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来庆琳 陈曦 通讯员 姜波
巍巍秦巴,纵横千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绚丽画卷徐徐铺展。滔滔汉江,奔流不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的跃动音符点奏乐章。山青水绿天蓝土净的安康,正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颜值担当”。
绿色生态是安康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对安康而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破解生态资源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问题,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突破口,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维持和谐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康考察调研,作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的科学论断,勉励安康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寄语人民“平安顺利,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殷殷嘱托激励奋进,亲切关怀砥砺前行。303万安康人民用循环发展的磅礴力量,在2.35万平方公里的沃土上,擘画出绿色升级的“规划蓝图”,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安康实践”,镌刻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画卷。
绿色发展破解“两难”困局
安康是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面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要保护的政治责任、“革命老区、脱贫地区”要发展的时代使命,如何推动生态资源价值有效转化,绿水青山怎样才能成为金山银山,怎样实现“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安康一直在探索。
长期以来,安康为山水所养育,也为山水所阻困,发展农业缺土地,发展工业缺项目,优势的山水资源没有转化为经济财富,绿水青山也没有成为金山银山,对于发展路径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过。
优势在生态,出路也在生态。安康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市情特征,深刻领会和准确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功破除干部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认识误区,从“经营绿色”的认知突破,到循环发展的创新实践;从追赶超越的接续奋斗,到绿色崛起的历史蝶变,安康在发展倒逼、舆论倒逼、考核倒逼、监督倒逼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始终是“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相继被命名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国家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实践“安康样本”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案例。
人不负青山,生态底色愈加靓丽。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40天以上,优良率常年位居全省前列,空气质量指数进入国家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水环境质量持续向优,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21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城市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前列。平利、镇坪、岚皋三县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青山不负人,发展质效实现双升。坚持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是安康绿色发展的命脉,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经济增速和发展质量实现“双升”。“十三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跃过千亿大关,财政总收入跨越百亿关口。“十四五”期间,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正加速形成集群效益,清洁能源、秦巴医药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提质扩能,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毛绒玩具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发展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安康绿色名片彰显出独特魅力,森林覆盖率达到68%,林地面积3015万亩,森林蓄积量7714万立方米,享有“天然生物基因库”的美誉,“显山、露水、透绿”的城市风貌愈发夺目,“秦巴明珠”城市名片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无形”山水得到“有价”衡量
生态产品作为推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是解决生态资源价值转换、生态资本保值增值以及实现生态经济永续发展的基础,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1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将“两山”理念落实到制度安排和实践操作层面,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顶层设计。陕西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陕南三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安康“生态优先、绿色升级”创造了历史契机。
为抢抓机遇,安康坚持把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作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首要任务,摸清生态资源家底,量化生态产品价值,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为切入点,联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为生态算“身价”、筑“两山”之通途,先后形成“一张清单(安康生态产品清单)、一个规范(安康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一份报告(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报告)、一批案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案例)、一个平台(全市GEP自动化核算平台)”成果,搭建陕西省首个GEP核算制度体系和GEP自动化核算平台,动态绘制全域生态价值“一张图”,推动实现全市任一区域GEP一键核算、一键报告。
围绕生态产品“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个方面,聚焦生物质供给、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13项核心指标,核算出全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搭建起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平台,实现10县(市、区)“生态资源公司”全覆盖和“以市带县”实体化运营,初步构建起政府引导、各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资源资产运营开发体系。宁陕县与深圳南泥湾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开展林业碳汇经营试点,完成全市首宗林业碳汇交易,为开展林业碳汇交易提供了经验借鉴。
这关键一步,破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无形”的绿水青山得到了“有价”衡量!
生态“红利”变成民生“福利”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既是绿水青山的价值实现过程,也是打开“两山”转化通道的有益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康市坚定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基本构建形成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先进的生态文化为导向、以优质的生态产业为核心、以科学的生态布局为支撑、以完备的生态机制为保障的“五位一体”生态经济框架,书写了一幅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安康答卷”。在实践探索中,安康从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业发展、融合创新发展等维度,推动全链条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取得了丰硕成果。
守护好“绿水青山”就守住了安康人的“金饭碗”。安康市忠实履行“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政治责任。聚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下力气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十二五”以来,累计关停、淘汰规上工业及落后产能企业300多户,影响产值400多亿元。
全面实施城乡环境质量网格化监管,全市5平方公里以上河湖实现“河长湖长+警长+X(护河员、督察长、监测员等)”责任体系全覆盖。颁布实施安康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汉江水质保护条例》四部实体性地方法规,让生态保护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建立环保与司法联动机制,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以法治手段、刚性约束做好环境监管工作,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安康高质量发展的厚实底蕴。
通过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反哺生态治理,安康市将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将生态经济打造成为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市“六大绿色工业”占规上工业比重80.7%, 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标志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达到85%;富硒产业产值连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综合产值超过700亿元,稳居全国各大富硒区之首;涉水产业呈井喷式增长,包装饮用水产业产值连续多年增速超过30%;生态旅游、山林经济增速连年超过两位数;安康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已建成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4A级景区15个,成为西部生态休闲康养旅游重要目的地。
点绿成金、生态变现,GDP、GEP共荣共生,安康已经迈出坚实的一步,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统领,高水平生态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齐头并进,生态产品走出“深闺”,实现“增值”,必将推动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走向更加高远的未来。