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规划引领,促进科学发展。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一园一业”原则,各县域工业集中区委托专业机构高标准修编整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县域工业集中区产业定位,重点培育2至3个绿色循环主导产业,持续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全市县域工业集中区规划工业用地面积71.1平方千米,已建成27.98平方千米,亩均投入228.74万元,亩均产出256.25万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95万元、123.24万元,6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值过百亿元。同时把各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主要载体,积极推进园区提质升级,6个县域工业集中区进入国家开发区目录(2018版),8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列入全省50个省级建设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5个县域工业集中区相继创建成为省级高新区和经开区。
坚持完善设施,提升承载能力。积极筹措国资、民资、财资、融资等各类资金,全市工业集中区累计投资327亿元,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多种模式,高标准建设水电气路讯污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各类生产性配套服务设施。突出抓好标准化厂房建设,今年上半年共建成标准化工业厂房41.83万平方米(其中各集镇社区建成4.09万平方米),提前半年完成全年建设任务,全市标准化厂房建成面积405万平方米,预计全年可建70万平方米。协调相关部门将资源向工业集中区倾斜,全面布局配套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贸物流、公共交通、职工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积极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睿智环保建材、华银科技分别成功创建国家级和陕西省绿色工厂。
坚持狠抓项目,实施开放发展。认真落实“144520”招商引资工作要求,坚持每季度赴国内省会城市开展招商推介活动至少1次以上,仅今年以来,市上主要领导带队前往苏州、常州、杭州、温州等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安康高新区近年来累计开工或建成战略新兴厂房近200万平方米,重点招引发展高端制造、电子信息、富硒生物、医药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汉阴县今年将建成6万平方米标准化工业厂房,聚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园区,已有一批外地电子信息企业待厂房建成后入园落地。扎实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1至6月,县域工业集中区入库项目已由年初116个增加至149个,完成投资49.3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3.54%,新增康达电子、红石绿能等38户投资千万元以上入园企业,占全年目标任务的95%。认真贯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总体要求,探索产业转型新模式,谋划编制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包装饮用水产业链推进方案,推动“引资补链”“引资扩链”“引资强链”,实行产业链精准招商。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新动力引擎。依托重点园区和企业积极创建专家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示范站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其中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60家,批准筹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65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1户,市级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65个。积极打造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双创基地,已认定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7家,安康扶贫空间申报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通过省级评选,已推荐至工信部。组织15户市内重点工业企业积极参加“创客中国”“创客陕西”创业创新大赛并被表彰为赛会先进组织奖。评审认定13项2021年安康市工业“质量标杆”典型经验,安康市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26户。支持具备条件的实验室申报认定为省级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鼓励制造业企业扩大研发投入,积极争取各类研发经费投入奖补项目扶持。
坚持优化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市工信局平均每年争取超过5000万元省市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和入园企业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内设立各类投融资机构15家,总融资规模达30.2亿元,有力缓解了入园企业和重点项目资金短缺难题。五里工业集中区成功发行私募债券1.5亿元,将苏陕合作资金9500万元以村集体组织入股形式,建成标准化厂房6万平方米并按期及时兑付分红。平利县整合到位项目资金8630万元,一季度启动10万平方米的数字经济园建设。安康高新区、石泉县、汉阴县等园区设立中小企业还贷和出口退税资金周转池。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投融资机构、龙头企业在工业集中区建设各类公共服务平台29家,累计为2899家中小微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人员培训、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融资担保、管理咨询、法律维权等全方位支持服务,实现年度服务收入4366万元。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实行市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54个部门包抓重点工业企业等包联制度,凝心聚力为企业经营和项目建设排忧解难。狠抓惠企政策落地,有效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近五年来市场主体年均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