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陈楚珺
生态环境有很多“活指标”,钱鱼必定算其一。
手掌长的小鱼,腹鳍上是白色的珠状追星,金黄色的鳞带配上红尾,光彩熠熠,和豆腐煨汤最是肉嫩味鲜,是为陕南“山珍”之一种。小时候是亲手在山间的小河捕获,后来只能是起早去农贸市场中 “重金淘来”,如今,却难觅踪迹。盖受人类活动所致。
钱鱼有着悠久的进化史,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只栖息于海拔450-1500米之清澈流水中,可以说是生态环境的“活指标”。而分布于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中上游的钱鱼种群,又以陕西南部山区为优势种群。
但近年来,受经济发展中资源开发和人工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安康野生钱鱼的身影已经越来越难见到了,那一口“钱鱼鲜”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可喜的是,这种“娇气”小鱼背后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已经被人察觉。据了解,钱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已经成熟,在山东泰安养殖普遍,而安康的镇坪、岚皋、宁陕等地也有人工育种和小范围养殖。
钱鱼作为安康大自然的骄子,渴望重新“上位”,成为陕南故乡的“主人公”。
不过若是要让钱鱼“飞入寻常百姓家”,甚至带着极富竞争力的地域特色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为安康水产的大“品牌”,成为汉江鱼的“网红”,仅靠少数养殖户“散装”发展是肯定行不通的。这不仅需要科学的产业规划,更需要从全产业链的政策支撑落实到位。
一位曾在秦岭山区任职,见证过钱鱼衰落的老领导曾向镇坪县曾家镇领导提出建议,“海拔环境水量都很适宜,大户把技术问题也解决了,离安康城区又近,是镇坪县的副中心,镇上如果出面发展养殖,结合上民宿康养,曾家镇五年发展成为‘钱鱼小镇’不是难事。”当时在场的许多干部说起发展规划,也是热情高得不得了。
然而数年过去了,喊着游秦巴明珠,吃“安康好鱼”口号,鸭嘴鱼、鲟鱼这些“外来鱼”倒是在安康频频亮相,秦巴山水里土生土长的钱鱼还是寂寂无闻。
有明显市场竞争力的乡土鱼种能不能人工扩大养殖?对民间的养殖热情如何肯定支持?这个问题在不少地方都成为问题。我们有时喜欢两眼向外,美其名曰发展“外向型”,热衷引进“外来货”,而忽视了乡土品种的保护与发展。不少当初心动身也动的养殖大户深受其害,投入了资金和人力,相关政策支撑和产业基础配套却迟迟跟不上,发展困难重重,未来渺茫。
从某种程度上说,期待翻身仗的岂止是默默无闻的钱鱼?安康的农业产业发展中,特色农业和功能农业领域是一片蓝海,许多“宝藏”正待挖掘。而挖什么,怎样挖,挖出来又怎样打磨、包装、变现,这不仅是相关职能部门态度和能力的考验,更是安康在“十四五”期间甚至更长远的时期内可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