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秦英 张才燕
2020年,市妇联连续收获了两个“国”字号荣誉: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授予“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妇联授予“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背后是市妇联的使命担当,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殷殷嘱托的生动实践。
我市家庭教育的问题在哪里?家长有何需求?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是什么?为了寻找答案,市妇联与市关工委一道深入学校、社区破题解难,用爱的双手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托起希望。
“我现在真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他总是与我唱对台戏。”“现在家长把家庭教育推给学校,学校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没有专业指导教师,全凭经验摸索。”循着“家长呼声大、学校期望高、社会有需求”的“急难愁盼”,市妇联展开课题调研。
令人鼓舞的是,这项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市政府分管领导全力支持此项工作,亲自协调解决有关难题,省妇联为市妇联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料,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从师资力量上提供帮助,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家连续五年每年拿出200万元资金支持建立“学校德育工作基金”。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扎实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市妇联从制度建设抓起,与市教体局等7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使家庭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建立了由团市委等多个部门组成的家庭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从妇联的“单打独做”到“众人划桨”,确保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围绕有场地、有牌子、有制度等“七有”目标,制定了《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标准》,包括高新一小、江北高中等在内的一批“家长学校”应运而生。与此同时,转发了全国妇联和教育部新修订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和《家长行为规范》,让家长了解不同年龄段家长的不同责任。
家庭教育不能单靠空洞说教,要有鲜活的故事和个案进行直观教育,为此,市妇联积极构建切实可行的工作路径。2019年联合市纪委监委、市文广旅游局投资70多万元在安康历史博物馆建起了“家风馆”,被省妇联命名为“陕西省家风教育示范基地”,被市纪委监委命名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自2020年6月3日开馆以来,有近5万人次参观学习。在省妇联的大力支持下,从2019年开始,相继在我市汉阴县、白河县、旬阳县建成“家风馆”。充分利用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建立教育基地,先后在市科技馆和市关工委建成了“安康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在市群艺馆、市图书馆建起了“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在安康中心城区的社区建起了“家庭教育流动课堂”。截至目前,全市10个县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实现全覆盖。今年,在市中心城区繁华地段建起了以“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宣传长廊”,将获得全国、省级表彰的“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事迹和“新二十四孝”内容展示给广大家庭,汇聚向善向上的精神暖流。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特点,市妇联联合市直有关部门成立了“新婚夫妇班”“孕妇班”等,满足了不同群体家庭教育的需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市妇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起了家风家教、心理辅导、健康教育等家庭教育教师志愿服务团队,为我市开展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各团队组建以来,在线上与线下广泛开展“做合格父母”等内容的家庭教育讲座,去年家庭教育讲座覆盖了中心城区35个社区,受教育家长达到100多万人次。今年从4月12日开始,开展家庭教育讲座40余场次,覆盖全市12个县区和安康中心城区重点学校,受教育家长达8万多人。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家长或孩子不同程度出现的心理问题,市妇联探索性地精选了10名心理咨询师与安康中心城区10所学校建立长期的志愿服务合作关系。
针对家庭暴力、留守女童受性侵等社会问题,市妇联与多部门构建社会化大维权工作格局。联合市司法局、市法院、市民政局等单位建立了《反对家庭暴力联动机制》;利用市公安局110报警平台,建立了“家庭暴力报警中心”;与市司法局建立了“妇女儿童维权中心”;与各县区妇联联合民政、司法等单位建立了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率先在全省社会组织中第一个成立了婚调委。系列内容丰富的活动开展,有效预防和化解了婚姻家庭矛盾,促进了家庭和谐稳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