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湘
“下楼进厂门,上楼进家门,现在不仅住得敞亮,连挣钱都这么方便,只要手脚麻利点,一个月挣2000块钱很轻松,孩子放学就到厂里的辅导中心,学习也有了保障,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了!”见到刘丛红时,她一边熟练地赶制着儿童口罩,一边聊着搬入汉滨区关庙镇东湖龙城安置社区的新生活。
像刘丛红一样的搬迁安置户,在关庙镇的东湖龙城和邹家碥安置小区里,共有649户2929人。为确保搬迁群众在“搬得出”的同时实现“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目标,2019年以来,关庙镇以党建为引领,在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完善治理机制、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就业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做细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搬迁群众有了“主心骨”
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关键要靠党支部。如何让有着不同风俗和生活习惯的搬迁群众相互融入,共同开启美好生活的新征程?在关庙镇党委书记罗煜看来,秘诀便是紧抓党的建设,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每个搬迁群众都能在“他乡”找到归属感。
结合搬迁群众的特点和发展需要,该镇将东湖龙城、邹家碥安置社区与东站村、捍卫村合并,分别成立沈家岭、捍卫社区管理委员会,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成集便民服务、宣传教育、保障维权、帮扶救助、综治调解、志愿互助、应急避险、信息公开、文化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综合服务中心,为党员、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为精细社区管理,沈家岭社区和捍卫社区党支部积极探索并推行网格化管理,建立以“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楼栋党员中心户”为框架的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由社区居民投票推选出网格长(员)、楼栋长、中心户长,社区物业公司逐户收集建立业主信息系统和业主群,同步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实行楼长、单元负责人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
为使搬迁群众离乡不离帮,社区党支部主动联系对接原籍地,健全“双向管理服务”和“双网管理”制度,深化完善“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管理房和人”工作模式,建立一名原籍干部、一名现籍干部、一名结对帮扶干部结对包抓一户搬迁群众的“3+1”包联制度,确保搬迁党员、群众各项权益不受损害。
有着30年党龄的69岁老人陈开翻,就是沈家岭社区的楼栋党员中心户,更是4至6号楼楼长,积极乐观、为人和善,在社区党支部的帮助下,今年3月已将党组织关系从早阳镇转入沈家岭社区党支部,每个月都按时参加社区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还义务当起了社区的党建宣传员,“党的政策好,党的干部好”是他表达真实情感最朴实的话语。
“我们家去年6月搬到这儿,山上的5亩地都已退耕还林,我和老伴还有养老金,孙子在关庙七中上学,放学就能回家吃饭,社区干部帮我把党员关系转了过来,过组织生活方便很多,现在不仅会在手机上使用‘智慧党建’平台,还能随时把党的好政策分享给邻居,真是生活无忧呀!”陈开翻高兴地说。在社区党支部的协调帮助下,已有16名搬迁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沈家岭和捍卫社区党支部,并严格落实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要求。
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困难群众的经济收入是脱贫退出的重要指标。在帮助搬迁群众稳就业促增收上,该镇党委政府积极联系对接上级人社部门,在两大社区配建社区工厂,采取联系企业用工就业一批、引导劳务输出就业一批、支持发展产业就业一批、组织灵活务工就业一批、开发就业扶贫专岗安置一批的“五个一”就业扶贫模式,最大限度满足社区搬迁群众就业需求。
随着2019年两大社区工厂的建成投产,为周边困难群众解决就业岗位200余个。为多渠道提高搬迁群众就业率,社区党支部联合镇社保站组成就业攻坚小组,对两大社区搬迁户进行逐户摸底,对有就业意愿无法外出的人员,介绍到工厂务工或就近联系就业岗位,对需外出务工的群众提供更多的岗位介绍和创业咨询服务,还把免费培训办到了家门口,依托社区工厂建成的2处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累计开展业务技能培训8次,参训500余人。
搬迁户赵忠山便是在社区就近就业的受益人之一。搬迁前,赵忠山一家3口为汪垭村二组贫困户,因身体不好,只能和妻子在附近打零工,供孩子上学。搬入邹家碥安置社区后,社区党支部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上门为他寻找合适的就近就业机会,在社区党支部的介绍下,赵忠山成了社区物业公司的一名保安。“我每月工资2000多元,妻子在附近超市上班,也能挣2000多元,现在全家已经脱贫,儿子今年考上了重点大学,政府还给发了资助金,生活真是越来越有奔头!”看着儿子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赵忠山憨厚的脸上满是笑意。
该镇还根据搬迁群众子女的教育需求,开办了社区工厂儿童托管中心,解决了40余名搬迁群众子女放学后的照管和作业辅导问题,不仅让孩子的安全、教育有保障,还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了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真正实现了“搬得进、稳得住”。
据镇社保站和社区党支部摸排统计,东湖龙城、邹家碥两大安置社区共有劳动力群众1117人,通过各种就业方式,目前实现就业698人,其中省外就业164人,区外省内就业 65人,区内就业469人。
扶贫扶智扶出“精气神”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保障搬迁社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需求,该镇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施建设为抓手,逐步提升搬迁社区文化服务效能,着力建设和完善新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新建成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舞蹈室、非遗展示厅、培训室、电子阅览室全部免费对群众开放,文化活动中心已成为社区群众茶余饭后放松身心、学习知识、享受文化生活的最佳场所。
“下班后,我们几个工友就会来文化中心看看书,农业、科技、新闻这些我都看,了解一些好政策还能讲给孩子听,有时还会到培训室跟着视频跳一会儿广场舞,跳上几曲,身心都放松了,生活和城里没啥区别!”马丽一边比划着舞蹈动作,一边乐呵呵地说着。
据她介绍,自一家3口搬入东湖龙城社区后,在社区党支部的帮助下,她进入了社区工厂上班,丈夫在附近私企务工,两人的月收入5000多元。女儿今年6岁,在沈家岭幼儿园上学,放学后就到工厂托管中心,有老师照料,自己还能腾出时间看书、跳舞,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以建设和谐文明新社区为载体,该镇文化站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合作共建,在引导群众和谐稳定幸福生活的同时,大力开展文艺演出进社区活动,对优秀党员、新民风建设道德模范和脱贫攻坚自强标兵进行表彰,以榜样的力量引领群众生活向好向上发展。2019年以来,文化站党支部和两个社区党支部组织开展“恭贺搬迁户住新家”“送文化进社区”“七一走进社区文艺演出暨表彰大会”等文化活动8场;开设新民风道德讲堂、平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6次;东站社区群众自发组织的锣鼓队、舞蹈队义务演出10余次。一系列活动的举办,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增加了群众和社区的融入感,实现了扶贫与扶志、扶智的深度融合。
从生活环境的改变到生产生活的便捷,再到稳定就业、经济增收,关庙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支部共建,党员带头,切实激发两大社区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真正让搬迁社区开满群众乐享新生活的“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