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丕
春日安康,山明水秀。
德育工作在润物无声中深深根植于金州大地,并逐渐在秦巴汉水间浓荫繁盛。
汉阴县“德育作业”模式、白河县麻虎小学德育经验被教育部表彰为优秀德育案例,石泉县“六位一体”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管护经验被教育部等八部委确定为全国先进典型。“追车少年”石梦林获评2020年度正能量人物,先后被央视新闻网、《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2020年10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第86期刊发专题文章,肯定推广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成绩,背后蕴藏着“以德育人”的澎湃力量,推进安康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不断提档升级,品牌效应日益彰显。
充盈“载体”,学生是德育工作的“株株幼苗”
3月8日,我市一名高二学生路遇被撞老人,挺身而出先救人的视频引起大家共鸣,纷纷为小伙子点赞。这个人们口中的“好少年”就是安康江北高级中学高二学生谢雨轩,他用行动诠释了学雷锋的意义。
时间再向前拨回到2020年11月23日早上,安康市第二中学高二学生石梦林在上学路上看到一辆三轮车将人撞倒后逃逸,他奔跑200多米追车试图阻拦下肇事司机。石梦林见义勇为的事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被央视等各大媒体先后报道。网友盛赞石梦林同学善良勇敢,称其为最帅“追车少年”。
其实每一个个体事件的背后,都是德育工作长期浸润的鲜活成果。
全市教体系统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学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广大干部教职员工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全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宣讲报告会1000余场次,在系统内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学习宣讲格局,广泛动员全市教体系统所有教职工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要求,市教体局聚焦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上,全市精心开辟第二课堂,有机整合体艺课程、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定期举办“两节一会”,有序开展体育艺术示范校、特色校创建工作,精心组织课后延时服务,通过学科教学德育化、体育教学规范化、艺术教学生活化、劳动教育常态化、兴趣培养社团化,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截至目前,全市有326所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参与课后服务学生数11.1万人,参与课后服务教师数9212人,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学校、学生、教师分别占总数的52.2%、60.6%和48.4%。
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减负工作机制,市教体局联合9部门印发《安康市中小学生减负工作方案》《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性规范文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时间规定,科学合理安排学生作业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市政府设立立德树人优秀学校表彰奖励,每年表彰立德树人优秀学校50余所。
打造“阵地”,学校是德育工作的“良田沃土”
3月7日中午11时50分,一场春雨后的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校园热闹而有序,记者在校园里看到,学生分批次在饭厅打饭、吃饭,已经吃完饭的同学在整理教室卫生,整个校园整洁干净。
随着校园铃声的响起,休息时间结束,每一位学生都安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做题、写字。拾步而上,二楼一间教室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教室里坐着30余名学生,每个学生桌子上都放着一台仪器,“这是视力矫正仪,从今年开学开始使用,这些仪器能让我们更好地解决学生视力问题。”该校校长吴锦鹏向记者介绍。
其实,这一场景在安康的很多学校是一种常态。
去年以来,市教体局、市卫健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安康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儿童青少年视力监测筛查,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学生视力健康档案,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同时做好全市从小学到高中30余万名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上报。以习近平总书记到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视察为契机,启动平利县传统武术项目、宁陕县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12所幼儿园、16所中小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篮球和冰雪运动特色园、特色校。
中小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市教体局党委坚持“党建+德育”为抓手,指导各县区成立思政课改革研究机构,实施“四好”思政课创优行动,统筹发挥学校团、队的政治启蒙和组织教育功能,精心建好思政课育人主阵地,创新实施市、县、校三级“支部委员+思政专家”听思政课制度,切实把学校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思政课堂建成师生最信赖、最贴心、最神往的组织依靠和思想阵地,有效形成了“政治导向更鲜明、党建引领更有力、结构体系更严密、组织生活更规范、思政课程更入心”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坚持“全学科、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严格落实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要求,切实将立德树人贯穿课程教学实践全过程,深度挖掘学科育德价值,探索建立学科德育融合知识体系,实施“学科知识+德育元素”的全学科教学改革,编制《安康市中小学学科德育融合工作指南》,着力打造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为辅、样本课程为补充的三级课程体系,构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育人课程阵列,实现了全科育人。建立市、县、校三级“1+1”听思政课制度,对全市思政学科教师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思政课大练兵”和实践研讨培训,多层次培养思政课教学能手和教学标兵。大力构建学校努力办好、教研室积极管好、教师用心教好、学生认真学好思政课的“四好”工作格局。近年来,累计打造思政金课200余节,培养县级以上思政课教学能手144人、陕西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标兵(骨干)34人。
提升“内核”,品牌是德育工作的“名片效应”
今年3月,安康市“德润安康”德育资源平台上线运营,以信息化赋能德育工作现代气息,标志着“互联网+德育”创新实践的落地生根。
近年来,全市各地各学校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学生第一”办学思想,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和办学风格。
市教体局以科技为手段,以安康教育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为基础,提升德育典型经验的辐射效应和引领作用,实现了用户统一登录、应用数据互通,构建了市、县、校一体化应用架构,实现了德育信息和资源的多级共建共享,有力促进了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理念、治理水平和育人方式的转变。
去年以来,全市教体系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内涵,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指导全市教体事业追赶超越。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项措施》等文件。教体系统创新构建“思政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育德,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育德,学校、家庭、社会融合育德,全员育德、全科育德、全程育德”的“三重融合、三全育德”德育工作体系,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中小学年度德育工作要点》和《德育工作目标责任清单》,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德育工作办公室),健全德育工作课题研究、经费投入、课程课时保障机制和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全面系统推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
通过创新,推进课程思政,加强全科育人,推行“学科知识+德育元素”的全学科教学改革,深度挖掘学科育德价值,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处处德育场”的育人阵地,转变教育观念,推行课堂育德知识转化为实践作业,找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交汇点,构建具体的、生动的、精准滴灌式的德育模式,引领学生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制定“立德树人实验基地、示范校”培育规划,培育命名“市级立德树人优秀学校”150个,建成市级“立德树人实验基地校”41个。市、县、校成立德育课题研究团队460个,全市形成了省级德育研究总课题、9个一级课题、215个二三级课题协同推进的德育课题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