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陈楚珺 通讯员 汪银春 薛金平
暮秋的湛蓝天空下,人们正在金色花海中收获。在白河县中厂镇顺利社区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厂房内,一朵朵金丝皇菊经过晾晒、烘干、打包等工序,陆续销往全国各地。“或是自主发展产业,或是像顺利社区这样以土地等资源与企业进行合作,在白河,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多样。”据白河县农村经营工作站主任陈进花介绍,白河县每个村、社区都会有这样的集体经济组织。
数年之间,上千次调研考核,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认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村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到人,1.3亿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随风入野、润物无声。陈进花和同事们亲历了白河集体经济的从无到有,更为这片逐渐恢复活力的乡土感到振奋。
“在白河,村集体经济发展不仅主动脉通畅,微循环也充满活力。”截至2019年年底,白河113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资产收益资金达5360万元,分红276.3万元。陈进花感受到,能有这样的成绩,根本原因是白河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扎根泥土,鲜活、坚韧且富有生命力。
孕育可能
两筐火红的辣椒静静躺在堂屋一角,坐在一旁的陈登传手指翻飞,不一会儿桌子上便堆了十来个绕好铜丝的电子元件。如果不是困于轮椅,今年32岁的陈登传应该过得更轻松些,但这并不影响他将创业的想法付诸实践。
陈登传是白河县宋家镇焦赞村三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早年在矿山务工受伤,下身瘫痪,也曾一度消沉。但在了解到村上成立了秦工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后,激励政策和源源不断的订单让他看到了希望。
流转土地、选苗播种、雇用工人、成熟的红薯和土豆再由合作社负责收购,陈登传敢想敢干,不仅养活了自己和家人,还帮助17名贫困户解决了部分就业岗位。今年,得知合作社和茅坪镇一家辣椒种植公司签下了收购合同,他大胆种上了5亩辣椒。刚收获完,陈登传又通过帮扶干部,了解到隔壁镇社区工厂电子元件加工的用工缺口,学起了电子元件初级加工。“手脚快了一天加工两袋,能挣八十块钱。昨天已经有同村的来学了,如果可以,我想带着更多乡亲们一起挣钱。”陈登传笑着说。
有了合作社就有了载体,发展产业、自主创业,都有了坚实的后盾,老百姓干事有了底气。技术有人手把手教,合作社负责籽种和回购,还有产业奖补,焦赞村里和陈登传一样自主发展产业的大户多了起来。
不止宋家镇焦赞村,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白河已经实现了113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在支持有独立经营能力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选定发展项目,开展独资经营的同时,白河还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资控股或参股,与其他经济组织、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合作经营。
焦赞村“人气”越来越旺,村上合作社的产品也从红薯粉条扩展到了羊肚菌、木耳、蜂蜜等。“去年我们和帮扶的陕建集团签订了两百万元的消费扶贫订单,预计今年订单还有大幅增长,货源范围得扩展到白河或者安康境内,给群众的分红也能再上一个台阶!”据焦赞村村支书方文念介绍,村上合作社正在和安康一家农产品贸易公司谈合作,尽可能保证产品数量和质量满足订单要求。通过联营的方式弥补人力和渠道上的不足,村合作社在承载更大可能性的同时,也给了群众发展产业的源动力和信心。
流涌激荡
其源已开,其势已成,又该如何让村集体经济这片蓝海持续释放活力?在白河,关键词是“流动”。
鼓励村内没有发展资源和发展项目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保障资金安全、资产收益前提下,跨区域异地投资置业,白河县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资源资产资金保值增值。“简单讲就是产业发展资金可以通过县、镇、村三级集体经济组织在县域内有序流通。”陈进花说。
这样的机制体制不仅促使资源要素相互聚合,更能吸引到流动属性同样鲜明的年轻人。家住双丰镇孔城村的卢才星就亲身证明了这一点。
“2015年过年回来手上攒了一些钱,考察以后就决定在村上发展肉牛养殖。” 在西安读完大专后,卢才星在外打拼了好几年,销售、保安、超市导购、工地管理都干过。但最终,故乡满眼的绿水青山,还是让他的身心都安稳下来。在完全陌生的领域摸爬滚打了四年多,26岁的卢才星创建了白河县才星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专家和产业大户。
但因为大环境限制,农村的房子没有银行愿意做抵押贷款,所以虽然房子车子家里都有,资金周转问题曾一度让卢才星感到头疼。
“开始几年盈利状况一般,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注入后解了我的心结。去年本村注入了30万资金,前段时间民主村又注入了45万资金,资金流动起来就少了很多后顾之忧,现在我准备扩大养殖规模。”春种秋收,养殖场饲料生产常年都需要用人,光是本村工人的工资,卢才星去年就发了30余万。有了充足外围资金注入,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卢才星的养殖公司也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规模效应。
“除了卢才星的公司,孔城村还给镇外的白河县永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双丰镇股份经济合作联社等注入资金100万元。目前这两家镇域外投放主体,为孔城村60户贫困户共分红5.5万元。” 陈进花介绍。
在蕴含张力、融合交互的状态中,人才与资金的聚集、商品的流通交互、信息的流动升级,打通了白河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脉络,让发展的“新陈代谢”加快运行。
从内打破
如果说“流动”是发展的关键所在,那么“探索突破”就正带领白河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向新的赛道。
据仓上镇分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副镇长李玖国介绍,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一直普遍影响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所突破,仓上镇镇政府经报县政府同意,遵循十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意愿,共同发起,汇集十个村的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成立了白河县仓上镇扶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镇政府成立了财政扶持村集体发展资金运行管理领导小组。在产业投资项目选择上,公司跟着市场走,跟着群众走,选择白河县兴达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合作对象,向其投资援建,推动了天宝现代园区转型升级为农旅结合的AAAA景区进程,带动仓上镇石关秦家大院和红花生态旅游同步发展。
同时,扶贫产业公司基于村上已有产业基础,围绕积极筹建“香艾康”工业园区,规划全镇发展10000亩艾草;建成10000平方米厂房,完善艾草种植、加工、销售等其他产业链条,利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村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实现农户与村集体利益的均衡发展。
“现在已经有6家企业找到扶贫公司要求入驻产业园,汉阴一家艾草加工公司上半年就跟我们签了战略协议。产业园一期预计明年三月份投入使用。三期共预计5年工期,边开发边调整。”在李玖国看来,产业园规划分三期开发,既能缓解资金的压力,也恰好能适应市场的灵活度和机动性,更能逐步吸收各类外部资本。
从内打破桎梏后,如今的仓上镇不仅形成以天宝龙头企业为引领,以社区工厂为补充,以60余家农业市场主体为支撑的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更通过镇扶贫公司出资组建白河县仓上镇农村供水管理运营公司,在提升农村供水管理运营、解决村民安全用水问题的同时,也证明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兼顾公益性的内在优势。
通过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仓上镇培育农业市场新型主体70余家,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15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接下来,公司将聘请资深职业经理人,提升运营队伍专业化程度,进一步降低资金监管风险。”在一路绿灯中,李玖国意识到风微浪稳并不是市场常态,且意识到了早做打算的必要。
一直关注着仓上集体经济发展的安康市委党校副教授冯三俊也有着同样的考虑。“只要是经营就有风险,发展才是硬道理,最终机制成效还是要通过市场来检验。”冯三俊认为,要实现底线保值分红并确保资金安全,如何提升对市场判断的准确性、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对仓上镇村集体经济的未来发展而言,都应成为关键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