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安康 > 安康
乡村过大年,新春有新声
2021-02-24  来源:本站原创

记者 吴苏 通讯员 牛志强 夏福森aW6安康新闻网

辛丑年的春节还未过完,和年节气氛相宜的,是街田巷陌里的春暖花开和人们脸上喜兴的笑容。迎接新的一年,总是有很多期待和希望的,特别是在去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新”,成了生活加速向前奔的一个讯号。为了万象更新的期冀,为了“牛”转乾坤的盼望,居住在山乡之畔的人们,总免不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年的理解。在一桌桌的团年饭里,在闪烁的万家灯火中,人们用老传统和新年味叠加的方式,过出了不一样的春节。aW6安康新闻网

农家乐里生意旺,折射消费新业态aW6安康新闻网

2月8日,离2021年的除夕还剩三天时间,家住汉阴县汉阳镇天池村的农家乐老板吴家佑一大早就接到了好几个电话,全都是预订当地人年夜饭必吃的压轴菜,汉水蒸盆子的。aW6安康新闻网

许多年的时间里,汉阳镇的村民们都会在除夕之前用上几天功夫准备这道菜,如今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不少人都开始选择在农家乐和餐馆里预订这道菜。“年前做了30多个,有的是自己家吃的,有的是邮寄出去给不能回来过年的亲朋好友的。”吴家佑说,尽管一个蒸盆子的价格并不便宜,但这两年接到的订单还是越来越多了,就连除夕的年夜饭,也有人在农家乐预订。这在以往的农村,几乎是不可想象的。aW6安康新闻网

与吴家佑的天池农家乐仅隔不到3公里的天池小区,是汉阳镇的异地扶贫搬迁社区,300多户1000余人的居住总量,是吴家佑近几年的主要客户群体。2019年全部脱贫后,生活陆续向好的脱贫户们也开始学起了城里的风气,在年节期间,不再囿于在自家过年的传统,而选择到餐馆饭店相聚。去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吴家佑就和家人们争分夺秒地杀鸡备菜,年前节后的高峰期,她的农家乐一天就接待数十桌客人,收入达到上万元。aW6安康新闻网

在红彤彤的灯笼挂满楼台屋宇的街道社区,城乡之间原本的鸿沟正慢慢被拉近。从吃什么变为到哪吃,一餐年夜饭,映照出时代的巨大变化。“十三五”期间,贯穿乡村的条条坦途,平地而起的栋栋高楼,目所能及的种种产业,为村民生活“富起来”保证了前提。在春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里,村民有了更多选择,让新年过出新意。aW6安康新闻网

正月初六的晚上,吴家佑送走最后一波客人,锤了锤酸痛的胳膊,笑眯眯地说:“要不是因为今年过年不能到处跑,我也要和家人们开着车出去旅游过年,留在家里虽然方便了大家,但是也累坏了自己。赶上今天的好日子,我们农村人过年也能好好享受了。”aW6安康新闻网

脱贫户的火日子,映照乡村新变化aW6安康新闻网

将新年过出新气象的还有该镇长岭村十一组的村民谭显武一家,因为无房住和没有增收渠道等原因,谭显武在建档立卡初期被评为贫困户。2018年,老谭一家享受到政策补贴,在距离老屋不远的地方重新修筑了新房,并入股了该村的合作社,住房问题和增收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成功摘下贫困帽的谭显武,从2018年迄今一直和妻子在茶叶园区务工,以前闲散的时间被忙碌填满,春节成了他给自己放的假。aW6安康新闻网

在苦涩的回忆中,谭显武清晰地记得,几年前吃年夜饭时,桌子还是黑黢黢的,因为长年烟熏火燎,厨房的墙壁失去了原本的颜色,斑驳的黑褐色反倒成了除夕夜的主色调,让谭显武的心情也变得和墙壁一样黯淡,加上屋外不时坠落的瓦片声,深深影响了谭显武过年的期盼心情。aW6安康新闻网

如今每到除夕前,谭显武就会上街买好桌布餐具,都是清一色的红,家门前的灯笼也比别家的要亮上许多。忙碌的欢笑声一扫多年来的沉郁,谭显武特别叮嘱妻子今年多准备些菜。“以前最怕过年,亲戚来家拜年都不好意思,遇上雨雪天气,门前就成了稀泥巴坑,还担心人摔跤,都不敢让他们来。现在门前的路修的宽宽的,家里卧室也修了五间,亲戚们住多久都行。”aW6安康新闻网

拜完年的谭显武,并不曾忘记自己如今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看着合作社的茶树在春风中茁壮向上,他肩挎水管农具,为小苗灌溉蓄力。用一年的忙碌换取春节里的欢愉,谭显武坦言道:“人勤春早,生活会越来越好,新年也有了更多的盼头。”aW6安康新闻网

传统碰撞新潮流,文化根植觅乡愁aW6安康新闻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过年的方式在城乡之间逐步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老传统与新年味相互交织,不同的声音在宁静的乡村中也碰撞出别样的喧嚣。aW6安康新闻网

大年三十,从县城赶回老家过年的夏培林从柜子深处拿出给后辈们准备的红包,像往年一样等着侄子侄孙上门给自己拜年,再将兜里的祝福散出去。但直至夜深,也没见孩子们的身影,倒是手机在桌面上叮叮叮响个不停,微信屏幕上炸开的各色表情包,扭来扭去的汉字,替代了走进家门的问候,拜年红包也简化成了微信里的转账。aW6安康新闻网

对于这种“云拜年”的方式,夏培林从直观上说不出有什么不对,但总觉得年味较之以往淡了许多。“过去每到过年,一家人都是围在火炉旁看春晚,等着长辈发红包,然后守岁放鞭炮,现在一人抱一个手机,大家各玩各的,宁愿抢几毛钱的红包也不愿意多陪长辈说说话。亲戚拜年也是打个电话,不像以前,翻几座山都要亲自上门拜年。”在夏培林的喟叹声中,对过往岁月的缅怀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引起了很多老一辈的共鸣。乡村的发展让更多年轻人走向城市,也带回多种文化的回流,但在传统的农村,这种变化却并不一定能让家中的长辈们快速接受。aW6安康新闻网

由于政府号召在春节期间要避免人群聚集,原本每年都会举行的烧狮子、采莲船等非遗活动也暂别于这个春节,爱热闹的老年人又少了一项乐趣。夏培林说:“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提高了,还是希望乡村的民风民俗能够保留传承下来,让老一辈和年轻人都能在新年中感受到老家的温暖,乡村的魅力。”aW6安康新闻网

这些不同的心声与变化,在新年这样一个浓缩了乡愁情感的节日被加剧放大,无论是吴家佑经营农家乐的火爆,还是谭显武心愿达成后的畅意,抑或夏培林的失落,都说明了乡村由内而外的巨变。在乡村振兴的当口,与经济一同增长的,还应有对乡愁文化的追溯、精神文明的建设。毕竟新年伊始,人决都是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去迎接又一个满是希望的春天。 aW6安康新闻网

(责编:王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