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真鹏
4月30日,由陕西国画院、市文旅广电局主办,市群艺馆、旬阳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广电局、县文联承办,市美协、安康书画院等协办的“魅力旬阳”美术作品展,在市群艺馆一楼展厅精彩亮相。陕西国画院业务部主任、“魅力旬阳”项目负责人、策展人苗壮向前来观展的各位嘉宾们,汇报了该项目的相关情况。本次共计展出作品近70件,全方位地展示了旬阳自然风光、民风民俗、传统村落、汉水航运、工业生产、红色文化和城市建设等变革中的新风貌。
据悉,“魅力旬阳”主题美术作品交流展览先后在江苏常州画院美术馆、张家港市美术馆和广州荔湾区文化艺术中心成功展出,成为对外推介魅力旬阳、生态安康和宣传陕西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
该项目实施近两年以来,项目组30余位成员在著名画家苗壮的组织带领下,不畏严寒酷暑深入乡镇、企业和县城,踏遍旬阳境内的21个集镇和景区,开展“魅力旬阳”主题美术作品的写生创作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省文旅厅、陕西国画院、省美协和旬阳县政府的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悉心配合下,项目被纳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财政厅2020年度陕西省艺术创作资助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本次在安康展出时间为至4月30日至5月10日。
结缘旬阳启新程
苗壮,1969年生于西安,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陕西国画院画家,文化部青联委员,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特聘教授。
苗壮清楚地记得,2017年初秋,陕西国画院青年理论家释一尘(原名刘忠涛)郑重向他推荐,旬阳县铜钱关镇深藏着三个国保级传统古村落(庙湾、湛家湾、万福)的理想净土,这里有一院院没有被现代元素侵入和工业污染的老房子,古朴民居最能勾起人们怀旧的思绪,静谧中略带古意的忧伤,好似老唱片里断续回放的岁月清雅韵律,让人回归艺术的老家,让时光倒流,寻找那渐行渐远的乡愁。
正困顿于艺术的积累、提升与飞跃之际的苗壮,像打了兴奋剂一样,决心沿着著名画家、青绿山水画代表人物苗重安先生曾走过的艺术长征路,开启旬阳丹青笔墨的新征程。1975年和1979年,父亲苗重安曾先后两次沿汉江写生画作《旬阳写生》《蜀河码头》,已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杰作陈列于国家博物馆。苗壮自己曾19年备课授课,教学检查,似乎总游走在艺术的边缘教习绘画。知行合一,立足实践勇于作为应该是一位画家不忘初心的担当与使命,赴一线深入生活,扎根生活土壤,开掘艺术源泉,成为他的当务之急。
当年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苗壮开着铃木小天宇汽车一路疾驰,完全把自己从熟悉的环境和人群中抽离出来,目的就是用手中的毛笔去触摸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赶到庙湾,小桥流水人家,小院古宅山垭,这一切古朴的元素让画家震惊和兴奋,巴山深处居然深藏着这样一处秘境,这儿的院落、房屋和风景,一切的一切都令人无限着迷和向往。
像平日欣赏一幅远古的山水画卷,画家苗壮要用毛笔用心用情地去触摸古宅、田地和山岭,老藤古树鸡鸦。在海拔近千米的巴山深处,古村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一柱一椽,一石一木,一砖一瓦,原汁原味呈现在人们的视野。八十岁的村里阿婆,习惯了古院的旧居生活,故土难离,尽管儿女们多次劝她下山住楼房,但她依然孑然独居在古院落中,俨然古宅坚守者和护卫者。这一切在画家眼中都是动人动情的具象、意象和意境。不过他很少去画那些渺无人烟的地方,因为他喜欢用笔墨去拨弄现实生活的味道,说透了就是喜欢缭绕的农村烟火气,弥漫着原始的淳朴风。
大约两个周后,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苗壮开车路过旬阳县城,车出了吕河隧道,沿着大河南引桥行驶,恰好把全国著名的这座太极岛的老县城尽收眼帘。太极岛一点也不巍峨壮阔,从宋家岭一路斜向旬河与汉江的交汇处,从炮台开始,民居就像紫薇花一样一团一簇随着山梁起起伏伏,从哑子口到西城门再到制高点文庙,又陡然斜插切入到运动场前的江堤,算是给老县城完整的轮廓画上了句号。
