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安康 > 安康
红叶流诗韵 民宿寄乡愁
——农旅融合成就新茨沟
2021-01-27  来源:本站原创

记者 吴苏 通讯员 寇鹏sCS安康新闻网

茨沟镇,作为汉滨区的北大门,是链接安康通往省外的重要枢纽,也是游人借此了解汉滨的一扇窗口。多年来,到茨沟镇赏红叶、吃豆腐,在西北地区来安的游客之间早已蔚然成风。秋天的漫山红叶,让茨沟镇的旖旎风光从“藏在深闺无人识”到“一朝惊艳天下知。”一食一赏两张名片,打响了茨沟的知名度,也为脱贫攻坚的方向,乡村振兴的起点奠定了基础。sCS安康新闻网

而今我们来到茨沟,这里的山丘已不仅仅只仰赖深秋红叶的短暂妆点,在田垄之间,在房前屋后,香菇、烤烟、吊瓜、魔芋、核桃等多种多样的农作物四时不间断地生长于斯,“红色”引领“多色”生发,生机勃勃、四季皆宜的茨沟有了类如“香菇小镇”“梦里乡村”等多样化的金名片。sCS安康新闻网

这种由全面走向具体,由自然之力转向内生动力的巨变,在整个“十三五”期间,遍布茨沟镇的每寸土壤。2020年10月,全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944户9806人全部达标退出,这意味着原本挣扎在最低生活水平线上的贫困群众,都在过去的五年内达到了有房住、有业就、有医看、有学上的脱贫目标。sCS安康新闻网

百年征程更进一步,茨沟镇党委书记马金乾对此表示:“牢固民生之本、守住幸福底色是脱贫摘帽的要义,疏通旅游致富路后,为群众开拓更多样化的增收途径,保障乡村振兴实现有序衔接,是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将力争让全镇经济社会呈现出质量提高、后劲增强、运行稳健、不断向好的发展势头。”sCS安康新闻网

回望过去的五年,从异地搬迁到社区党建、从旅游产业到消费扶贫、从社区工厂到后续管理,全镇党员干部、帮扶队伍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补齐了一个个短板,书写了茨沟镇脱贫攻坚的精品力作,让小康路上的茨沟群众摘下贫困帽,过上了新生活。sCS安康新闻网

党建引领,奏响搬迁和谐曲sCS安康新闻网

异地搬迁,是茨沟镇脱贫路上的一个大手笔。2016年以来,镇党委、政府综合无房户、危房户的实际情况,建设了中心社区安置点。这里地势宽阔,离集镇较近,项目完工后,268户1080个贫困群众陆陆续续搬进了新家,圆了安居梦。sCS安康新闻网

今年61岁的王业成,在山里待了大半辈子,靠着几亩薄田勉力维持生计,搬进楼房,对他而言原是计划里从未有过的事情。“他搬进来的时候,也不知道煤气灶咋用,非让给他打个土灶。最后干部拗不过,找来施工队搭土灶,他用了两天,发现确实不行,就转变观念和习惯,慢慢适应了搬迁后的新生活。”镇党政办主任、中心社区支部书记李奇朗告诉记者,山上山下两重天,改善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只是第一步,在具体的搬迁过程中,扭转群众的思路,让他们尽快适应楼房也是搬迁的重要部分。sCS安康新闻网

去年,王业成在老家养了10桶蜂蜜和两头猪,每晚回到家,就把新房子拾掇的干干净净。闲暇时光,他就到社区的广场上,和乡亲们一起锻炼身体,拉拉家常,日子过得有滋有味。sCS安康新闻网

在扶贫搬迁的系统工程中,茨沟镇并不只在建设好和搬进去上发力,还着力做好“后半篇文章”,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强化党建引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的一条红线。成立搬迁社区联合党支部,转接搬迁党员组织关系到新社区,建立以支部书记为总网格长的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将综治网格员与社区管理相结合,聘请综治网格员为社区楼栋长,配合物业做好社区管理工作,实现社区的自治、共治。sCS安康新闻网

原本居住在茨口村的陈雪,搬进社区后被选为网格员,由于住户大多数都是老年人,陈雪除了日常为大家讲解脱贫政策以外,还负责教老头老太们用家电,代缴水电费,组织他们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等等。虽然繁琐,但陈雪坦言,自己觉得很有意义。“社区自治的模式一方面有效解决了搬迁户的后续管理问题,一方面也让社会民风逐渐向好,群众之间的人情味也越来越浓厚。”sCS安康新闻网

放眼全镇,一栋栋以中心社区安置点为示范的楼宇鳞次栉比,崭新家园以崭新面貌矗立在茨沟镇的山乡之间,移民搬迁和社区党建同步并举,让搬的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现实,为群众后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sCS安康新闻网

