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信朋
6月29日,西康高铁正式全面开工建设,这是安康人望眼欲穿的好消息。对高铁的期盼来自社会各界,不论是士农工商,期待家乡通高铁,可以说是极少数全民拥有共识且没有争议的大事件。
(候车厅效果图)
据统计,截至2021年4月,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4.6万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8万公里。经济和交通更发达的长三角等地,高铁已经“公交化”。修建高铁对一个地区的意义有多大?今天我们不再老调重弹“虹吸效应”,而是一起思考,我们该如何迎接它的到来。
首先,一个不容辩驳的核心概念,科技和生产力进步整体上是给人类带来幸福的。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时代,彼时,无论怎么费尽心思调整生产关系,人群的生活都是极其艰苦甚至痛苦的,就如笔者时常举的几个通俗例子:曾经皇后要吃荔枝都千难万难,如今常人也可以轻松享用。
高铁的开通,势必会对一些地区的经济格局甚至文化习俗都带来影响,大多数老百姓并不研究也不关注宏观经济的发展和运行规律,只关心这个月工资的多寡以及能否按时发放到口袋,可为什么也依然热切期盼高铁开通呢?我想,这和大部分人都参与过、存在很长时间且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有关——春运。
由于过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经济机会的不平等,外出打工这件事在我国保持了几十年的热度。中国幅员辽阔,外出打工通勤数千公里,一年一次的返乡团圆都十分不易,曾经一票难求、火车洗手间挤满人、睡在椅子底下,这是我一个80后都经历过的常态。
有句话时常被人们拿来感慨: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故乡安放不下肉体,他乡安放不下灵魂。那么拉近故乡和他乡的距离,让安放肉体和安放灵魂的地方更近一些,这是绝大多数人发自肺腑的渴求。记忆告诉我们,太需要快捷、舒适的出行方式了。
科技和生产力的进步整体是给人类带来幸福,但微观上的影响也现实存在。古今中外,交通对经济格局的改变都是不可抗的,运河、码头、港口,国道、高速、高铁、机场,在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主要交通方式造就那些曾经璀璨的经济重镇和繁荣都市,无不在告诉我们答案。工业革命以前,水运为主的时代,汉江边一个几乎没有几尺平地的县城,都有码头、几省会馆等象征经济繁荣的设施,如今,这些都只能在博物馆作为历史去回顾,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了。
我国人口众多,8亿人左右实现了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前无古人的发展和生活形态,如此庞大的城市系统不谈发展,只说运行,就需要巨量的能源来维持。因此,我国也是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尽量减少石油依赖,也是一个必然。有行业人士分析,未来,1000公里以上的远距离通勤就选择飞机;500到1000公里之间,坐高铁是最好选择;500公里以下再考虑开私家车。当然,500公里以下也可以选择高铁。
高铁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昂,单从公共服务提供出行便利的意义上讲,堪比人民群众的一项奢侈享受。如果生产力进步迟缓,高铁所带效率的溢价抵不过“奢侈享受”所必需的支出,社会就要为此承担成本。所以人们也能感觉到,一个城市的高铁能否建设,不仅仅是这座城市自己的理想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所能决定,和社会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从经济规律讲,基础建设突飞猛进的时间窗口也不是无限期的,高铁能否顺利建设,纠着所有人的心。
四年前,我写了一篇《高铁高速通了 人和钱跑了怎么办》,引起社会反响和领导关注,那时主要说明了“虹吸效应”的存在。高铁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缩短了出行时间,提升了通勤体验。如果一座城市产业薄弱,大循环不足,以“内循环消费”为主,毫无疑问,大城市的消费体验更好,被“虹吸”是必然的。但如果一座城市生产供给能力也强,小城市反而成了生产经营的成本洼地,快捷高效的交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发展机会,更多订单、更快反应配合能力、更多客户愿意合作。斗转星移,四年过去,从中也看到我们的城市在很多方面做好了准备。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人口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条件好的城市扩张的冲动和条件差的城市被动收缩,是一股强大的惯性,可以预见,“反制”人口流失,是未来大部分中小城市要努力的目标之一。怎么才能留住人?那就是:乐业才能安居。让故乡有工作,让安放灵魂的地方也能安放肉体,要满足这些要求,只有艰苦的产业建设。社会也能明显感觉到,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对经济泡沫的担忧等各种因素之后,各国、各个大城市都对生产制造能力重新思考和定位,招商引资和产业建设的难度比过去更大了。
高铁建成通车需要五年时间,五年的努力可以改变很多事,也听闻,安康针对几大主导产业推行“链长”制,以更大力度和更强措施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我们完全可以期待着,五年后,驶出家乡的第一列高速列车,也满载着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安康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