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来庆琳 通讯员 陈潇
农产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型升级,这是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带给人们舌尖上的切身感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重大部署也为安康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为适应消费需求转型,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平衡,围绕农业品牌化关键要素,近年来,我市切实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绿色生产、引领绿色消费等方面不断创新实践,绿色食品从一个概念到一个标志、到一个产品、再到一个产业,带动全市农业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渠道,在助推安康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水平上,我市坚持“严”字当头,不断加强产地环境审核、产品质量检测和投入品管控,严格认证审核和证后监管,确保了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在近几年农业农村等部门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中,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达100%,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上,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生产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获证主体全为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建设与生产管理中,探索出“一个生产基地、一个经营主体、一个特色产业、一套质量标准、一套监管体系、一套追溯系统、一个质量安全品牌”的“七个一”生产管理模式。同时,以绿色食品为代表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向优势带集中,将安康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生产,获证主体在生产中坚持“优先采用农业措施、尽量利用物理和生物措施、必要时合理使用低风险农药”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和“土壤健康、化肥减控、合理增施有机肥、补充中微量养分、安全优质、生态绿色”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兽)药使用,指导生产者合理、科学使用农(兽)药,80%的获证主体优先选择使用生物农药,减少了对农产品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过程,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和全程监管落实到生产经营环节,实行“产”与“管”并举,从生产过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了既“产”得安全,又“产”得优质。
在从严规范管理上,不断健全绿色食品制度和工作体系,认证过程也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过程。按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路线,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储运”等关键环节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建立了一套特色鲜明、先进实用、科学权威的标准体系。遵循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模式,采取“两端监测、过程控制、标志许可、证后监管”管理制度,坚持质量审核与证明商标管理相结合,严格落实自愿申请、省市受理、环境监测、产品检测、书面审查与现场审查、专家评审、中心审批、证书颁发等程序,确保认证质量;建立并实施了企业年检、产品质量抽检、质量安全预警、产品公告等五项证后监管措施,不断强化对绿色食品的管理、监督和保护力度。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57家、产品总数达到92个,产品包括茶叶、蔬菜、水果、食用菌、粮食及其加工产品等5个大类,基本覆盖了全市主要大宗农产品及加工食品。认证总面积1246.21公顷,每年为城乡居民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物总量2.6万吨以上,绿色食品已成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生力军”。
随着绿色食品产业不断发展,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也不断显现。与普通农产品相比,绿色食品价格平均高出10%至30%,在生态环境优良地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途径。面对“十四五”关键期,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将突出乡村振兴、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成果巩固有效衔接四个“主动融入”,按照农产品供给“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更要保质量”要求,稳步扩大绿色食品产业规模,落实好企业年检、产品抽检、风险预警、产品公告等监管制度,不断健全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着力打造安康绿色食品产业品牌,加力安康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