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丕 郭飒 杨迁伟
一所小学能带给学生什么变化?答案在学生。
一所有着90年历史的小学在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能带给学生什么?答案在学校和老师。
从宽广的视野重新给小学阶段的学习和成长定位,所有的努力只为孩子们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这是安康市第一小学所有老师的初心。
9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这里生生不息,给予了学校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精神滋养。在市一小校园中,能够感知历史的温润与文化的厚重,也体现了对生命、对教育、对未来的思考,以及每一位老师专注于教育的坚守。
“诚实、勤奋、团结、创新”的校风,“严谨、勤奋、爱生、进取”的教风,“文明、守纪、勤学、向上”的学风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力量,也激起孩子们对未来的无限畅想。学校传承历史,专注当下,放眼未来,学生们在这里成为有梦有爱、有智有趣的人。
初夏的校园是多彩,是热闹的,也是有爱的。
“小农场”里,辣椒挂了果,南瓜开了花,茄子的枝秆越发粗壮;操场上,孩子们随着足球移动的身影在阳光下愈发茁壮和活力;教研组办公室,老师们正在讨论着课题,一言一语中都渗透着孩子们的未来和发展。
安康市第一小学对于安康人而言一定是耳熟能详的。作为安康的老牌小学,成立于1932年,已有90年的办学历史。2018年,安康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成立,依次建成市一小高新校区、托管汉滨区建民办红星小学。在90年的风风雨雨中,学校经历了更名、扩建、成立集团校。
从“安师附小”到“安康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名称变了,老牌学校的名片却是历久弥新。老校如何焕发出活力?采访中,记者逐渐找到了学校发展的密码,那就是“生命力”。
从学校、家庭到社会,从深耕到创新,“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在这所学校,我们看到了劳动教育绽放的生命力——快乐劳动、每时每刻
“我要去上学”劳动主题技能赛、“文明心中装 垃圾分类放”劳动定向赛、“我是家庭小主人”劳动实践活动……5月5日,安康市第一小学三校区正式启动为期一周的“劳动创造幸福”主题周暨劳动教育成果展系列活动,累计收到学生合格劳动成果展示作品4000余份,优秀劳动成果展示作品3586份。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意味着,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引发大众关注。
事实上,市一小在本土老牌名校基因的加持下,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其在劳动课程开设方面早已先行先试,并不断丰富样态,让劳动教育更有意义有趣味有成效。
“学校一直深耕劳动教育,主要从劳动精神美育、劳动实践课程以及劳动清单来进行开展。先让学生了解劳动历史,感受劳动精神,再开展学生、老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实践课程,提高劳动技能,最后,将劳动实践落到学生本身,定期发布不同主题的劳动任务清单,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发芽’。”市一小德育处副主任唐小姣说,自开展集团化办学以来,学校明确各年级要在课程教学、学校活动、家庭生活、社会实践中,全面融入和开展劳动教育,以达到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
在校园一隅,一块大约600平方米的田地里,瓜果蔬菜枝繁叶茂,格桑花开得正艳,静静的小园子开始热闹起来,这便是学校的“德馨种植园”。2019年5月,结合校本部地域特点,学校专门为学生开辟了一块种植园,园内设置有学生劳作体验区、自然科普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利用社团活动和全学科德育渗透课,由老师带领学生参与植物观赏和劳动实践全过程。
“未亲近泥土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童年,未亲近自然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通过这种体验式劳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也能够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市一小校本部副校长陈忠云介绍,针对当前很多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的问题,学校紧扣新时代劳动教育主题,努力促使劳动教育与“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劳动课程模式,让劳动教育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于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
劳动上课表进课堂,市一小一直走在前列。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课,通过劳动班队会、劳动主题演讲、“走进最美劳动者”等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将劳动知识化于无形,融入学生的思想。同时利用线上平台,推出丰富多样的劳动实操微课,利用社团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索体验等,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教育方式。
