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兵
星霜荏苒,征途浩瀚。沐浴着党的二十大的光辉,2022年的安康注定非同寻常。
这一年,无论是迎盛会、稳经济,还是战大“疫”、保安全,全市宣传思想战线总是站在时代潮头,率先奏响奋进凯歌,以朝气满怀、昂扬向上的姿态与高质量发展的安康同频共振。
一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战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为聚力建设幸福安康、加快建成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汇聚起团结奋斗、担当实干的澎湃动能。
高扬思想之旗,夯实理论之基
2022年11月24日,白河县城关镇清风社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市委宣讲团成员与镇村干部、群众代表围坐一堂,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民生话题进行互动交流。群众踊跃提问,宣讲团耐心解答,现场不时爆发阵阵掌声。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安康落地生根,市级领导率先垂范,不仅带头强化理论武装当好“实干家”,还积极深入基层一线当好“宣传员”。一年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18次,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每一次重要讲话、每一项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的每一个重要会议精神,积极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展开深入学习研讨,始终以科学理论指引前进方向。市级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宣讲,带动广大党员干部以学促干、学用相长,在全市迅速兴起学思践悟热潮。
一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战线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紧密结合,全面推广“理论宣讲+文艺下乡+百姓故事+现场互动”宣讲模式,打出了党委宣讲团集中宣讲、文明实践团基层宣讲、行业领域特色宣讲、“三新”宣讲、公益电影映前“三讲”“菜单式”点题宣讲等“组合拳”。全市各级各部门累计开展各类面对面宣讲6000余场次,党的“好声音”日渐耳熟能详、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全市宣传思想战线还与时俱进深化理论研究,在安康日报开设“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约请县(市、区)、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理论骨干撰写理论文章70余篇。常态长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和“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专题学习活动,弘扬践行延安精神,推动10个县(市、区)延安精神研究会实现全覆盖。
唱响“安康好声音”,凝聚发展正能量
2022年4月11日至14日,一场名为“牢记嘱托 担当作为 幸福安康谱新篇”的主题采访活动在全市全面铺开,由中省市新闻单位精英骨干组成的采访团深入秦巴山水间,以生动的笔触、隽永的画面、精彩的镜头全方位挖掘报道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在线上线下引发广泛好评。
这一年,全市紧扣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精心策划重大主题宣传,高质高效组织开展“践行嘱托谱新篇 喜迎党的二十大”“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等主题宣传活动10余项,“安康形象”“安康样板”频频亮相中省主流媒体,陕西日报头版发稿量位居省内地市前列,11件新闻作品荣获陕西新闻奖。市级新闻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积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及时回应关切、凝聚共识,为全市聚力建设幸福安康营造良好氛围。
“我爱安康,我爱陕西,我爱中国!”2022年8月6日夜,汉江两岸霓虹璀璨,流光溢彩,来自21个国家的26名外国记者组成的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欧亚、阿拉伯、拉美记者团在参观西城坊、体验安康“夜经济”后,齐声发出赞叹。
一年来,全市大力宣传打造“平安顺利 幸福安康”城市品牌,精心策划“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调研采访行”“追梦中华·幸福安康2022海外华文媒体安康行”等主题外宣活动10余场次,扎实做好“第22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丝路之源·幸福安康 第四届鎏金铜蚕与开放发展大会”宣传推介,举行新闻发布会21场,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省媒体重要版面和时段刊发重点稿件2100余篇(条),“安康好声音”不仅唱响中省,甚至走出国门,迎来外媒的肯定与褒奖。
这一年,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全市新闻宣传多措并举、积极稳妥做好热点敏感问题舆论引导,积极主动发声,加强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安康舆论场。同时大力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严格落实责任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排查风险隐患,扎实开展“扫黄打非”,查缴非法出版物1万余册,处置网络有害信息2000余条。
弘扬主流价值,汇聚向上力量
“生活再苦再难都要讲情义重承诺,生意做大做小都要凭良心讲诚信,这样活着心里才踏实!”在荣登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后,平利县村民易志春如是说。易志春的丈夫早年患病致下半身瘫痪,她毅然扛起照料丈夫和抚养子女的重担,起早贪黑、诚信经营小卖部,生活越过越好。
在安康,这样的励志故事不是个例。2022年,全市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7人荣登“陕西好人榜”,4人荣获陕西省第七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18个家庭荣获陕西省五好家庭、三秦最美家庭称号,“弘德安康”建设成效显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过去一年,全市扎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协调机制,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2000余场次。深入实施新民风建设三年提升行动,开展道德评议2200余场次,举办集体升学礼750余场次,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2079个。
“院子扫得干干净净,墙刷得白白亮亮,车子停得整整齐齐,空中的‘蜘蛛网’没有了,占道经营消失了,住在这里很舒心。创文真好!”谈及如今的居住环境,新城办家属院72岁的汪建翠赞不绝口。
对于许多安康人来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善,更是精神文明的整体跃升。过去一年,为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达标,建立市委书记每月、市长每周调度创文重点工作例会制度,实行市级领导包抓社区创建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百日整改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八大环境提升行动”和“五大专项整治”。统筹用好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开设“创文进行时”专栏,设立“创文曝光台”,高频次、全方位开展创文宣传。指导汉阴、石泉、宁陕等6个县推进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和巩固提升,督促平利、紫阳、白河3个县启动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形成各县(市、区)与全市创文工作同频共振、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目前,中心城区共设立临时便民市场34处、合理施划停车泊位4.6万个、取缔出店占道经营8629人次、拆除违建5.6万平方米,市容环境持续向好,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坚定文化自信,繁荣文化事业
2022年6月20日,安康影剧院座无虚席,伴随着如雷掌声,原创红色音乐报告剧《廖乾五》正式启幕,观影群众跟随着剧情的起伏一起感受和回望英雄的一生,从中汲取强大的思想力量、信仰力量。
“自从有了数字图书馆,孩子在家里就可以远程‘云端’看书,太方便了。”2022年1月份,随着汉阴“智秦云图书馆”的建成,许多汉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海量的图书资源。
……
过去一年,安康宣传思想战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旅游产业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手厚植文化底蕴,一手壮大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一年来,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积极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常态化开展“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3000余场次,共举办各类下乡活动1700余场次,服务群众达192万人次,群众文化生活多彩而富足。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设置率100%,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市本级党政机关实现了软件正版化、国产化全覆盖。
过去一年,全市反映时代风貌和人文精神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一个个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安康文化注入了新活力。汉调二黄现代戏《激战牛蹄岭》、长篇小说《石榴花》获得省委宣传部重大、重点文艺精品创作项目扶持,报告文学《时代答卷—紫阳蝶变记》、长篇小说《汉水游女》出版发行,安康道情《英雄的遗憾》荣获陕西省第三届曲艺牡丹奖表演奖。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年度招商落地文化产业项目35个,在建文化产业项目100个,新登记文化市场主体516户,新增规上文化企业21户,全市166家规上文化企业营收67.05亿元,同比增长26.6%。
征途不已,奋斗不止。2023年的大幕已经拉开,站在全新的起点上,全市宣传思想战线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主线,围绕“坚持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重大部署,不断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