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章莹 赵楠
巧用林下撂荒地,刨出致富金疙瘩;稻田虫草作食料,喂出肥美稻花鱼;生猪粪便还田用,养出肥沃黄土地;农光互补提质效,补出群众致富路;社区里头建工厂,群众门口稳增收。
位于汉滨区北部的大河镇,盛产蚕桑、核桃、天麻,近年来,该镇按照“红色党建引领绿色产业发展”思路,通过党建赋能统筹全域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布局,打破区域壁垒,激活产业链、人才链,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形成多点开花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以绿色产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在延长产业链条、做强科技支撑上下功夫,从小切口中做出大文章、在小产业上展现大作为。
林下天麻采收忙。“一锄挖下去,天麻钻出来,捡都捡不赢”。如今正是天麻丰收季,连日来,大河镇大坪社区、兴红社区的天麻园区内一片忙碌景象,群众手拿锄头弯着腰、弓着背,熟练地翻开泥土进行采挖,而身后的筐里装满了一个个硕大饱满的天麻。大河镇林地资源丰富,为发展天麻产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在社区党支部引领下,采取“农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农户”的形式,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引领一批有想法的群众共同发展天麻种植,如今,天麻已成为鼓起村民“钱袋子”的一项致富产业。全镇今年共种植天麻3000亩,预计产量30万斤,产值360万元,带动140户群众就地增收。
立体种养稻鱼香。走进流芳村,一片片稻田犹如金黄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一尾尾黑鲤鱼在水中嬉戏。稻渔综合种养是大河镇生态循环经济农业的模式之一。在稻田种稻和养鱼,发挥稻鱼两者共生互利的作用,田里的蚊子幼虫等水生害虫成了鱼的自然饵料,鱼除吞食水稻害虫外,还能为水稻根系松土,促进水稻生长,在水稻增产方面功不可没,真正实现“一亩双收”。稻鱼种养基地负责人何启奎说:“自2019年起我们开始发展稻鱼种养,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今年结合撂荒地整治,我们的发展规模达到150余亩,投放鱼苗3000余斤,还和五福鲜公司进行了签约,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统一供种、采收、加工,配套线下订单及线上电商统一销售。年产值能达到15 万元,辐射带动30余户群众增收。”除了流芳村,该镇瓦房村和先锋社区也陆续采用这种发展模式,全镇形成300余亩的种养规模。
生猪“链”上蔬菜园。小河村党支部通过“土地流转、入社劳动、入股分红、产业带动、反租倒包”的方式,创建了小河村循环经济农业园区,园区共流转土地687亩,其中368亩为生猪养殖产业,300亩为蔬菜保供基地。生猪年出栏量4500头,年产值达900万元。大棚蔬菜50亩,露地蔬菜100亩,年产值达1800万元。“猪圈里的粪便,都被清运到特定的区域沤肥,沤好的肥用于蔬菜的底肥,不仅大幅度提高蔬菜品质,达到“无公害、无污染”标准,还消除了环境污染的隐患。”小河村党支部书记潘德峰说。通过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园区+农户”的运营模式,探索出“菜、饲、畜、沼、肥”五位一体循环种养模式,走上资源生态利用,产业相互带动、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农光互补增动能。同心村地理条件好、阳光充足,是大河“万农生态光伏”集中电站建设项目落地村。密密麻麻的光伏发电板下,有大量闲置土地,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打造了农光互补园区,按照“农业种植+光伏发电”的方式,在光伏板下种植喜阴的香菇、辣椒、洋火姜等农作物,形成了建设1个光伏项目,可获得”发电收益分配+土地流转收益+农产品订单收购收益+基地务工收益”的“1+N”多重效应,实现“一地多用”“农业发电两不误”目标。“我们这里10万棒香菇的销售额大约120万元,扣除人工费和原料开支,一亩香菇的纯收益大约1万元。”同心村支部书记易光明说。大河镇农光互补项目共带动100余户400余人年增收3000元,群众奔上一条“一个基地、多方收益”的致富新路子。
社区工厂稳就业。在大河镇的几家新社区工厂里,缝纫机的声音此起彼伏,呈现一片繁忙景象。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大河镇党委、政府抢抓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政策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拓展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渠道,陆续引进毛绒玩具、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愿望。为了帮助企业落地生根,大河镇党委、政府以甘当“店小二”的服务意识扑下身子、主动作为,变“政府思维”为“企业视角”,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担当,在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上下苦功、出实招,以“保姆式”服务打通企业“堵点”“痛点”,用标准化的厂房、优惠的招商政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一批挣了票子、探了路子、换了脑子的能人回乡创业。据了解,全镇目前共有八家社区工厂,带动就业人口653人,其中脱贫人口和三类户共计128人,月平均工资2800元,为群众稳定增收和巩固脱贫成果奠定了基础。
大河镇党委书记刘长平说,下一步,大河镇将按照党建引领、绿色循环、市场助力、科技支撑、品牌带动的思路,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不断壮大乡村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两片三区多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和产业链条眼神,借助电子商务、消费扶贫、供销为农服务中心等载体实现产品研发、育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提升产品品牌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产业发展新转型、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