苗壮的第一感受就是,这个地方我一定要来。难怪父亲苗重安画了半辈子黄河流域与丝绸之路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甘愿“为黄河立传,写华夏之魂”,四十多年前来到这里,激情难捺,创作了那么多老城山水画。在秦岭与大巴山的交界处的山城,这里密集的建筑群里,老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层层叠叠,汉水南流,旬河北绕,山水相依,阴阳回旋,其状如二鱼首尾相对,又似太极浮出,人称“太极城”。万家灯火的夜晚,暖暖的灯光也随之交相辉映,细细勾勒出老城建筑的精致轮廓。有了灯光的装点,老城俨然换上了另一副新装,倒映在静谧无痕的汉江与旬河水中,古色古香,流光溢彩,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太极城是诗情画意的山城,却是画家笔墨丹青的天地。这样的美景足以一生托付,写生就是画家的图像日记。在此后的两年时段里,苗壮三次来旬阳与画友们谈天说地,提按顿挫、粗细长短、轻重快慢、枯湿浓淡、疏密聚散的笔墨运施,点、线、面的随物赋形、随意生发,委婉如行云流水,刚健如斩钉截铁,嵚崎磊落,变化无穷,于痛快淋漓中内涵蕴藉沉着,挥洒着恣意汪洋的绘画人生。
“以战代练”带团队
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有奋斗者笃行的足迹。每位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每个时代也有这个时代的笔墨风格,对笔墨的探寻是所有画家一直求索的课题,画家苗壮也是如此。从写生山水到青花山水,从都市山水到植物系列,苗壮对笔墨的艺术追求从未停歇。
2019年初秋,苗壮迎来了画家教学人生的第二季。为了落实《陕西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方案》,苗壮赴旬阳县开展为期一年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工作。如果说他先前在旬阳的丹青写生是“独行侠”,现在他将扑下身子做好“传帮带”,赓续绘画艺术文脉,带领旬阳当地的画家们不畏严寒酷暑一起跋山涉水,先后走进企业工厂、街头车站、古镇村落、乡间码头进行写生,通过写生、示范讲解、点评研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旬阳的绘画发烧友们传授技艺和理念方法。
之所以选择旬阳作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实施点,苗壮说:“这里有一种对艺术尊重的浓厚氛围,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群对艺术渴求上进的绘画人才。正是如此,‘三区’人才扶持项目成为当年省文旅厅落地到县一级工作中的唯一项目,这是对旬阳对我本人的莫大支持和关爱!它意味着,将改变旬阳美术事业的散兵游勇状态,将其带领成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生力军!”
项目实施一年来,苗壮与大家朝夕相处,写生再写生、创作再创作,成了苗壮教学的基本思路,“以战代练”是苗壮教学的基本特点。学员里面既有年近古稀的周远海、赵国民、田玉佩,也有年近花甲的王成刚、段全英、杨兵,更有学院派的闫锋、王玺、蔚世生和邹定宏。他们虚心向苗壮老师请教学习,用毛笔去触摸楼房、车间、车辆、酒吧、土房、田地和山岭,在写生中去全面认识构图、笔墨、形式以及中国山水画的理念问题。
写生表面看起来就是依葫芦画瓢的客观记录。其实不是这样。画家从对象的秩序当中去发现符合绘画规律的成分,其中既包含主观选择加工,又必须尊重对象的独特性。如此看来,画板上的宣纸完全是一个智力运动的竞技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要求画家面对现实要超越一般人的敏锐观察,所以一张写生不可能像照相一样立等可取,常常需要长达数小时的打磨,尺幅之内记述的是物我合一的混合体,还有日影转换的跨度。既有“满城灯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绕太极”的恢宏场景,也要让旬阳的画家们的眼睛不断地进入到山城的细节,生活的细琐和记忆深处的模糊,然后再幻化成充满温情的笔触。而此时此刻他们不再是自己生活的旁观者,而是以审美的眼光,以抽离具体的心态,重新进入到无我的砖瓦楞缝之间,甚至可以闻到其间潮湿的苔藓和瓦松上从不曾留意过的软软的味道,也会突然惊诧于中街路向上一块巴掌大的芹菜地头竟然还有一颗硕大的芋头,一米多宽的叶子也会在骄阳下随着微风婆婆娑娑。
天气渐冷的11月下旬,画家们一行背着画包走进了不同的工厂,突然一个新世界就此打开。不锈钢设备、工业机器人、无人工厂、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天车、龙门轧,虽然机器很冰冷,但机器的轰鸣带来的是生产的紧张感,眼前所有关乎国计民生的工业生产让我们经历了从震撼到不知所措的慌乱。静下来细思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核心动力正是工业,中国的今天成就就是日益工业化的成就。旬阳曾作为工业大县,从中亦可窥见社会强劲的动脉和经济车轮滚滚的脉动。