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在备课、集体教研中注重研究劳动教育的内容、方式,为学生劳动教育尽可能创造条件,丰富学习内涵。
为了让学生多途径提升劳动能力,学校将劳动课程日常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的任务清单,引导学生从家庭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参与家庭劳动,并通过设置劳动展板,每月分年级、分学科、分社团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成果进行集中展示评价。
“今天我学会了炒米饭,在家长的指导下,我尝试不同的食材搭配,每次成功都特别有成就感,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要懂得创新,只有不断尝试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市一小红星校区六年级学生李幸蓉说。
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组织学生走进园区、超市、商场等体验感知,走上街头、福利院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今后,学校在继续开展好劳动课的基础上,坚持立足劳动育人根基,积极创新教育思维,合力统筹资源,让劳动教育‘活’起来、‘乐’起来、‘全’起来,让学生在趣味中感知劳动、体验劳动、爱上劳动,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和以劳创新的教育氛围,唤醒学生的童年活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唐小姣表示。
从社团活动到各类赛事,从特色项目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在这所学校,我们看到了体育运动绽放的生命力——激发热情、人人参与
绿茵球场上,“哥伦比亚队”与“英格兰队”的比拼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虽是女将,但是大家都不示弱,即使跌倒了,也很快爬起来继续比赛。这是5月17日市一小校本部“小小世界杯”班级足球联赛三年级女子组四强赛的比赛现场,场内队员奋力拼搏,场外同学不断加油喝彩。
“比赛通知发放以后,同学们都积极报名,家长们也全力支持和配合。”“哥伦比亚队”领队、三年级1班班主任梁洪花说,“此次我们班的女子组进入了四强,更是点燃了同学们的热情,参赛队员们全力以赴,场外同学也尽自己所能给队员提供帮助。”
足球是市一小的传统和特色体育项目,学校自2012年全面启动校园足球活动以来,共荣获国、省、市级校园足球各类奖60多项,举办校级班级联赛16届。自2020年开始,学校创新比赛形式,每年以“小小世界杯”为主题在各校区分阶段开展活动,班级通过抽签决定各自球队名称,同学们不仅要踢比赛,还要了解各个国家球队的历史、球队的球星、以及球队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班级足球作文竞赛、绘画大赛、数学小报等活动,评选足球小明星、最佳射手、最佳守门员、金靴奖等激励办法,让足球文化真正根植于每位学生的心中。
“兴趣是最好的启蒙,比赛就是最好的老师。”市一小体育老师、足球教练师英果这样说,“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参加足球对抗赛,第一轮赛事的时候很多规则都不太懂,比赛中孩子们一边实践,老师一边讲解,到了第二轮半决赛,明显就有很大的进步。”
足球只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市一小就以体育特色强项校园足球项目为引领,带动篮球、乒乓球、跳绳等项目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体育运动。
面对校本部面积小、人数多的客观现实,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空间,2018年建成了沉降式足球场和篮球场,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此外,在发展足球、篮球等大项目的同时,坚持小项目跳绳同步发展,让学生可以不受空间限制,随时学习和练习。
据师英果介绍,市一小的跳绳项目已有近20年历史,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二年级跳短绳比赛,三四年级跳长绳比赛,五六年级跳长绳十字交叉比赛。为全面激发学生跳绳的热情,学校在早操结束后安排学生集中进行跳绳训练;在低年级的体育课上,以游戏的形式引入跳绳项目;开设跳绳单项项目社团,将花式跳绳纳入社团活动中;将跳绳作为学生课后体育作业的主项目,每周、每年寒暑假要求填写跳绳打卡记录表。
“每天跳绳,不仅个子长高了,身体也更强壮了。”市一小高新校区三年级学生黄铭硒的妈妈常常在社交软件分享孩子成长的瞬间,在她心里,体育运动带给了女儿实实在在的好处。
特色项目是支撑,常态化进行就是发展。在落实“两操”任务上,学校将常规广播体操作为基础,大课间加入武术操和自编健身操,在近期的大课间操上,加入流行元素“刘畊宏健身操”部分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社团活动中,三校区共开设体艺类社团169个,参与学生达到学生总人数的72%。与此同时,学校以集团为主导,各校区分阶段开展活动,每年春季田径运动会、冬季球类运动会以及各类单项比赛,将体育赛事贯穿全年。在师资配备上,坚持高标准用人,进行分类管理,让每个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体育运动。在校本部,目前有14名体育老师,分别有足球、篮球、啦啦操、羽毛球、田径等专业,学校把每天早上九点到十点的时间设定为体育老师的专业时光,各专业老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在我们学校,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通过不同项目的训练,孩子的身体素质也会增强。”