农旅融合,消费扶贫后劲足sCS安康新闻网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外援增收模式虽快速但不可持续,如何让长效减贫成为助力群众稳定增收的抓手,茨沟镇党员干部一致认为,还得从产业发展上下功夫。sCS安康新闻网

把家门口的产业培育起来,让群众实现就地就业,是该镇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课题。依托传统的烤烟、核桃,该镇又陆续引进能人大户,发展蜂蜜、香菇、水产养殖、吊瓜种植等特色产业。在柴河、佛爷岩和白岩建成的5000亩优质烟叶基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双赢”目标;在营盘垭村和铁尺村建设的“中华蜂养殖基地”,已辐射带动蜜蜂3000箱;佛爷岩村搭建的150个大棚有机蔬菜带贫效果明显;白岩村1000亩良桑基地已产生良好经济效益;以王莽村千亩核桃园示范基地为核心,建成了二郎、王莽两个千亩“米核桃示范基地”。sCS安康新闻网

这些林林总总的农作物,以生态、绿色的样貌相继铺陈在茨沟镇原本荒芜的原野上,按照建设“粮油基地”的发展目标,该镇已发展13000余亩的蔬菜、粮油,特别是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的“香菇小镇”项目,按照产供销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共带动当地及周边2000余贫困群众脱贫增收。sCS安康新闻网

产业有了,产能上来了,如何让山货俏起来,让产品转化成实际的经济效益。镇党委、政府以乡村生态旅游为突破口,持续打造茨沟“红叶节”品牌,不断推介提升“茨沟豆腐宴”“茨沟水街”“西沟民宿”“王莽山红色革命遗址”“瓦铺盐丝古道”和“瓦铺抗战老兵党性教育基地”等特色旅游品牌,积极策划包装了一批特色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万元,带动了2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同时举办了“相约生态茨沟,采购农家山货,助力脱贫攻坚”和“茨沟红叶节”消费扶贫活动,共计销售农特产品68万元,全年消费扶贫总额预计达到440余万元。sCS安康新闻网

这种将农旅产业和消费扶贫紧密结合的方式,串联起了脱贫致富的链条。产业兴旺成为“源头活水”,让共同富裕的目标在茨沟镇愈发清晰地显现。sCS安康新闻网

社区工厂,拓宽增收致富路sCS安康新闻网

星罗棋布的产业园为留守的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增收的渠道,而更多年轻人返乡,却是因为家门口就有了工厂。sCS安康新闻网

在新伟泰玩具公司,负责人郑时霞回忆起曾在外务工的日子,至今仍感慨不已。“那时候一成年就想着要出去打工挣钱,上学出去的年轻人也很少有回来的,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孩子,我自己的娃也成了留守儿童,天天盼啊盼,一打电话就问妈妈什么时候能回来。我们也想回来啊,可是屋里没有挣钱的门路,种地效益也低,回来咋办?”sCS安康新闻网

生活的现实问题让郑时霞们不得不远走他乡,赡养老人,教育孩子统统顾不上,村庄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日益严峻。直到扶贫的政策东风吸引了多家社区工厂入驻茨沟,在外奔波的打工人纷纷返乡,机械的轰鸣声为平静的乡村注入了发展的活力。sCS安康新闻网

家住金竹沟村的郑宗云,因丈夫身体不好,独自承担着养家糊口,送孩子上学的重任。每天天刚麻麻亮,她就来到工厂开始加工毛绒玩具,下班后,她面前的塑料筐也总堆的满满当当,那是一天的劳动成果。一个月下来,4000多元的工资足以让一家人的生活有保障。sCS安康新闻网

整个茨沟镇,像郑宗云一样的留守妇女亦或返乡人员都靠着在社区工厂务工实现了增收。不断拓宽的就业渠道,让贫困群众有了返乡发展的底气,而过去靠天吃饭、农闲打牌、坐等扶持的场景也蜕变成了争相致富、主动就业的新画面。sCS安康新闻网

民有需,必有应的政策保障了民生根基,以贫困劳动力为重点,该镇还陆续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让更多群众有了一技之长,凭借一门手艺获得更高的收入。sCS安康新闻网

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生活方式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工作两相宜”减轻了后续管理的难度,一系列的政策保障、防贫机制,使贫困群众甩掉了“等靠要”思想,实现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sCS安康新闻网

如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然吹响,茨沟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三农”工作的转移方向,持续扩大就业覆盖面,突出抓好搬迁后扶工作,完善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夯实群众生活富裕的支撑力量,一个宜居宜业更宜游的茨沟镇完成蝶变,展现出汉滨西大门的多彩魅力。 sCS安康新闻网

(责编: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