定期组织开展采风写生、改稿交流活动,邀请陕西国画院、省美协专家团队张华、王萧、乔建业、蔡小概、季秀伟等20多位画家先后来旬阳体验生活、采风写生创作,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为旬阳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带来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思路。围绕“画好旬阳山水,讲好旬阳故事”的要求,突出旬阳自然风光、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码头文化、“三农”文化、工业发展、新民风建设等主题展开调研采风写生,创作出一批接地气有温度、扬民风有思想的美术作品。他们沐春月清风,踏绿色田野,访人文古迹,察社会新貌,挥毫泼墨,寄注新颖感受,倾心畅谈,交流写生心得。画家们多次来办公楼、吊脚楼、民房、老城门、粮库、文庙。这些家乡的歌者不仅创作了一大批表现旬阳以及陕南传统民居、农耕文明、航运文化和工业发展的优秀写生作品,而且深化了对中国画的学术思考。
一年来,“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可谓是硕果累累。陕西国画院旬阳写生创作研究中心成功挂牌;10余名旬阳美术工作者作品入展“第四届陕西省写生作品展览”;旬阳一大批美术工作者的绘画技能与思想观念得到明显提升,成功举办了“魅力旬阳”写生作品展。特别让人欣慰的是在苗壮的组织和指导下,打磨出一批接地气、有温度、重技法的高质量国画作品,这些作品全方位地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旬阳发生的沧桑巨变,是对外推介旬阳、宣传陕西的一张名片。
结项之后的新课题
“陕西国画院苗壮先生到旬阳县艺术实践3年有余,他以公益性服务为宗旨,扎根基层,深入生活,引领旬阳美术家用优秀传统国画技艺表现身边的美好生活,用美术力量帮扶基层文化品质建设,提升脱贫致富的文化自信,满足城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市美协顾问、安康著名版画家宋安平看完“魅力旬阳”美术作品展,情不自禁地感慨,安康美术家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月19日在视察清华大学时的讲话精神,“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让我们向苗壮学习,发挥好美术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在面向新时代的建设中,描绘出更多美丽富裕新安康的新画卷!
如果说写生山水是苗壮对笔墨写意的认识与实践,那么都市山水则是他个人的笔墨创新。苗壮愉快地回忆道,在旬阳期间他共创作了一百四五十余幅写生作品,对于他而言最大的收获不在于作品数量的多与少,而是作为研学指导的教师他的画作不容出错,每一笔皴擦点染都要细致入微,笔法自然,这是苗壮对自己画作的严格要求。在同样严格要求下的旬阳美术工作者们,他们专业素养与绘画能力的不断提升才是苗壮旬阳此行最大的收获。
在“三区人才”项目即将结项之际,让苗壮最为感怀的是,他与这一支从秦巴山深处旬阳走出来的绘画队伍难舍难分,他们有教师,有退休人员,还有物业经理,总之他们是一群热衷于绘画的人。大山可以使他们与外界交流不畅,可以限制他们的眼界,但大山却滋养了一群热爱绘画,热爱家乡的美术爱好者。
这是他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绘画时光,是他丹青笔墨的一个移动驿站,是他艺术追求历程的一米阳光。他忘不了大家常常在他小河北临时借居的小屋里,彻夜长谈绘画人生的情景;他忘不了去年疫情缓和后,18辆车浩浩荡荡地开赴双河镇胡校长家写生的宏大场景;他忘不了每到一个地方写生创作,总有好客的村民送茶送水送饭,而绝大多数镇政府出于对绘画艺术的支持,总会在晚饭时在机关食堂浓情招待,让这些省城的艺术家们奉献精神食粮的同时,品尝到来自山里的深情厚谊和饕餮盛宴。未来,苗壮想集中整理自己在旬阳写生教学时所写的日记,用文字直观表述,用照片诠释理解,用画作更好地提升自我和同道画友。
绘画的心境是平淡自然的。苗壮坦言自己是个平淡的人,他的作品展现的也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一面。画画永远不可能轻松,但他想做一个永远在路上的人,搜尽奇峰打草稿,一直深入生活,永不停歇!
旬阳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长张文胜告诉记者,随着《“魅力旬阳”美术作品集》的正式出版和该项目传播推广活动的开展,必将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化陕西(旬阳)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地域合作,在脱贫攻坚、繁荣公共文化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必将产生推动作用,同时为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成果共享,为促进陕西(旬阳)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发挥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