师英果说,“体育运动带给孩子们远不止身体素质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性格的塑造,体育运动能够让孩子们更坚强、更团结、更自律,这也是我们学校一直秉持的教学理念。”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市一小在体育教学上取得了丰硕成果。18名学生获得国家二级、三级运动员资格,1名学生被陕西省足协评为优秀守门员,2名学生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评为优秀守门员,4名学生入选广州恒大少年足球队,1名校友在国际斯诺克锦标赛获得冠军。同时,在历届市运会、全市中小学生篮球联赛、足球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从“结对帮扶”到“合作伙伴”,从量变到质变,“让每位老师都能为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这所学校,我们看到了教师队伍绽放的生命力——同频共振、好中向优
早上9点,第一节没课的洪志坚老师匆匆赶到会议室,他手上还拿着三年级语文课本。翻开课本,两侧密密麻麻写满了备课心得,作为市一小语文教研组组长,他每周四都要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研课。
“学校坚持开展‘八步式’集体备课研讨,做到‘三定四有’,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有计划、有过程、有指导、有记录。”市一小副校长王文琰说,开展集团化办学以来,市一小充分发挥各校区师资优势,依托网络平台开展不同校区、学科和年级的在线主题式备课大教研,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不仅仅是本校老师从量变到质变,更有不少外校老师在市一小“脱胎换骨”。2011年洪志坚和旬阳蜀河小学来市一小学习的石承丽老师“结对”,短短一年时间,石老师从一位普通教师变为省级教学能手。“一年时间里,我们每周二、五下午解读教材,听两节示范课。”洪志坚说,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务实,让安康市第一小学教学质量稳中向好、好中向优。从2011年到现在,语文教研组带出了19位省级教学能手。
王文琰介绍,学校进一步细化教学设计和教案书写要求,对如何进行个性化备课、撰写教学反思进行了再培训。教师根据学情班情,对集体教案进行增删批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撰写随笔式、感悟式、收获式、重构式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教研水平。“通过‘每月一查、有查必评、以评促改’等一系列措施,将教案检查交流作为常规教研的一部分。那些增删添补细致认真、教学反思真实深刻、实用美观兼备的教案成为新的标杆,青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的创新思想与老教师沉稳扎实的教学风格形成互补,对教师备课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王文琰说。目前市一小有省级名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8名,省级教学能手44名;市级名师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市级教学能手35名。
“依托‘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坊、教学能手工作站辐射引领作用,打造智慧校园,搭建教学教研云平台,建设教师发展工作室。”市一小校长胡刚说。
学校组建研究团队,通过课题研究、开发精品课程、建立网络资源库、送教送培等形式,将学校省级“三级三类”骨干体系中的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学带、能手,按照发展需求分配到各校区,发挥团队传、帮、带作用,有计划的给青年教师压担子、作指导。同时常态化开展教师轮岗交流,校区学科大教研、“六课”研讨;落实“八步备课法”“主题分层、互动式议课”“专业时光”“合作伙伴”教研机制,教师成长实现了“滚雪球”式的发展,学校“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不断壮大。为集团化办学稳步发展凝聚了新动能、增添了新活力。
在破解学生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上,市一小通过“四会”学政策、“四级”抓落实。以班子会、教师会、级组会、家长会广泛宣传学习“双减”政策,促使教师、家长转变观念、科学育人;以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夯实“四级”减负责任,确保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60分钟。所有年级学生回家后均无书面作业,当日无课后辅导科目无书面作业,社团活动当天无书面作业;实践作业体现了动脑多、动手多、动口多,减少了学生用眼和书写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动脑、动手的体验。
市一小发挥“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优质资源,统筹组织实施国培、城乡教师共同体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主动承担各级公开课,参与送教下乡,到乡村薄弱学校组团支教。组织骨干教师与区县教师、国培学员结成“合作伙伴”,打造城乡教师发展共同体。
“近三年,市一小精准帮扶乡村学校10余所,培训教师千余人,先后同60余所省内外学校开展教学交流。‘三级三类’骨干教师辐射引领作用发挥显著,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了老牌名校的担当。”安康市第一小学党总支书记王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