美价廉的产品赢得市场的认可,追求贫困户脱贫、市场满意的双赢局面。
我市牢牢把握食品安全底线,积极推进消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扎实开展质量安全治理,提升产品声誉。加快农产品消费扶贫认证,通过国家认定供应商196家、产品511种,产品价值18.16亿元,销售额10932.92万元,扶贫产品供应商及产品认定数量全省领先。
积极为农产品“贴金”,依托富硒资源优势,建成了涵盖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矿泉水、中医药等十余个大类百余种小类消费产品体系。“安康富硒茶”“安康岚皋魔芋”“安康山猪”“安康汉水鱼”“硒滋圆1号”,以绿色生态富硒资源为基础,创建区域特色品牌,“中国硒谷·生态安康”逐步叫响。我市依靠市场机制、市场力量支撑,让品牌“走得更远”、产品“卖得更久”。
秦巴山里的农特产品“长途跋涉”,源源不断运到各地,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贫困户也在为稳定的增收渠道而欣喜,激发了脱贫内生动力。以消费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我市着力为贫困群众打通难点和堵点,推动农产品融入全国大市场,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产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