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俊 郭飒
“省考”在即,日前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2021年全市科技创新9项省考指标多数增幅在20%以上,实现了纵向大幅提升目标,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创新注脚”。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面临疫情和经济形势下行的双重考验,何以在科技创新方面指标取得亮眼数据?这些指标与区域科技创新又有何关系?回顾2021年的科技工作,能从中找到答案。
用数字说话,观念是源动力,作为在高效率
“陕南地区创新资源相对匮乏,安康2021年的科技发展指标数据,来之不易。它反映了一系列变化。首要就是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群向记者介绍。
2019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家,2020年底达到64家,2021年底达到92家;2019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1.58亿元,2020年完成2.15亿元,2021年完成4.99亿元;2019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39家,2020年入库225家,2021年入库299家,全省排名第四,陕南首位。
此外,去年全市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56%,较上年增长7.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为23.56%,较上年增长19.9%;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系数合成的4项指标较去年均有增长,其中,选派科技特派员1036人、新认定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6个、获得省级农业科技项目立项20项、农业技术合同成交额3亿元;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安工作(外国B类人才)7人,研发人员数达到2153人,基础研究支出占研发支出比重3.52%。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去年的多项指标增速都是近两年中最快的。
数字的背后,不仅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也体现了市场主体的科研积极性在不断提高。市科技局计划成果科科长程苗介绍,省考9项指标,不仅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衡量标尺,更科学体现了政府投入、企业主体、发展趋势的正向联系。政府重视科技创新,企业自主加大研发投入,就会更有市场竞争力,就能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带动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从支持到服务,输入的是动力,输出的是活力
在陕西禾瑞光科技有限公司,陈列厅各类型的手机镜头便是企业的主导业务之一。作为专业从事光学产品的企业,公司拥有成熟的产品自主研发、生产制造能力和自己的研发生产团队,拥有专利26项。
2020年5月,陕西禾瑞光科技有限公司在安康正式投产;2021年,公司通过高新企业认证。
从投产到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仅一年时间。除了企业自身的优势条件外,与政策的支持以及越来越便捷的服务密不可分。“除了到户指导、参与相关培训,安康高新区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还专门聘请第三方公司给我们做培育,让我们从申请到通过高新企业认证,一路都十分顺利。”禾瑞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祥建说。同时,为帮助公司加快成长,去年,市政府办公室下发《2021年包联重点科技型企业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安康银保监分局为禾瑞光科技有限公司包联单位,协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企业在安康时间比较短,没有跟安康辖区内的金融机构建立过任何合作关系的情况,安康银保监分局积极对接建设银行安康分行、邮储银行安康市分行及西安银行安康分行开展产品服务模式创新,为禾瑞光公司提供最适合可行的融资方案,共计授信700万元。
“不仅政策上、资金上支持,现在把申报流程也进行了简化,从线下搬到线上,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对科技型企业的重视。”与禾瑞光公司同批认定的陕西轩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冉明平也感受颇深,“高新企业认定让我们对企业发展更有信心了!”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跨越式增长并非偶然,而是一系列措施实施后带来的成效。市科技局区域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科科长成家宁介绍,为帮助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我市建立了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培育科技型企业52家,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梯度培养。组织召开了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暨税收政策宣讲会,建立市级部门包联重点科技型企业联系沟通、问题解决、协调联动、信息反馈“四项机制”,全市50个单位对口帮扶重点科技型企业,将帮扶工作成效纳入单位年度考核。
与此同时,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全部实行网上申报和一窗式受理,3项政府服务事项“减时间”比例超过70%,“最多跑一次”比例为100%,即办事项比例超过50%。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认定上,运用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系统,改之前的纸质资料层层上报为申报不见面的系统上报审核,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前一年最多只能申报两批,2021年申报审核了5批。”成家宁说。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92家高新技术企业。
变被动为主动,体现的是合力,激发的是潜力
2021年,“秦创原”三个字走进公众视野。为加快推进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市科技局牵头制定了《安康市加快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若干措施》《安康市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市政府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咸新区管委会签订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校地合作框架协议》《深化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等。组织征集企业与秦创原科技创新合作需求83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42项,开展对接活动3次,签约项目6项。
此外,我市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推进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推进科技人才引育、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全面加强校地产学研合作、认真做好科技成果管理等工作,力促科技创新水平攀升。随着科技创新政策不断完善,政策“磁力”效应凸显。一批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技术攻关,在创新领域取得突破。
受新冠疫情影响,抗风险能力较低的民营企业群体面临巨大压力,在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被迫压缩的情况下,安康北医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不断地完善和探索下,没有改变原有的设计方案,从种植到科研,从生产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在稳步推进。在该公司的“成绩单”上,科技创新成为重头戏:已投入生产品种16个,进入新药Ⅲ期临床试验的品种3个,研究开发中的产品5个,均属一类创新药;多个产品为国内独家专利产品,技术水平处国际领先地位。“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活力,尤其作为科技型企业,没有创新就少了生命力。”安康北医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世明说,“安康发展环境好,我们要借助好的环境,不断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我市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等方面快马加鞭,“科技创新是发展引擎”已成为各方共识。在系列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创新意识由被动转为主动,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全市7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达180家,占比达到23.56%,排名全省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